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2024年中考,又是一届初三学生站在了挑战的关口。
在这个中考的金字塔中,很多人都会去关注那些站在上游的顶尖学霸,却忽视了同样在半山腰努力攀登的中等生。这个群体,每年占到考生中很大的比重。
而我们今天所写的“中等生”,并不是想给孩子贴上标签,只是代表了他们目前学业暂处的阶段。面临中考,他们往往是最纠结、压力最大的人群。在填报志愿的过程中,他们需要同时准备第一批、第二批志愿的填报,公办高中、民办高中、职业学校……面对的学校选择更多,录取结果也更未知。在班级中,他们也常常是最容易被忽略的群体,但很多老师对他们评价是:潜力大、后劲足、懂感恩。
今天,我们将目光投向这个群体,来看看中等生家庭,是如何在成长过程中获得自信,找到属于自己的赛道。
出生以来形影不离的双胞胎兄弟
中考后一个去了普高,一个去了职高
杭州双胞胎妈妈感悟:
孩子和大人都在成长,越变越好
2022年8月底,双胞胎兄弟朱良任和朱良佑来到各自的高中学校报道,这是兄弟俩第一次“分道扬镳”。从妈妈肚子里开始,两兄弟从来都是形影不离,住同一个房间,上同一所学校,学一样的兴趣班,爱上一样的运动……但在2022年的中考后,30分的分差首次把两兄弟分开了:哥哥被杭州高级中学钱塘学校录取,弟弟则去了同在大江东的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钱塘学校,读的是大数据技术应用专业3+2班。
有趣的是,两所学校不仅地理位置相近,还都以“钱塘”为名。但两所学校类型却截然不同,说得通俗一些,一个是普高,一个是职高。
但进入高中以来,两个儿子的学校里都不断有好消息传来,尤其是读职高的老二,像是变了一个人:最近,弟弟获得了2023年度杭州市优秀学生的荣誉,因为他的专业成绩名列前茅,同时还担任全校最大规模社团社长,各个省、市奖项拿到手软;读普高的哥哥成绩也在稳步提升,保持在班级前3名,在最近一次学考中拿到一个A一个B。
“都说普高和职高是两条路,现在我们家一边蹚着一条,但是目的都是一样的。孩子们在越变越好,我们家长也是。”兄弟俩的妈妈(下称任佑妈)说。
读职高的弟弟 成为了校园内的小明星
冬日的一个午后,我和任佑妈约在丁兰街道桃花湖边的一个咖啡馆,仁佑妈穿着黑色的夹克衫,利落的短发中夹杂着一些白发。
看到我后,她掏出一本笔记本,上面记满了弟弟朱良佑在高中阶段获得的荣誉:浙江省“梦想杯”中职学生征文大赛一等奖、杭州市中职师生英语职业能力比赛二等奖、2023年杭州市志愿者优秀个人奖、2023年中策职业学校钱塘学校校级荣誉:最美钱塘塘——最美奉献奖……在任佑妈看来,弟弟进入高中后的变化,可以用“蜕变”来形容。
“弟弟原来话不多,还有点胖,1米83的个子,有180斤,在学校也是默默无闻的。但是高中开学后的第一次家长会,孩子就被点名表扬了。在那之后,孩子瘦了下来,精神面貌也越来越好,肉眼可见地越来越自信了,能说会道的,现在我都说不过他!” 任佑妈的话中暗藏着母亲的欣喜。
弟弟就读的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大数据技术应用专业3+2班,这是和杭州职业技术学院联办的区域中高职一体化五年制班,不用参加高考,通过升段考试就可以直通大专。学业压力减轻了,就可以把精力更多放在喜欢的事情上。
从小,弟弟的英语成绩就不错,进入高中后,他加入了学校的英语社团,作为社长带领着200多位社员,课余时间带着大家一起参加公益活动,比如教爷爷奶奶学英语,到省儿保教孩子们学英语、做游戏、做手工。
去年10月,任佑妈还收到了班主任发来的一则消息,说“孩子今天太长脸了”。当天,一个由芬兰职业学校组成的使团来学校参观,朱良佑作为学校英语社团的社长,为客人们担任校史馆的英语讲解工作,并主动上前为其他老师做起了实时翻译。他的自信和专业,让在场的人都刮目相看。
由于形象好、能力强,弟弟还得到了为学校拍摄宣传片、在各类活动崭露头角的机会,在校内收获了一批迷弟迷妹。
从小上遍各类培训班 不想过多消耗孩子对学习的热情
养育一对双胞胎,喜悦多了一倍,辛苦自然也就多了一倍。任佑妈原先是一名会计,孩子出生后,她就成为了一名全职妈妈,爸爸则担起了家里的经济重任。
“从小,我就让孩子什么都去学一学、试一试,可以说是学遍了十八般武艺。”任佑妈掰着手指一个一个数了起来:幼儿园开始学绘画,小学开始尝试珠心算、围棋、机器人班,二年级开始尝试艺术教育,学习萨克斯、单簧管,上奥尔夫音乐……平时在家门口的丁桥少年宫上课,周中到奶奶家附近的拱墅区少年宫学习,周末坐爸爸的车去西湖边的杭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进修”。之所以坚持不让他们上培训班,是不想过早消耗他们对学习的热情。
进入初中后学业压力加重,孩子的不少兴趣班逐渐停下,一次一次的考试和排名,也让任佑妈不得不直面分数的现实。
“两个孩子虽然被分在不同班级,但是成绩出奇同步,基本在全年级中等的位置。”中考前一两个月的时间,任佑妈一边全力保障孩子俩的后勤工作,一边利用空闲时间把志愿填报的事情搞清楚,还跑了很多所学校去考察。另一边,职校的功课也不能落下,她又把几所热门学校的校风、招生人数、就业前景摸了一遍。
填中考志愿前的周末,一家四口开了一天的会,一所一所学校地填、一个一个专业地研究。二批志愿中,他们选择跳过了民办高中,结合孩子的兴趣、行业潜能,选了几个职校的计算机、大数据、人工智能方向的专业。
两兄弟一个普高一个职校 一个文科一个理工科
中考出分的那晚,兄弟俩的中考分数同时发到了爸爸的手机上:哥哥超常发挥,总分为557分,弟弟总分527分,但爸爸给了兄弟俩一模一样的奖励。
“虽然就是几百块钱的奖金,但是我一下就被安慰到了。爸爸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努力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他们不会因为所谓的分数区别对待我们。”朱良佑说,这也给他接下来的专业学习带来了原动力。
都说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叶子,即使是双胞胎,也不可能是完全一样的人生道路。如今,哥哥在普高,选考了政治、历史、地理三门课,成了妥妥的文科生,目标是考上一所不错的本科院校。而弟弟在职校,学习着理工科专业,整天和代码打着交道,最终的目标也是在3+2期间打好专业基础,最终通过专升本提升学历。
进入高二以来,哥哥为了备考学考,把周末的大多数时间都花在了培训班上,但兄弟俩依旧会腾出时间,一起约着去打球、泡健身房。看着哥哥努力的背影,弟弟也时常会督促自己,要变得更优秀。他们就像时而相交时而并行的两条线,朝着一个方向延长、生长。
任佑妈说:“记得初三体育中考前我陪着两个孩子练跳绳,告诉他们:只要你不停下来,不绊脚,总会有成功的一天,最后,两个孩子都靠这个精神激励拿到了理想的体育分数。这可能是一个笨办法,但现在想来,这个理念在家长身上也同样适用。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节奏和脚步,不要着急,我们都会变得更好。”
中等生的初升高,有哪些选择
能冲进优高吗?要选择民办高中吗?是不是可以去职校?
在初升高这件事上,相较于学霸们“前三所”“前八所”的笃定,成绩中等的这批学生,面临着更加纠结的选择与考量:能冲进优高吗?要选择民办高中吗?是不是可以去职校?国际路线能走通吗?
近几年来,杭州市区的初中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去年初中毕业生有36500余人,比前年多了约2800人,今年预计还将持续增加。很多家长担心:毕业人数增多,是不是意味着高中竞争越来越激烈了?
初中毕业生人数持续增加 杭州各类高中招生体量也不断扩张
其实,这几年杭州各类高中的招生体量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加而不断扩张。
去年,杭州高级中学贡院校区、杭州第二中学滨江校区、杭州第四中学下沙校区、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杭州第十四中学凤起校区、浙江大学附属中学玉泉校区、杭州学军中学西溪校区、杭州市长河高级中学等老百姓口中的“前八所”重高,都各自扩招48人;还有杭州第四中学江东学校、杭州第七中学、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等不少高中学校,也都扩招了。
除了大批高中学校扩招外,去年主城区与萧山、余杭、临平、富阳、临安五区普通高中双向等额招生计划继续增加,扩充了近200人招生名额。
更加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年杭州还新增了不少学校。
比如2019年开办的杭州第二中学钱江学校,2020年开办的杭州高级中学钱塘学校,2022年杭州第四中学江东学校开始招生,2023年杭州第十四中学青山湖学校、杭州第十一中学德胜校区开始招生。
今年9月,还将有3所高中新校开始招生,分别是:杭州高级中学临平学校、杭州第二中学富春学校和杭州学军中学桐庐学校。
中职学校这两年也在增加。2021年,杭州文汇学校职高部开始招生。2022年,中策职业学校钱塘学校开始招生。还有一些职校有了更大的新校区,比如交通职业高级中学2022年搬进了新校区,电子信息职业学校2023年搬进了双桥新校区,杭州创意艺术学校(原拱墅职高)也搬进了新校区。
职业教育升学路径越来越畅通 有优高线附近的家长 专门奔着职业学校来
职业教育作为和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在高中升学中也占有很大的比重。这两年,杭州市区中等职业学校的数量、规模在不断扩大,专业也根据城市发展需求在不断调整、完善。
2023年,市区的中职学校放出了1.6万余人的招生计划,专业设置几乎涵盖了全市主要的行业工种和职业岗位群,其中电子与信息、旅游、装备制造、交通运输、财经商贸、土木建筑、文化艺术、教育与体育等大类专业为中职学校的主体专业。
过去,很多家长担心职业教育存在升学瓶颈,但现在职业教育的升学路径已经越来越畅通,我们也为大家绘制了一张杭州市中职生升学路径图。
从图上可以看出,通过中考录取到中职学校,主要有三种学制选择,这三种学制都有通往大学的路径。
第一种是中本一体化3+4班,这是浙江省试点进行的“中职与应用型本科一体化人才培养”,被“中本一体”录取的学生,在中职学校学习3年后,通过参加中职升学“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全省统一考试,上线后升入本科。
第二种是中高职一体化(五年一贯制)3+2班,在这个学制就读的学生,在中职学校学习3年后,可以通过转段考试升入对应的高职院校,后续也可以通过专升本考试进入本科院校学习。
第三种是三年制班级,学生可以通过高职考进入高职院校、本科院校学习。
综合职校的升学路径、办学实力、专业发展、校风等因素,这两年很多职校的专业分数不断突破。
有中职校长透露:“很多分数在优高线附近的学生目的很明确,就想来报考职校,选一个适合自己的专业。有的家长对比过,学校合作的本科、大专院校分数都很高,选择学校的五年制、七年制,还可以提前锁定好的专业和省内顶尖的院校,性价比很高。”
中等生的志愿应该怎么填? 有所挑战,有所跨度,有所保留
中等生的中考志愿应该怎么填?杭州江南实验学校学生发展服务中心主任金森,结合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提出了两点建议——
一、填志愿的所有机会都不要放弃
中考改革以后,可以填报的数量增加,第一批可填8个平行志愿,第二批设置了20个平行志愿,容错率其实是很高的。学生在填报志愿时,我们一般会建议要“有所挑战,有所跨度,有所保留”。
第一批8个志愿中,前两个志愿可以适当冲一下。近几年中考难度较低,有出现过成绩中等偏上的同学,超常发挥,考到了前三所的分数线;中间4个志愿要有所梯度,可以把重高尾部和优高的几所心仪学校填上,这里提醒一点,近几年杭州周边的学校加入双向等额招生,像余二高、临安中学等学校,虽然录取分数线在优高序列,但整体的办学质量还是不错的,主城区的家长也可以适当关注;最后两个志愿一定要保好底,要设想考得最不理想的情况下,会去哪所学校。
特别要提醒成绩中等的同学们,第二批的20个志愿一定要填上,所有的机会都不要浪费。往年就有出现过家长盲目自信,只填了第一批志愿,结果就差了1分没有被录取,不得不去招生市场。
第二批里其实有很多好学校,近几年不少职校的热门专业,分数线也是水涨船高,家长的观念也在发生变化。无论是中本一体化3+4班还是中高职一体化3+2班,后续升学都是畅通的,如果孩子对某一行业的工作很有热情,尽早进行职业规划也是不错的选择。
二、多维度考虑孩子的升学路径
成绩中等的学生,往往是某一学科存在短板,整体素养并不见得比尖子生差,家长可以更加多维度地去规划适合孩子的升学路径。
家庭经济条件允许的话,可以考虑转轨国际赛道。我们学校每年都有不少中等生选择走国际路线,大部分会选择去公办高中国际部,最后录取的成绩都还不错,有初中时成绩中等的同学,大学去了帝国理工学院。还有一些学生,中考时被优高靠前的几所学校录取,到了高一高二选择半路换赛道的也不少。
另一类就是在体育、艺术等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可以去争取特长生招生名额。曾经有名男生,凭借足球特长顺利进入一所头部重高,也许是受到重高学习氛围的影响,中考时连重高线都没到的他,首考取得了424分的高分,同时他也没有中断足球的训练,现在既可以走专业道路,也可以走文化道路。当然,从爱好到特长再到专长,是需要从小规划,并且坚持多年,并不是一条所谓的捷径。
总而言之,家长和孩子都应该抱着“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的心态,只要孩子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坚定的成长目标、持续的学习动力,无论是进入哪所高中,都一样可以有好的结果。
从“顶配”的教育学区 到接受自己的孩子是个“普娃”
我意识到:有些东西比成绩更长远、更重要
在很多人眼中,高二女生晓月(化名)的教育配置在同龄人当中属于“顶配”:小学毕业于杭州头部的民办学校,对口升入的初中也是区内数一数二的名校。
从小学到初中,晓月的周围从来不缺优秀的同伴,只不过她的成绩一直处于中游水平,是个标准的“中等生”。中考时由于发挥失利,按照录取流程,晓月被填在第八志愿的一所公办普通高中录取。
回望最初的家庭教育规划和孩子一路走来的成长路径,晓月妈妈坦言,这几年曾被身边家长们的教育焦虑所裹挟,也不断地调整心理预期,学着去理解和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
如今,晓月在这所公办普高就读一年多了,晓月妈妈欣喜地发现,孩子脸上的笑容多了,曾经班里的“小透明”,现在竟然承担起了班长的重任。前不久,晓月评上了校级荣誉,还拿到了奖学金,骄傲地说:“妈妈,我请你吃饭,随便点!”
在接受采访的一个多小时里,晓月妈妈频频提到一句话——“我家孩子就是普娃”。她说,只有接受自己的平凡,对孩子建立正确的认知,才能坦然面对来自方方面面的焦虑和考验。
以下是晓月妈妈的自述——
被当时知名的民办小学录取 我在孩子三四年级时感受到了差距
孩子爸爸是医生,我是做财务工作的,我们的职业都需要不断学习、考证,也自认为是学习型的家长。我们就这一个女儿,刚出生时,难免期许很高。
幼儿园时期,几乎每个双休日我都带着女儿奔波在去各类兴趣班的路上,钢琴、拉丁舞、儿童画、英语……夸张点说,琴棋书画都安排上了,空余时间基本都排满。
幼升小阶段,我们选择了杭州头部的一所民办小学,当年想要读这所学校可是相当不容易,孩子、家长都需要面试,学费也不低,但我们愿意为女儿的教育投入。
说实话,能进入这所学校读书的孩子,家庭情况都不会差,我们家是当中非常普通的家庭。进入小学后,一二年级还没有太大的区别,到了三四年级,我们开始感受到了差距。
班上有的家长,会花整整六年时间布局,培养孩子的体育、艺术、科技等特长,花时间和精力参加各种比赛。他们及时捕捉各类教育信息和政策的变化,精准规划着孩子未来的升学道路。当时我们的妈妈群里经常说这样一句话——所有牛娃都是家长规划出来的。
在这样的氛围中,我也不可避免地“卷”了起来。哪个辅导班好,哪个老师不错……我在家长群里搜寻着各种自认为有价值的信息,跟着班上的妈妈们组班上课。
这样的状态持续到四年级,我发现原本活泼开朗的女儿,变得阴郁低沉。而尽管已经如此辛苦,成绩却一直在班里中下水平,这让女儿更感挫败,陷入了自我怀疑之中。
孩子爸爸也跟我多次交流,他认为女儿的成长应该顺其自然。尽管在我的想法中,女儿没有进步是因为还不够努力,但看着孩子的状态越来越差,我也尝试着将绑住女儿的这根紧绷的皮筋慢慢松下来。
一段时间后我发现,没有了这些辅导班,孩子的成绩依然保持在中下水平,既没有上升也没有下滑。也正是从这时候起,我开始接受“我家孩子是个普娃”的现实。
女儿的成绩从初二起有了稳步提升 初三时她选择放弃分配生名额
小升初阶段,身边的家长做出了不同的教育选择——有的进入国际化学校,跳过中考,准备去国外读高中;有的继续“卷”民办学校,花大力气升入当年热门的民办初中。我们小学所对口的公办初中,在区内口碑也很不错,我们便没有过多折腾,选择了直升。
刚进入初中的摸底考试,全年级500多人,女儿排在300多名,一如既往的中等偏下水平。跟小学相比,初中阶段的学习节奏明显加快了,有时晚上11点多,我一觉醒来,女儿房里的灯还亮着。
转变发生在初二阶段,当时正逢疫情,长时间的网课,让学生之间的差距一下子就拉开了。
女儿学习还比较自觉,非常认真地听了每一堂网课,扎扎实实完成每一份作业,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习节奏。小学时总是我买来教辅硬塞给她,到了初中反而她会主动找我,说要买某本教辅,这样的转变让我暗暗欣喜。有时回过头想,如果小学时我不把那根皮筋松下来,可能孩子就会彻底躺平,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网课结束回校后的第一次测试,女儿进步明显,这也给她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有时候自信心的建立可能就在一刹那,初二到初三,孩子的成绩每年都在往上走,最好的一次考到过全校100多名。
很快时间来到了初三,女儿一模、二模考得都挺不错,接近重高分数线,但由于初一阶段排名靠后,综合下来分配生的选校位次并不是很理想。我们妈妈群里讨论过,这个成绩段的孩子,还是走分配生更稳妥。
但轮到女儿时,心仪的学校已经没有名额了,可选的是另一所重高分校。在女儿看来,以自己模拟考的分数,可以通过中考考到更好的学校,所以自信满满地选择放弃。这是女儿自己的抉择,我充分尊重,但上台签字的时候,我的手还是忍不住抖了一下。
中考失利 女儿重新被打回“中等生”队伍
那年中考,因为难度降低,高中学校的录取分数线创了新高,很多家长戏称:这是一分一操场的竞争。然而,女儿在这场战役中,落败了。
中考前,有同学妈妈说,要给孩子吃半颗安眠药,以免情绪紧张导致睡眠不足,影响考试状态。当时我并没有当回事,可能也是轻视了中考这件事对她情绪产生的波动。中考前夜,女儿失眠到凌晨两点,这是以前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
女儿中考考砸了,跟一模二模的分数相比,低了20多分——语文没有考好,连英语这门强项科目也成绩平平,最大的疏漏出在数学上,一道8分的大题,女儿看错了题目中的条件,一分未得。
那晚,女儿掉了眼泪,再度失眠。也许是之前对自己的预期过高,也许是太想证明自己,填志愿时我们没有拉开足够的分差,前七个志愿全部落空后,最终我们以高9分的成绩被第八志愿的保底学校录取。
我的女儿,又重新被打回“中等生”的队伍中。这次的打击,让她第一次尝到了人生的滋味。
中考后,小学时期的家长朋友们约吃饭,饭桌上大家交流起孩子的情况,他们的孩子大多通过分配生、特长生途径进入了重点高中,这样一比较,心里难免有了落差。作为父母,我们强迫自己迅速调整心态,帮助女儿尽快走出这次的失利。
好在女儿性格比较外放,也愿意跟我们说出心里的想法,经过几天的调整,慢慢接受了这个结果。
高中阶段女儿收获全方位成长
我意识到:有些东西是比成绩更长远的
进入高中后,孩子有了很多个“第一次”:第一次自告奋勇竞选学习委员、第一次上台演讲、第一次拿奖学金、第一次被推选为优秀班干部、第一次当班长……从孩子的表情和状态中,我能看出来,她是发自内心的开心。
高一结束时,我跟她聊过一次,她很坦诚地表达了进入这所高中后的感受。她说:“老师和同学都很好,来这所学校未必不是好事,老师对我的关注更多了,我也有更多的展示机会。”
确实,这一年多来,我感受到了孩子全方位的成长,不仅是学业上的进步,更是成长为一个多面手,组织协调和自我规划能力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她的情绪控制和承受能力,也比中考前强大了很多。高一时有一次考试考砸了,她哭了一场,但很快就自我恢复了。
两次学考,女儿共取得了4个A、2个B的成绩,很多在前八所就读的初中同学,考得都未必有她好。而在我不断调整教育预期的这几年里,我也认识到,痛苦来自比较和差距,孩子的成长过程也是家长的成长过程。
回过头来再看当年中考的失利,我们反而认为是一次很宝贵的经历。在孩子漫长人生中,中考只是一个逗号,远不是终点,而在这个过程中建立起的人生观、价值观,面对挫折时站起来重新出发的勇气,才是比成绩更长远的。
“中等生现象”引热议:
没有进入重高的孩子,现在发展得怎么样?
中等生现象,一直是教育圈经久不衰的话题。在一个班级里,中等生占比最大,他们往往不是老师最关注的群体,但放长远来看,这批中等生的发展变量却是最大的。常常来和老师报喜,常回学校看望老师的,也是他们。
还有一种民间说法:“中等生的孩子就是来报恩的,他们往往懂得感恩、听话,长大后大多会留在爸妈身边成家、立业,陪伴孝顺父母,有这样的孩子,家庭幸福感很高。”
我们采访了几位杭城的资深老师、班主任,看看他们眼中的中等生发展情况如何。
没有进入重高的那批孩子 同样拥有强劲的发展动能
站在中考的关口,相信不少家长都经历过焦虑到失眠的夜晚,担心孩子考不上理想的高中,后续发展也更加吃力。
“其实完全不是这样!我接触了很多孩子,并不是说高中没考上前八所,后续发展就一定不好了。”杭州第十一中学语文教师张佩琳,教龄16年,她坦言,从十一中毕业出去的孩子,本科院校跟前几所重高比确实存在差距,但不少孩子后劲很足,从长远的发展来看,差距并没有家长想象的那么大。
前不久,张老师就收到了四年前毕业的一个学生发来的微信,分享了一个好消息:他获得了西湖大学和复旦大学联合培养的免试直博生资格,在众多985、C9高校的学生中脱颖而出。
张老师说,这个男生在高中阶段就很喜欢物理学科,立志成为一名物理老师,还经常找老师探讨。高考后他进入温州大学,学的就是物理专业。大学里参加了全国性的比赛,还抓住机会参与了实验项目,后来转变志向,决心要走科研道路。每一次的进步和成长,他都会来与张老师分享,他说:“老师你相信我,我还会再来向你报喜的!”
“再早两年,还有个女生,当时高考成绩不够理想,去了四川一所大学,但大学里她一点没有放松,拼命学习,最终研究生考到复旦大学,现在在做脑机接口方面的研究,已经研二了。还有从山东理工大学研究生考回到浙大的孩子……很多很多。”张老师感叹,这些孩子当年中考进入十一中,是很多人眼中的“中等生”,但现在回过头来看,他们的发展未必比重高的孩子差。
还有的学生,有着广泛的兴趣爱好,积极参与各类社团活动,接触和了解到的知识很多,就算不通过考研,也能有很好的发展。前不久有个毕业多年的学生来找张老师报喜:因为面试时表现出色,顺利考上了交投集团。
“高中是一个全新的赛道,既来之则安之,不要觉得矮人一头,清零之后重新出发,到了高考时还是与重高的同学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张老师也总结了这类孩子发展后劲足的原因,他们都有一个共性——在高中阶段就属于目标特别清晰的孩子。他们并没有因为中考发挥不好、没有去理想的高中,就自暴自弃,而是非常自律,行动力特别强。在与他们的家长交流时,也感觉到家长对于孩子的包容,经常会鼓励和支持孩子。
这些孩子很暖、很懂事 但也非常需要正向的鼓励
懂得感恩,也是很多老师提到中等生时首先想到的。
今年三八妇女节当天,笕桥小学的陈老师在朋友圈晒出一张和学生的合影:“一个毕业11年的学生突然回校来看我们,太感动了!”
照片里,这个学生戴着眼镜,圆圆的脸(右二),在陈老师的印象里,她在小学时的成绩就处于中等,比较安静。这个学生还向老师们汇报了自己的近况,大专毕业后,她进入上城区的一个街道工作,虽然是编外人员,但她还在一边工作一边备考编制,很努力地生活。
这个学生提到:“我从小成绩就不太好,挺需要老师费心的。有段时间我妈妈身体不好住院了,爸爸需要在医院照顾妈妈,我基本就是一个人上下学。这期间,老师特别关注我,还告诉我要照顾好自己,更自主独立,不让爸爸妈妈分心。那时候的周一到周四,数学老师都会帮我在学校就把作业清掉,节省回家后写作业的时间。这些事情我一直都记到现在,内心始终感恩。”
十一中的张老师任教16年,她带的最早的一批孩子,已经30多岁,不少都已经结婚生子了。她也认为:“教这批孩子幸福指数很高,每年9月和6月,校园里都是回来看望老师的学生,同学之间的关系也很好,好多年了都还是朋友。”
在张老师看来,通过中考进入十一中的这批孩子,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发挥失常,家长心有不甘,落差感特别强的;另一种是好不容易够上了分数线,进了高中之后反而松懈下来了。
前者家长和学生的焦虑感是最强的,每次考试就算孩子考了年级二三十名,家长也会特别失望,认为你是中考考砸了进来的,应该至少要年级前十才对,无形中就会给孩子很大的压力。
“而孩子其实是很敏感的,这一代的孩子,小时候都是被捧在手心里的,没有受过什么大的挫折,却被一次考试判定了输赢,家长的失望和不信任,表现得非常明显,孩子会有一个巨大的落差。”张老师回忆,曾经有高一的学生跟她聊天,说“我妈对我绝望了”,还有一个女孩哭着说“爸爸都半个月没有理我了”。
张老师感叹,虽然家长自己也有情绪需要释放,但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成绩中等的孩子其实心里清楚地知道自己已经落后了,特别想要得到家长和老师的肯定,哪怕稍微一点小小的鼓励,就能让他们大受鼓舞。
曾经有个男生,个子高高大大,身高近两米,虽然成绩不是特别突出,但是个十足的小暖男,喜欢烧饭,也会主动收拾家里的卫生,后来考取杭州医学院定向委培生。孩子妈妈很感慨:家里有这样一个懂事贴心的儿子,每天都积极地努力地生活着,成绩好像也没有那么重要。
“高中阶段成绩固然是一个关键的考核指标,但人的状态是一个整体,我也经常劝家长,成绩只是一小部分,不能一味地盯着孩子的短板,而忽略了他闪闪发光的一面。”
有学生中考时数学只有60多分 如今专升本数学满分
还有一部分庞大的中等生群体,高中进入了职校就读,他们的发展也同样值得期待。
前段时间,天杭实验学校的资深班主任金灵娟老师,也收到了一个学生的报喜,这个学生刚刚拿到了专升本考试的录取结果,就第一时间来告诉金老师。
金老师说:“这个学生我印象很深,一直以来都很认真,很想学好,但是数学经常不及格,中考数学也只考了60多分。我就一直鼓励这个孩子,要发挥文科的优势,照样有自己的一片天。”
毕业后这个女生进入了杭州市财经职业学校的金融专业3+2就读,由于职高的数学相对来说比较简单,这个女生反倒填补起了原先的知识空白,对数学越学越有兴趣。职高毕业后她顺利进入高职院校,今年专升本的考试中,她的数学拿到了150分满分,最终考入杭州师范大学的经济学读本科。
这个学生对金老师说:“感谢您一直以来的支持,努力是有好结果的!接下来我还准备继续备考研究生,有好消息再来向您报告。”
金老师教龄25年,并长期同时担任两个班级的班主任,见过许多学生的升学案例,她认为:“成绩中等的这批孩子,往往是潜力无穷的。一部分孩子成绩中等是因为发力晚,之前没有好好奋斗,所以在高中、大学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还有的孩子之所以成绩中等,是因为存在着偏科的现象。我常常会建议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科目,并且把劣势科目的基础内容补好,这几年的中考难度系数降低,很多中等生也会发挥出令人惊喜的成绩。不到最后一刻,千万不要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