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腹泻后 19岁小伙全身多器官损伤进ICU气管插管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06-04 08:25   

食物中毒?噬肉菌?病毒感染?心肌炎? 须欣医师拨开重重迷雾

一个正值青春年华的小伙,毫无征兆地被不明疾病击倒,对他自己和家人来说,这个打击无异于晴天霹雳。

在ICU病房里,生死或许是常事,但对于医生来说,哪怕只有最后一线希望,也要奋力一搏。小高始终记得,他的命,是浙大二院ICU的医生帮他“搏”回来的。

以为吃坏了肚子没在意 结果病情迅速进展进了ICU

小高老家在浙江一个小县城,成年后就跟着爸妈去了外省,在当地学做厨师。

2019年11月,一家三口回老家探亲,刚到不久,19岁的小高就出现了不舒服的症状——拉肚子、觉得没力气。爸妈带着他到当地医院就诊,小高告诉医生,自己前几天吃过一些烧烤外卖,当时也有一过性的腹泻,以为是东西不新鲜,想着休息两天就好了,便没在意。

“这两天好像严重起来了,肚子是不疼了,但整个人提不起劲来,软绵绵的,台阶走不动,重的东西也拎不动。”小高怀疑,自己是食物中毒了。

医生给他做了检查,发现肌酸激酶异常升高。肌酸激酶又名血清磷酸肌酸激酶,通常提示肌肉发生炎症或病变,医生认为他的病情有些复杂,建议转上级医院治疗。

小高又被转到了隔壁市一家医院,医生检查发现他肌酸激酶仍在快速升高,疑似横纹肌溶解。然而对症治疗后他非但没有好转,反而相继出现了肝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心肌功能损害等问题,检查报告单上一排排的箭头触目惊心。与之伴随的是,他除了四肢力量在进行性恶化外,呼吸肌似乎也受到了明显的累及,胸闷气促的表现越来越重。

小高被紧急转入ICU,因为呼吸衰竭进行了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家人没想到情况这么严重,爸爸妈妈每天轮流守在病房外,急得不知如何是好。

一周时间里,当地医生采取了所有可能想到的治疗手段,但收效甚微。无奈之下,他们向浙大二院综合ICU黄曼主任发出了会诊邀请。为了给小高更好地进行检查和治疗,11月16日,他在救护车的护送下,从当地医院转入浙大二院综合ICU。

全身多器官损伤命悬一线

各种常规筛查却找不出病因

须欣一直记得第一次见到小高时的景象——小伙子个子高高的,很瘦,身上插满了管子,非常安静地躺在病床上。“病情进展比我们想象中更迅速,当时已经出现全身多器官损伤,休克,意识不清,可以说是命悬一线了。”

之后的几天里,综合ICU牵头进行了多次多学科讨论(MDT),试图尽快找出病因。

根据病史,医生首先怀疑的还是进食不当导致的噬肉菌感染,少部分的病人会因此出现肌肉损伤和脏器的损害,通常手臂或腿部会有明显的创面或者坏死,但小高的症状并不是非常典型,他的四肢并没有看到典型的坏死表现。

肝功能不全,会不会是肝病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科为小高做了肝炎、肝病等筛查,答案依然是否定的。

心血管内科的医生也参与了会诊,心脏超声、心电图等一系列检查,都排除了病毒性心肌炎和心梗的可能性。

会是病毒感染吗?检验科送检了小高的血液标本,但常见的病毒检测全部都是阴性。

有些患者的肌肉无力是免疫性疾病导致的,风湿免疫科专家也受邀为小高做了检查,肌炎谱检测也均为阴性,体格检查也没有看到典型的皮疹表现,基本也排除了皮肌炎等疾病。

“眼睁睁看着生命流逝,却无能为力,这种感觉很难受。”须欣说,小高是家中独子,在ICU病房的这段时间,他的父母每天都会来医院询问情况,很多次他看到小高妈妈在角落里默默垂泪。

“每次看到他们担忧又隐含着期待的表情,我们的心理压力也很大,因为找不到病因,就没有明确的治疗方向,这是最大的困难。如果诊断迟迟出不来,患者的器官功能就会像失控的火车摔下悬崖一样,很可能丧失活下去的机会……”须欣说,那时候没有太多的想法,只希望能够尽快找到方向,给家属一个答案,给小高一线生机。

肌肉活检揭开谜团

对症治疗只需要几块钱的药

在ICU期间,综合ICU团队给小高做了血浆置换,希望能清除潜在的致病因素。这个治疗方案也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小高肌力有所恢复,曾尝试过拔除气管插管,但是他很快又因为呼吸困难,再次机械通气。

诊断上已经排除了各种常见病的可能,治疗效果上停滞不前,须欣开始往疑难病的方向探寻。

“疑难病在ICU其实并不多见,我只能靠自己以往的经验去搜寻线索。”须欣回忆起一年前,曾诊治过一位线粒体脑疾病的患者,也是年纪轻轻出现肌力受损的症状,小高的情况虽然不符合线粒体脑疾病的典型表现,但会不会是其他的代谢性疾病呢?

须欣不想放弃,他想到了神经内科的刘功禄副主任医师(现任浙大二院医学遗传科副主任)专长于疑难病的诊治,而且还负责肌肉活检的相关工作。

肌肉活检能不能做?是否能够找到答案呢?

刘医生给出了肯定的答复。11月22日下午,刘医生给小高做了手臂肌肉的活检;当天晚上,须欣就接到电话:病理检测的初步结果出来了,高度怀疑是脂质沉积型肌病,属于相当罕见的疾病。

“当时还做了基因学检测,但要半个月甚至一个月才能出结果,所以我们决定先根据病理检测的结果进行治疗。”须欣说,虽然那时候还存在不确定性,但他心里的石头似乎松了松,“本来已经走投无路了,现在至少有了方向,哪怕是试试看,万一就成功了呢?”

之后几天小高的状况让须欣心里更加有了底——肌力明显好转,自主呼吸明显改善,整个人的状态都在向好发展。

“这个病看起来很严重,其实治疗起来并不复杂,我们给他用的主要是维生素和一些营养神经的药物,这种药成本不高,可能只要几块钱,只要终身服药,症状就能得到比较好的控制,能够保证患者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12月1日,小高顺利拔除气管插管;12月4日,他离开ICU转入普通病房;12月16日,小高康复出院,之后随访得知,他一直状况稳定。

基因检测报告是在12月20日出来的,完全证实了刘功禄医生的判断,也给了须欣最后的“定心丸”。

专家点评

浙大二院综合ICU须欣副主任医师

综合ICU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科室,我们接收的都是危重症患者,生死在这里可能只有一线之隔。

小高是我印象很深的一位患者,他还这么年轻,病情进展迅速,医生尝试了各种治疗手法都没有效果,对于这个病例,最困难的是要找到他发病的原因,如果找不到原因,仅仅是对症支持治疗,或许他就没有办法离开ICU,更别说回归正常生活了。

罕见病诊疗是一段充满挑战与希望的旅程,医生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给出诊断虽不能直接治疗疾病,却能减轻患者四处求医的负担,并提供一个明确的方向。

重症医学更多时候是作为医院各个临床科室的支持平台,让危重症患者在疾病威胁生命之前,通过各种器官功能支持的手段,帮助患者度过最困难的那段时间,给他们击败病魔的机会。但现在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重症医学的责任也越来越重,特别是对我们浙大二院综合ICU的同事来说,由于医院的影响力,其他科室会源源不断地接诊各种各样的危重症或者疑难病的患者,我们不仅要努力去维持患者的器官功能,同时还要承担起一部分“侦探”的责任,去寻因探病,为医学诊断提供尽可能多的支持和助力。

重症医学是守护人民生命健康的最后一道堤坝。作为一名重症医生,我们将倾尽全力,确保每位重症患者都能得到最及时、最专业的重症医学守护。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林琳 视频 周文锐 通讯员 方序 童小仙  编辑:高婷婷
返回
杭州网·国家重点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