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岁小伙胸闷半年,突发心梗送急诊
浙江医院院长毛威:刻不容缓!预防阵线须前移
今年是浙江医院建院70周年。浙江医院三墩院区是 “浙江省老年医疗中心”,也是全省老年病治疗康复中心、研究中心和指导中心。随着疾病谱的演变,如今出现了一个全新的疾病变化趋势——老年病年轻化。从前我们认为在老年人身上发病率高的疾病,开始影响到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
本系列报道将聚焦浙江医院的12个特色学科,围绕“老年病年轻化”主题,带大家认识老年病是如何影响年轻人的,又该如何做好防护。今天先从心血管内科、老年病科说起。
24岁小伙胸闷半年
突发心梗送急诊
“在不少人的传统观念中,慢性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多见于老年人群。根据临床实践情况来看,这些心血管疾病正呈年轻化趋势。”浙江医院院长、浙江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候任主任委员、浙江省心脑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主任毛威说,在18-34岁的青年人群中,高血压患病率超过10%,且呈上升趋势。
浙江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唐礼江表示,这几年明显感觉到20-30岁的心梗、冠心病患者有所增长。《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表明,年轻人患冠心病占总发病率的4.3%,冠心病已不是老年人的“专利”。
为什么会出现心血管疾病年轻化的趋势?毛威表示,可以从三个层面分析:第一,现代环境变化,社会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变大,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抽烟、喝酒、熬夜、缺乏运动……这些生活方式是导致冠心病发生的重要原因;第二,随着医学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筛查手段得以完善,相关疾病被筛查出的概率大大提高。很多人本身可能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心律失常、血管畸形,在以前因缺乏有效的检查手段而未被筛查出;第三是常规体检的覆盖面越来越广,使得全人群疾病的检出率大幅提高。
毛威提到,他之前接诊的患者小陈,才24岁,是个厨师,因急性心梗被送到浙江医院急诊。毛威回忆,由于送到医院前拖延了8个小时,小陈已经出现了严重的肺水肿情况,躺在床上都躺不平。虽然做了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小陈仍留下了心脏扩大的后遗症,后续需要长期药物治疗。
了解小陈的家族史和平时的生活习惯后,才知道他家里人既有中风也有心肌梗死的病史,这不排除家族史对他心梗发作的影响。同时,小陈平时生活习惯差,一天两包烟,喝酒喝到烂醉。三餐也不规律,常常吃夜宵,导致他体形肥胖。他平时从不体检,半年前就出现了胸闷症状,但他没当回事,一直没有来医院做检查,以致出现了急性心梗。
年轻人也会中风
预防阵线前移很重要
毛威在临床上还遇到过不少中风的年轻人,既有出血性的中风(脑出血),也有缺血性的中风(脑梗死)。脑出血的发生与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瘤、血管畸形关联性较高。脑梗死的原因则可以分为动脉性及心源性两种,很多心源性的脑梗死患者是由房颤引起的,还有另一类是先天性心脏病引起的,特别是卵圆孔未闭。毛威说:“在年轻的脑梗死患者中筛查病因,卵圆孔未闭的发现率高达60%-90%。”
毛威还提到,2019年后,学术界把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脂肪肝等疾病放在一起,提出了“糖脂代谢病”亚健康人群的概念。已有研究表明,有这些基础疾病的人,比其他人更容易罹患心脑血管疾病。
唐礼江说,现在存在一个现象,很多人要么不在意自己的身体、平时不体检,要么一旦查出颈动脉斑块就很害怕。及时就医、遵循医嘱很重要。“我们经常告诫自己的父辈平时要注意些什么,预防中风和冠心病的发生。事实上,年轻一代也会遇到这些疾病。在提醒家人的同时,也要告诫自己:碰到任何不舒服的情况,要及时去医院就医,千万不要把年轻当成逃避的借口。”毛威提醒。
毛威提到,目前卫健系统已构建以“三高 ”早筛查、早预防、早控制为核心目标的危险因素控制一级预防体系,建立并完善防治工作体系和长效机制,加强能力建设,努力降低心血管病发病率、复发率、致残率和死亡率。对已发生病变的患者做到二级预防,对有高危致病因素的人群进行一级预防。现在更强调预防阵线的前移,进行零级预防,也就是治未病。
唐礼江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硬化的一种表现,伴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加,还与性别、家族史等相关,这些是不可逆的致病因素。对可逆的危险因素,如体重、血压、血糖、精神压力等,进行及时干预,可以起到一定程度的延缓动脉硬化作用。”因此,也可以说心血管疾病是可防可治的。注重饮食均衡,减少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摄入,少吃红肉和加工食品。成年人每周进行150分钟以上的中等以上强度运动,戒烟限酒,避免饱餐和过度劳累,保持每天7小时至8小时睡眠。
2035年中国将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
76岁老人车祸骨折后
在这里重新站立行走
《中国人口形势报告2024》提及,中国的老龄化速度和规模前所未有,2021年中国开始进入深度老龄化。国家卫健委预测,到2035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
老龄化社会的来临,将面临一个很大问题:“银发一族”生病了该怎么办?就算没有被疾病所困,人会自然而然地走向衰老状态,身体的机能随之退化,就像一个个老化的零件会失灵……
浙江医院老年病科副主任徐立宇表示,浙江医院的老年病科就是专为改善老年综合状态而生的一个学科,主要照顾老年人全周期的健康,从保健到慢性病的防控再到老年人急危重症的监护,甚至生命末期的安宁疗护。
76岁的老张因为车祸导致骨盆、腰椎都严重骨折,还有脑出血症状,最初送到浙江医院的时候处于昏迷状态。在ICU度过危险期后,仍存在无法下床行走的问题。家里人很担心他,于是把他转到浙江医院老年病科。
徐立宇团队立即对老张的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估,发现他不仅存在无法自己行走的问题,还有吞咽困难、营养不良、肌少症、认知功能障碍等症状。老张的家属还表示,他有多年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在这样多病共存的状况下,徐立宇立即召开了多学科团队讨论,和患者家属共同制定了一个目标:让老张能够自己走动及经口进食。
完成这个目标,他们只用了两个月。老年多学科团队对老张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干预。为了帮老张补充营养,先为他插了胃管,通过辅食的帮助,让他逐步加强营养摄入,后期状态好转,渐渐拔除胃管,让他能够经口进食。老张还在进行康复锻炼,通过复健从床边活动到下床活动,再到能够自由走动。
两个月后,当老张能在无人搀扶的情况下自己站立行走时,他的两个女儿都非常激动:“我们都不敢想象可以再次看到父亲站立行走,这大大提高了父亲的生活质量,也帮我们减轻了不少负担!”
还在黑暗中玩手机?
长期戴耳机听歌?
从年轻时候就要做好防护
提升内在能力
浙江医院副院长、浙江省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主任委员、浙江省安宁疗护指导中心主任陈新宇表示,很多人都在关注老龄化这一社会现象,不妨想想这个现象的背后是什么。随着年龄的衰老,老年人的内在能力会随之退化,甚至逐渐失去社会能力。什么是内在能力?陈新宇提到,老年人是否能够独自外出,是否能够自己购物,是否有良好的听力、视力,都是内在能力的一种显现。
随着家中老人逐渐失能、卧床,中年一代的照护压力会随之剧增。如何在兼顾上班压力的同时,照顾好家中的失能老人,成为许多中年人肩头的重负。陈新宇表示,如果能够在40-50岁这一阶段,提前关注到这一现象,并予以相应的干预,或许能在老年到来之际,尽力减少失能现象。
陈新宇提到,老年病科要做的不仅是关注、干预老年的慢病、急性、危重症治疗,同时也要建立起帮助老年人恢复其内在能力的网络,帮助全人群在全生命周期能够重视这一问题。
年轻人该如何做好防护?陈院长提到,现在的年轻人平时都在玩手机、看电脑,缺乏运动,在年轻的时候没有很好地锻炼肌肉,老了之后会更容易造成肌少症。肌肉急剧减少,核心力量不够,就很容易在外出时跌倒,跌倒后造成骨折会直接导致失能。
与此同时,年轻人很喜欢在黑暗中玩手机以及戴耳机听歌,长此以往,会对视力、听力造成不可逆的负面影响,老了之后面临视力、听力的大幅下降问题,影响生活质量。对分娩后的产妇及更年期的女性来说,做好盆底康复工作必不可少,否则很容易出现尿失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