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不少数学老师在讨论难题
大学博导也参与进来
韦东奕老师的题,浙江不少数学老师都看了。
有位杭州的数学老师说:“这道题挺难的,有点需要用到大学的知识。我和朋友还专门讨论过,他是大学的博导,曾和韦老师一起共事过,看到题目后不久,他就给我发了解答。”
一位宁波的高中数学竞赛教练吴老师也说题目挺难,“能做出来的中学生确实很少。题对知识背景的要求不算太高,但在技巧方面,需要很强的能力。做这样的题很耗时,有时可能要花上两三天。”
谈及深圳中学的竞赛成绩,教练都说,这很大程度是取决于学校有一套贯通式的人才选拔
和培养机制。
一位深圳的教育圈人士说,深圳中学的培养模式是小学、初中到高中联动培养,早期发现拔尖创新人才,早进行培养。比如2021年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英才班与新领军计划里,深圳中学7人入选,其中6人是初中生。“打通小初高壁垒,从最初发现人才,培养人才,这才是拔尖培养的真正意义。”
宁波的吴老师说,现在周末会带十几个初中生开展数学活动,也算是拔尖人才的提前培养。“这些孩子都有进清北的潜质。贯通式培养真的很重要,因为竞赛的知识内容是有层次的,提早接触,自然有条不紊。”
牛娃的早发现早培养
在浙江在杭州能不能复制?
这样的培养方式,不断“输出”牛娃,在浙江、在杭州,能不能复制?
记者采访了几位数学竞赛教练,有位杭州的数学竞赛教练坦言:“很难做到。”
他说:“深圳、上海、重庆等地的招生政策很灵活,中学可以自主招生,遇到好苗子,是可以提前接触,培养起来。但杭州都要通过中考,有些好苗子如果把备战中考的时间节省下来,都投入自己感兴趣的竞赛领域,会有很大提升的。”
另一位竞赛教练说:“在学科上天赋异禀的孩子,是需要这样一条培养通道的。但现阶段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上,是有些尴尬的。一方面,高中有热情也有资源,来做这件事,但另一方面,招生的制约有很多,这批好苗子进不来。前两年就有位初中学生,数学、物理很突出,但语文较弱,最后中考没考进头部高中,接触不到好的团队,好苗子浪费了。这一点,可能和地市的不同政策相关,温州的数学强,就是因为政策好,有传统。”
说到温州的数学强,很多人都认可。近百年来,温州涌现出苏步青、谷超豪等200多位数学家和数学教授。数学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国国家队里,别的学校多年冲进一次,但乐清知临中学的学生常能位列其中。
去年,温州发布了一项“数学家之乡”人才培养计划,创建“数学家摇篮工程”领军学校。在两年内培育建设领军学校90所,五年内培育建设领军学校200所,在课程规划与开发、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形成可供借鉴的经验,在数学学科育人方式变革方面发挥引领与示范作用。计划中还提到,探索小初高数学一体化培养机制。比如小学、初中领军学校探索开展项目式学习、夏(冬)令营研学课程等,高中领军学校为区域内或跨区域委托培养的数学特长生提供高阶数学培养课程。
有位竞赛教练说:“这是提前锁定数学领域的优质生源,进行系统的培养,接下来几年,可能温州的数竞成绩还会更好。”
深圳中学的育才模式,有位竞赛教练朱老师比较了解,他曾去过几次。“现在全网都在说深圳中学很牛,确实每个学校都有自己一套对于拔尖学生的培养方式,但是照搬这种方式,可能也未必适合我们的学生。我觉得从学校管理的精细角度、教师的敬业程度来看,浙江的几所头部高中做得都很好,更适合学生。而且,如果算算比例,浙江培养学生进清北、进名校的比例甚至更高。”
他举了个例子,前两年带一批学生搞竞赛,15人里,5人进了省队,但最后没人进国家集训队,也就是说没能凭借竞赛保送。“不过高考后,这15人里,10人考进清北,5人进了复旦、交大等。最让我欣慰的是,大部分孩子都选了数学专业,大家对数学还是很热爱的。”
竞赛牛娃的赛道和绝大部分人无关
提到竞赛牛娃,有网友总会说起“双减”,认为没必要这么卷。其实,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涉及的也是不同领域。
“双减”是减负,要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让全体孩子不内卷,身心健康地自然成长。
而竞赛是让一批有天赋和热爱的孩子,攀上学科探索的顶峰。可以说,这个赛道的竞争,与绝大部分人是没有关系的,是顶尖人才的培养。
3月23日,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相关负责人谈及落实拔尖学生培养相关政策的举措,说将开辟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一体化的识别、选拔、培养、升学的通道,让有天分、有潜力、有志趣的学生,能够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