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体验极地之旅
解锁各种极地科考“神器”
在海洋日现场,大家还学到了不少新鲜名词。
海底地震仪(OBS)、海洋漂流浮标(Argo)都是海洋探索中非常重要的工具,在现场,孩子们争先恐后地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了解它们的神奇奥秘。还有“冰下捕手”,名字很酷吧,其实它还有个很专业的名称——冰基沉积物捕获器漂流系统。它是海洋二所自主设计的,也是我国首套冰基沉积物捕获器系统。现场的科学家跟大家分享,在漂流采样期间,冰浮标还曾经遭到北极熊光顾,留下了“熊爪”破坏的证据。
神奇的海底世界是怎样的?这个答案,LANDER知道。这个观测平台同样也是海洋二所自主研发的设备,平台上安装有传感器,可以自动获取海底温度、盐度、海流等环境参数。2023年夏季中国第13次北极科学考察时,这个平台成功在北冰洋海底布放,获取了北冰洋海底的数据和底栖生物、鱼类等的珍贵影像资料。
今年还有一个人气打卡点——“固碳魔法师”。在中国漫长的海岸线上,有一种神奇的生态系统——红树林。它是众多潮间带生物的家园,候鸟长途迁徙中的驿站;它是一道绿色的生态屏障,抵御台风、保护海堤。活动现场,海洋二所的科学家告诉大家,这个“全能”的固碳小能手,也是全球变暖的“减速器”。
南极、北极,科学探索无限极
报告厅内,一场场精心策划的活动也在轮番上演。
首先登场的是刘亚楠老师的分享——《从南极洲到北冰洋》,他以亲历者的视角,缓缓展开了一幅幅极地的壮丽画卷。“我有幸踏足地球的两极,一次是在南极,那里是企鹅的王国,它们摇摆着身子在冰川间穿行;一次是在北极,目睹了鲸鱼在北冰洋的蔚蓝中优雅跃出水面。”刘亚楠不仅分享了极地的动人风光,还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当地独特的生态系统,从冰藻到苔藓,从北极熊到企鹅,让孩子们也感受到了极地生命的顽强与奥秘。
张海峰老师的《南下、南下,何惧风狂浪大》讲述了南极科考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在南极的冰天雪地中,我们面对的是零下几十摄氏度的低温和肆虐的暴风雪,但正是这样的环境,激发了我们探索未知的勇气与决心。”张老师的讲述,不仅仅是对科考经历的回顾,更让人感受到了科研工作者的执着与伟大。
浙江省科技馆的金牌辅导员们为孩子们献上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科普剧《钱学森》和生动有趣的实验秀《生活实验室》。
极地知识有奖问答是大家最期待的环节,“大家知道中国在南极建立了几个科考站?”话音刚落,一只只小手高高举起,其中一个孩子兴奋地喊出了答案:“5个!”“对,它们分别是长城站、中山站、泰山站、昆仑站和秦岭站。”另一个问题紧随而来:“那么,中国在北极有几个科考站呢?”这次,一个小女孩自信满满地回答:“中国在北极有2个科考站,一个是黄河站,另一个是中冰站!”
打卡赢定制奖品
还有一面去往北极的旗帜
今年的活动门票设计得很特别,走进海洋二所,撕掉门票上的“冰山”,就可以领取一张科考航行打卡图。这张图不仅是这次活动的导览手册,更是一张通往惊喜的藏宝图,激发了每位小朋友心中的探险欲望。现场孩子们积极打卡,集齐打卡还能抽取这次活动特别定制的小礼物。
现场还有一面蔚蓝色的旗帜格外引人注目。这可不是一面普通的旗帜,每一位参与者都可以在这儿写下自己的名字,而这面珍贵的旗帜将由下一次参加极地考察的科学家携带出发,和科考船、北冰洋一起合影留念,经过长长的极地旅行再返回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