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生的双创教育“不计成本”
对于“双创教育”,杭高院非常重视。学生入学的第一年,就引入了创新、创业的课程,不仅邀请成熟的创业家给学生讲课,还会邀请相应的法务、财务专家来讲项目实际运作的相关知识。沈伟还谈到,“未来,杭高院将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进一步加强与科技型企业的联动,采用双导师制,企业出题,大家共同来答题,企业来考核等举措,围绕浙江省的先进制造业和未来产业布局培养人才。今后我们的研究生,特别是专业硕士,他们三年的研究生学习科研实践阶段就是要解决企业的某一个单项技术问题,到时就业自然不成问题。”
项目的实践,在“双创教育”中不可或缺,而这也是杭高院尤其吸引学生的地方。2020年入学的物理与光电学院博士生赵芃杨,今年即将毕业。她是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读的硕士,转博这一年刚好杭高院开始招第一届学生,“来这边读博,和导师商议过,觉得这边开展课题研究有合适的项目支撑,是个很好的机会。”
来到杭高院后,赵芃杨参与了被称为“太空中最准的钟”的“空间窄线宽激光器”项目,于去年同梦天舱一同升空,该项目还获得了2022年度浙江十大科技事件。
参加各类“双创”比赛,是项目实践最好的方式之一。杭高院成立的科创中心,就致力于孵化“双创”项目,同时积极推动学生参与相关赛事。
赵芃杨去年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获奖的“新一代高精度车载激光雷达光源”项目,也是由空间“窄线宽激光器”项目团队发展而来,这项技术主要应用在汽车领域,可以实现更准确、更高效的激光雷达探测,提高车辆自动驾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冯煜康的获奖项目“微生物技术升级新引擎”同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项目主要解决的是工业污水的处理问题,团队与温州和金华义乌市的相关企业进行沟通并试验,也和杭州本地企业进行了合作。他说,团队的成功离不开科创中心的各种支持,“不仅会及时推送比赛信息,还会邀请专家对学生的项目进行集中培训,并在项目培育过程中注重加入成果转化要素,进一步提升项目质量。”
专家的指导是卓有成效的。很多参与“双创”项目的学生都表示,做研究时往往基于产品技术本身,缺乏商业逻辑上的考虑。有了相关的指导,很多问题得到解决。赵芃杨就是在参加多次的辅导和讲座后,了解了一些基本的商业模式,重新调整了整个路演PPT和商业计划书的架构,“只有逻辑理顺了,后面才能再去优化,不然永远卡在第一步。”
沈伟表示,对于学生“双创项目”的支持,杭高院提供三个维度的指导老师:一个专业角度的学业老师,一个是科创中心的,一个是外部请来的双创导师和产业顾问,从他们的实际经历,按照一个向投资人汇报的模式,来跟学生进行指导。
杭高院在双创教育上是不遗余力的,从整体定位,到搭建平台,再到组织赛事,短短三年已经营造出了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和氛围。沈伟表示,杭高院今年会继续加大力度,每年拿出一定经费作为学生双创项目支持经费,“20万元一个项目来组织,组织6到8个,让他们去试。”
这也是学生的亲身感受,赵芃杨告诉记者,“杭高院对学生的容错率很高,导师会鼓励学生大胆做各种尝试,可以说对学生的培养是‘不计成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