中医出圈(3)中医研学圈粉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06-21 07:05   

“两脚开立”“与肩同宽”。

今年4月末的一天傍晚6点,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浙江省新华医院)内,很多市民在老师的指导下,练起了“易筋经”。

授课老师张宜默穿着亮眼的易筋经导引服耐心演示动作要领,她是该院针灸科主任中医师,也是全国第五批中医临床优秀人才。“上班族大多都有失眠、多梦、疲劳、乏力等问题,中医药养生的夜疗培训班,为亚健康的年轻人提供一个科学养生的机会。”张宜默表示。

据了解,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今年二季度推出的《古本易筋经》夜校课堂,一经推出就场场爆满,截至目前,已经吸引了上千名市民报名参与。

《古本易筋经》夜校课堂的大受欢迎,只是这几年以中医研学为代表的中医文化推广活动的一个缩影。而随着近些年中医药文化市场的发展,中医药文化与旅游、教育等产业进一步融合,各类型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相继落成,形成了别具创新的“中医药+”的融合性推广模式。以特色的中医药文化为“药引”,让大众通过校本课程、研学科普、参观体验等形式沉浸式领略中医药文化的魅力。

大学生练起了“易筋经”

《古本易筋经》夜校课堂走热后, 6月7日,浙中医大二院“趁热打铁”,联合浙江省文化馆推出了以中医药养生文化为特色的“新健康”青年夜校,“古本易筋经”体验课程也同步开展。

在开班仪式上,指导教师张宜默带着大学生和国际留学生们练习起了易筋经。

在张宜默的热情招呼下,一开始还在边上围观的市民群众,也加入了练习者人群中。

张宜默告诉记者,《易筋经》是我国中医学导引养生法之一,具有强健体魄、预防疾病的作用。“‘易’的含义是‘变通、改变、托换’,‘筋’是说‘筋骨、筋’,‘经’指的是‘法典’。《易筋经》是一种通过改变筋骨、打通经络,能够实现健体益寿效果的练习方法。”

“为满足更多人的养生保健需求,浙中医大二院联合浙江省文化馆又进一步推出了中医药养生文化品牌‘上工学堂’,打造一批系统化、生活化的养生课程,为社区居民搭建一座连接传统文化与现代的桥梁。”浙中医大二院(浙江省新华医院)党委书记何煜舟介绍。

浙江省文化馆馆长阮静表示:“中医药是打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的钥匙,省文化馆与浙中医大二院,首期推出古法易筋经、推拿保健、生活美容学、中医药膳制作等操作性、实用性比较强的课程,让更多年轻人在家门口就能学习国学文化。”

中医研学为运河旅游赋能

这几年,中医药文化正在以更为时兴的“产学研”方式吸引了一大波年轻“拥趸”。今年端午节,拱墅区卫健局在运河广场上打造了一场国潮仪式感十足的“中医药促进健康服务行动”主题体验活动,吸引人气爆棚。

“我个人是非常喜欢中医的,手工活动让我们与中医药文化‘亲密接触’,感受另类的‘望、闻、问、切’,体验‘指尖上的中医药’。”当天,一名来自河南的游客高晖,一边动手做着艾香锤,一边兴奋地向记者表示。

按照活动设计,历史悠久的京杭大运河连通起武林门游船码头——桥西中医药特色街区的幽幽中药香,水岸互动,多点串联,从单一的场地变为一条游览线路,更深入、更细致、多举措传播中医药健康科普知识;在武林门游船码头上,游客可以参与艾灸、刮痧、拔罐等中医适宜技术体验与生津消暑方、五花安神方、开胃消食方等不同配方的“茶水”品鉴;坐上标有“拱墅杏林联盟”标识的主题游船,可以品保健茶饮、赏沿岸美景,还可以欣赏中医药人文、科普视频;在大运河国医馆,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参加各类中药类手工活动,制作中药香囊、中药香膏、“五味”艾香锤、艾草栀子香囊车挂……

“这几年,大运河国医馆着重挖掘多种渠道开展广泛的中医药文化传播,实现线上线下同频共振。线下从设计制作中医药文化产品延伸到研制茶饮与药膳,加强药工技艺活态传承,培育中药材书画人才,并推出中医药双语讲解服务;线上开通大运河中医药健康科普直播间,2023年以来已经组织直播宣教和中医药主题活动共80场次。”大运河国医馆负责人赵建江介绍,如今,大运河国医馆被打造成为连接古今、融通西东的中医药博物馆、沉浸式体验馆、中医药文旅网红打卡点,深受游客喜爱。

“中医药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以及硕果累累的中国古代科学成果,基于全生命周期人群包括年轻人在内的健康的需求,我们希望通过培育集‘中医药自然疗养、中医药人文旅游、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于一体的中医药康养文旅点,结合节气、节日等开展多种形式的中医药融入民俗、融入健康、融入非遗、融入文旅等各类中医药+体验活动,不断探索城市中医药创新表达,让中医药融入日常生活,推动中医生活化、生活中医化。”杭州市拱墅区卫生健康局中医科教科李婉儿表示。

中医文化开辟融合新发展业态

据统计,2023年我国中医药行业市场规模达1.93万亿元。专家认为,中医药产业是极具增长力的朝阳产业,具有覆盖产学研用的全产业链特性,蕴含着巨大的创新动能,也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突破口。

近年来,杭州将“打造国内一流的中医药名城”作为目标,凭借14个国家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和省级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示范基地及河坊街、五柳巷、建国南路、桥西直街等一批富有特色的中医药特色街区,逐步形成区域品牌效应。

随着我国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不断提升,对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普及率、信任率均显著提高,中医药发展的群众基础和社会环境越来越好。而中医药在调节身心、缓解压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现在许多年轻人承受着较大的工作和生活压力,利用中医药的调理作用,以改善身体状况,提升生活质量。

业内人士表示,在内因驱动和外因加持下,中医药文化开辟出融合性新发展业态,是民心所向,也是大势所趋。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进街道社区、进教材,融合体验式、参与度高的活动,花式吸睛,都是中医药文化传承过程中进行的年轻化探索,因此中医药文化与大众也变得尤为亲密。

“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参与到中医药文化课程中来,促进了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浙江省文化馆馆长阮静表示,除了易筋经课堂,接下来省文化馆还将开设中医一指禅按摩、中医养生课堂、中医美容、中医药膳厨房等课程,满足市民朋友的养生需求。通过这样的课程设置,希望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中医药养生的知识和技能,提升健康意识,实现中医药的社会价值。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记者 江晓微 通讯员 郑莎 沈剑 徐彬  编辑:陈东
返回
杭州网·国家重点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