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戴帽子的妈妈,连连摇头,她家有三个孩子,老大读三年级,双胞胎女儿读一年级。“我家没有别的选择,双胞胎只能在同一个班,要不然,我就要面对三个家长群了。如果每个孩子有3位老师和我联络,那三个孩子就是9位老师,实在吃不消。”
景成实验学校的副校长杜惠慧,也是双胞胎家长,她分享了自己家的做法——幼儿园分班,小学同班,初中分班,高中同班,现在是同一个大学。
“读幼儿园时,两个孩子是分在不同班的,主要是为了让他们有更多社会交往。到了小学后,是同班。到了初中进入青春期,又分班了,这是为了避免竞争。高中同班,是希望兄弟俩在一起。现在他们读大一了,在同一所大学,不过专业不一样。”
杜惠慧说,回过头看这些做法,其实没有好坏,也没有对错。“但有一点我认为我是正确的,那就是把自主权交给孩子们,尊重他们,也是对他们情感的考量。对家长来说,能把双胞胎的优势最大程度发挥出来就好,现在兄弟俩在大学能相互照顾,有事彼此商量,挺好的。”
有家长说刷新认知
太多金句和感悟,要慢慢消化
“大家提起双胞胎家庭,都是羡慕的表情,父母也经常被称作是‘人生赢家’,但有时遇到的难题也是双倍的,甚至更复杂。”有位妈妈直言。
陈剑琦说确实如此,双胞胎家庭除了要面临一般家庭同样的教育问题外,还多了“群体教育”的问题。
有位初中生妈妈,遇到的问题和小学生家庭不一样,“我儿子成绩好一些,女儿成绩一般,我是希望他们在同一个班,但他俩有不同选择了。女儿想做鸡头,不要在一个竞争力较大的班级。而儿子很好强,想去较强的班级,选择更有竞争力的同伴,一起进步。”
这个问题一提出,就有家长连连点头,说自己两个孩子也是强弱明显。
整个活动里,家长们的讨论都很热烈。直到活动结束,还有不少家长聚在走廊讨论。
“这是我们第一次聚焦双胞胎家庭,有家长说终于找到组织,追问我下次还有没有这样的活动。”陈剑琦说,一开始想请教育专家来分享,但多数专家没有双胞胎养育经验,可能聚焦的问题会比较宽泛,“所以把大家聚在一起,就是希望能集中众人的智慧,解决相似的问题,或者只是有一些启发,也是有帮助了。”
有位文津小学的家长回到家后,给陈剑琦发来一段话:“参加了这样一个刚需论坛,大家一起讨论、分享育儿心得,我很有收获,刷新了一些认知,比如面对孩子,要先处理孩子的情绪,再处理事情。”还有家长说,太多金句和感悟,要慢慢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