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计量大学今年本科招生有4大利好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06-20 06:21   

2个专业“又双叒叕”摘下全国第一! 家门口这所“国字号”大学,优势特色专业真的多

杭州日报讯 中国计量大学“又双叒叕”摘下全国冠军!

前不久,高等教育专业评价机构“软科”正式发布“2024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国计量大学(以下简称中量大)表现亮眼,多个专业位居榜单前列,其中标准化工程、质量管理工程连续多年夺得全国第一,声学专业位列全国第二,知识产权专业位列全国第十,智能感知工程、功能材料位列全国第十一,测控技术与仪器位列全国第十四。

专业“口碑”整体上升趋势明显,优势特色专业持续领先,中量大是如何做到的?

不断强化的师资力量,是重要支撑。据了解,学校现有专任教师近1500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近1200人;有共享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级人才20余人次,省部级人才80余人次;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浙江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省部级教学团队6个、省级高层次研究团队8个。学校曾获全球首届唯一的“ISO标准化高等教育奖”,获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43项。

同时,努力打好“特色牌”,也为中量大专业发展按下“加速键”。

中量大紧紧抓住“老本行”,持续强化计量、标准、质量、市场监管和检验检疫的办学特色,结合专业的“招生-培养-就业升学”情况,积极优化专业结构,推进专业内涵建设。优化后的招生目录,更注重人才培养全链条整体规划、更符合人才培养全阶段发展规律。今年,学校共有44个普通本科招生专业和2个中外合作招生专业,其中有30个专业为国家、省级一流专业。

又是一年升学季,很多浙江考生把目光投向了家门口这所“国字号”大学——中国计量大学。就考生和家长重点关心的高招问题,本报邀请了学校学生处处长、招生办主任杨娜进行了解答。

焦点问答

杭州日报:2024年学校招生计划如何安排?对考生来说有哪些利好?

杨娜:中国计量大学2024年本科招生亮点纷呈,对考生来说,主要有4大利好。

利好1:普通高考招生数增加100人。2024年学校继续面向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港澳台地区招收各类本科生5200余人,其中普通高考招生4755人,较上年扩招100人。今年,学校在浙江、河北、安徽、山东、河南等省份招生计划数均有所增加。

利好2:电气、财务等热门专业招生人数增加。2024年学校根据社会需求和办学资源,增加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财务管理、智能感知工程、药学、工业设计和视觉传达设计等热门优势专业招生数,考生专业选择权更大了。

利好3:浙江考生超特控线30分可免试进入荣誉学院(量新学院)。量新学院是学校为满足对优秀本科生实施精英教育需要,集中优质教育资源,着力培养在计量或相关领域具有持久竞争力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实验基地。量新学院在中国计量大学理工科专业录取新生中,择优选招80名左右新生,前期(1.5年)实行大类培养,中后期(2.5年)实行“一对一”专业导师制和个性化培养。被学校录取的省内理工科专业考生,如高考总分高出特殊类型招生控制线30分及以上,可向学校申请免试进入量新学院。

利好4:中外合作办学专业为浙江考生提供更多机会。为积极引进国际教育优质资源,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学校分别与新西兰奥克兰理工大学、英国安格利亚鲁斯金大学合作举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中外合作办学)、金融工程(中外合作办学)两个本科教育项目,2024年面向浙江考生招生120人和100人,欢迎高考英语成绩不低于105分的考生报考。

杭州日报:学校有哪些特色专业可以向考生和家长推荐?

杨娜:中国计量大学优势、特色专业很多,这里推荐2个支持力量很强大的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和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前者依托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后者依托光学工程学科,都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流动站,拥有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特别是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大学生海外实践教育基地等丰富的教学和科研资源。

杭州日报:就业是考生择校时的重要考虑因素,中量大就业情况如何?

杨娜:无论是升学还是直接就业,我们这几年都交出了不错的“答卷”。在升学方面,近年来学校三分之一左右的毕业生考取研究生或出国深造,如被北大、清华、浙大、复旦等双一流高校,以及伦敦大学学院、哥伦比亚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杜克大学、东京大学等国外知名大学录取;在直接就业方面,学校有大量毕业生进入国际、国家和地方的市场监管局、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知识产权局、安监局,计量科学研究院、标准化研究院、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质量认证中心等部门,从事研发、设计和管理工作。国防军工这种科技尖端行业对计量的要求会特别高,我们为中国航空、中船重工、中广核研究院等也输送了大批人才。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王泽英 通讯员 杨艳全  编辑:汪浩
返回
杭州网·国家重点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