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丝剥茧发现“真凶” 竟是几颗胃部“良性息肉”
“尽管影像学显示6枚转移灶已经没有活性,但是‘治病还需寻根’,只有从根源解决问题,才有可能真正治愈。”朱利明说,在处理转移灶的同时,原发灶的寻找工作也未曾搁置。经多学科团队反复多次讨论,他们把目光锁定在了岑阿姨胃部的几颗小息肉上。
在当地医院做胃肠镜时,岑阿姨的肠道发现一颗息肉,已被切除,病理结果为良性;胃部有多发小息肉,最大的不过0.6cm,小的才0.2cm左右,当地医院取了一颗胃息肉进行活检,病理结果提示“胃底腺息肉”,也就是说它是良性的。
“虽然神经内分泌细胞遍布全身各处,但神经内分泌肿瘤最常见的发病器官是胃、肠、胰腺等,这约占了所有神经内分泌肿瘤的65%-70%左右。患者的胃息肉活检提示良性,但当时只取了一颗,没有办法保证其他息肉也都是良性的。还有很重要的一点,神经内分泌肿瘤多起源于黏膜下,普通胃镜活检只能取到表面的组织,等到黏膜面出现破溃,往往已经是局部晚期的阶段了,因此,想要早期发现还是比较困难的。”另外,鉴于分化良好的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形态易与良性息肉混淆,且瘤灶较小时也常发生转移的特点,专家团队怀疑这些胃部小息肉就是原发灶的可能性很大。
专家团队给出了两种检查建议方案:要么生长抑素受体PET-CT检查,要么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MR)或者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SD)诊断性治疗。朱利明解释,“大部分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生长抑素受体往往是阳性的,通过生长抑素受体PET-CT,能够精准追踪到隐匿的病灶。不过,这项检查的费用较高,考虑到患者的接受程度,我们还给出了一个方案——EMR或者ESD,通过胃镜进行胃黏膜剥离或切除术,切除病灶后做病理活检。”
最终,岑阿姨选择接受生长抑素受体PET-CT检查,结果证实,胃部这几颗原本被认为良性的小息肉果然是原发病灶,“罪魁祸首”的神秘面纱终于被揭开!
根据岑阿姨目前的治疗情况,未来,她将进一步接受胃部肿瘤的根治手术,以达到机体无瘤状态,获得长时间生存。
常规体检或者防癌体检 能否及早发现神经内分泌肿瘤?
朱利明介绍,由于少见,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具体病因,或者说高危因素至今不明,有一部分是和遗传因素相关,比如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林道综合征等。
神经内分泌肿瘤是一大类肿瘤的总称,根据有无分泌激素的功能,可分为功能性神经内分泌肿瘤和非功能性神经内分泌肿瘤。
非功能性神经内分泌肿瘤和相应部位的肿瘤表现类似,比如肿瘤的占位症状,在食管引起哽噎感,在胃肠道引起腹胀、腹泻、大便习惯改变、出血等,出现转移引起转移部位症状,比如转移到骨头引起疼痛等;
功能性神经内分泌肿瘤能够分泌生物活性胺和多肽类激素,所以除了肿瘤压迫、转移浸润引起的各种不舒服,还会有其他千奇百怪的临床表现,比如分泌胃泌素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可使患者出现难以愈合的胃溃疡;分泌胰岛素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可使患者出现反复发作不明原因的低血糖;分泌血管活性肠肽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可使患者莫名其妙地腹泻……另外,根据分泌激素的不同,还可能出现皮肤潮红、满月脸、向心性肥胖、痤疮、皮肤紫纹、高血压、继发性糖尿病等症状,很容易让患者,甚至是医生误认为是其他疾病而导致误诊误治。
那么,常规的体检或者防癌体检能否及早发现神经内分泌瘤?
“之前提到,神经内分泌肿瘤最常见的发病器官是胃、肠、胰腺等,约占所有神经内分泌肿瘤的65%-70%;其次是肺支气管神经内分泌肿瘤,大约占20%-30%;其他还可以发生在肾上腺、胸腺、甲状腺、皮肤等部位。体检对于肿瘤的发现来说属于二级预防,但因为体检项目参差不齐,临床中经常发现体检不能够很好地发现问题。常规体检及防癌体检如果涵盖了胃肠镜、胸部CT、腹部CT或磁共振,应该是可以更早发现问题的。另外,功能性神经内分泌肿瘤因为肿瘤分泌激素可引起相关症状,如果早期引起重视,可能可以更早发现问题。”朱利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