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二院麻醉手术部主任严敏教授: 麻醉医生是急危重症患者抢救的 急先锋和主力军
都市快报“浙医在线”版面负责报道浙江最优秀医师,原创专业科学的健康报道。为了让大家聆听到来自临床一线大咖最原汁原味的权威声音,浙医在线特别开设《浙医大咖说》专栏,邀请浙江省内各家医院各个科室的顶尖专家亲自撰文,为我们的读者进行最专业权威的科普,内容包括疾病病因、治疗方法优缺点对比、不同治疗方法适用人群、疾病预防等。
麻醉与每个人的生命和健康息息相关。当今社会,麻醉医生们为医疗安全保驾护航,为实现舒适化医疗恪尽职守,更是急危重症患者抢救的急先锋和主力军。
从手术麻醉到整个围手术期的管理,从舒适化医疗到危重症患者的抢救,麻醉医生们逐渐从幕后走到了台前,成为患者生命安全的“守护神”。
3月27日—4月2日是“中国麻醉周”,今年的主题为“敬畏生命,医患同行——讲好麻醉故事,助力健康中国”。旨在做好麻醉科普宣传,弘扬学科正能量。
今天,我们邀请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麻醉手术部主任严敏教授,和大家聊一聊麻醉在急危重症救治方面的重要作用。
严重冠心病叠加新冠感染
84岁老人危在旦夕
麻醉医生争分夺秒挽救生命
84岁的陈奶奶患有严重的冠心病,以前时不时就会有胸闷气急等症状。去年12月底,陈奶奶感染了新冠,症状发展得很快,送到浙大二院时已经发展为重症肺炎,肺部CT提示大半个肺都变白了,且伴随了严重的心功能不全。
当陈奶奶住进麻醉手术部新冠重症病房时,已经“奄奄一息”:即使有药物维持,循环也极其不稳定,甚至在呼吸机100%氧供的情况下,氧饱和度仅有88%-90%,监护仪、呼吸机不停报警。
病情危急,麻醉手术部新冠重症病房里的麻醉医师立马拿出看家本事,用超声快速评估了陈奶奶的心脏、肺部等各脏器的功能情况,并立即进行了深静脉和桡动脉穿刺,快速进行持续的有创动脉压和血流动力学监测,同时使用纤支镜检查了陈奶奶的气道情况……
在全方位的监测和评估下,团队医生根据陈奶奶的情况不断调整治疗方案,更换血管活性药物、加强纤支镜吸痰、俯卧位治疗、合适的镇静镇痛方案等多管齐下,陈奶奶的身体状况不断改善。慢慢地,她脱离呼吸机,成功拔管,循环也渐渐稳定。
在麻醉手术部新冠重症救治过程中,类似陈奶奶这样的案例数不胜数。遇到危重患者,麻醉医师充分发挥在气道管理、呼吸管理和循环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特长,在新冠患者的危急重症抢救中展现出一流的应急能力,遇到险情就地抢救,争分夺秒挽救患者生命。
麻醉医生在新冠救治中
发挥重要作用
急危重症救治是中国麻醉学科早期发展的核心优势。在麻醉学科发展的早期,老一辈麻醉学家在危重症救治中开创了诸多先河。在原卫生部批准成立重症医学科的文件中,更特别强调了重症医学科的组成人员,应有麻醉科的工作经验。
近年来,麻醉医师在重症救治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浙大二院麻醉手术部在“7·5”公交车爆燃、重大爆炸伤等公共突发事件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中,多次发挥重要作用。尤其在新冠重症救治中,全面发挥了专业优势。
2022年底,新冠疫情阻击战的重心从防控感染转向医疗救治,尤其是急危重症救治。随着新冠重症患者数量持续上升,全国各家医院倾力应对新冠重症救治。
关键时刻,浙大二院麻醉手术部秉持“患者与服务对象至上”的核心价值观,坚持一切为了人民健康的初心,在医院的大力支持下快速牵头成立4个新冠重症监护室,集中力量,迅速建设、扩充新冠重症监护室,成为首批由麻醉科医护主导的收治肺炎感染危重症患者的病区,共有床位123张,配备呼吸机共计103台,不断优化各项诊疗措施和流程,为病患提供及时的抢救服务,共计救治259人次。除了ICU重症患者救治,先后派出医务人员300余人,分别支援其他新冠重症监护室、急诊抢救室、发热门诊、呼吸综合门诊等新冠救治一线,集中科室资源全力投入到新冠救治当中。
气道管理、呼吸管理、循环管理……
麻醉学科在急危重症救治中优势明显
麻醉学科在急危重症患者救治中的优势,首先表现在气道管理方面。麻醉医师的看家本领——气管插管术,在长年累月的工作中,掌握了各类气道管理工具,譬如纤维支气管镜、可视喉镜等,特别在对大面积烧伤、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中,能快速建立通气气道,保障患者有效通气。
之前有一位65岁的张大伯,新冠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炎住进ICU,夜间突然病情恶化,发生呼吸衰竭、低氧血症,正在值班的麻醉医师立刻判断患者的生命危在旦夕,紧急为患者建立人工气道,并守在张大伯身边,充分发挥床旁呼吸管理的本领,不断调整呼吸参数、吸痰……整整一夜,张大伯的氧饱和度止跌回升,转危为安。
其次,麻醉医师在呼吸管理方面也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在麻醉手术管理中,麻醉医师面对很多有慢阻肺、肺纤维化等肺部不同问题的患者,在大量实践中积累了一套有效的肺保护通气策略经验,在临床中可以改善患者肺部情况。
随着麻醉技术、药物的不断革新,麻醉医师不断掌握各类有效监测手段,比如床旁超声技术、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脑氧饱和度监测技术等,能快速评估心肺及其他脏器功能,动态观察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对内环境进行精准调控,及时处理危重病情的变化。同时,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桡动脉穿刺置管等是麻醉医师最常见的技能,也是救治重症患者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对老年危重患者来说,这些患者往往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外周血管条件较差,静脉开放困难,这些操作技术成为患者后续治疗的有力保障。
麻醉医师经常面对很多术中的突发情况,比如在手术过程中要随时处理失血性休克、肺栓塞和心脏骤停等突发事件,积累了丰富的抢救危重症患者的临床经验。在高强度、高风险的日常工作中,养成了条件反射式的本能反应,能对各类突发情况作出快速判断及处理,大大提高抢救成功率。而危重症患者的生死往往就在一线间,可以说,麻醉医师是生命的一道防线,与死神竞速,帮助患者渡过难关。
保障危重症患者
术后安全
现代麻醉医学
更注重整个围术期管理
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发展,手术治疗的禁忌证逐渐减少,合并多种或严重并发症的手术患者逐渐增多,术后危重患者的数量不断增加,患者的围术期安全面临巨大挑战。
面对新时代麻醉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提出的全新需求,麻醉医师不仅要关注患者术中麻醉,更注重整个围术期管理。术前通过麻醉门诊和术前评估等方式尽早地了解患者的状态,提供个性化的意见,使患者尽快达到术前最佳状态;术中在传统方式上引入个性化的监护,为患者提供精细、完善的术中管理,保障患者安全;术后麻醉医师更是积极参与患者快速康复,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镇痛方案等,全方位为患者提供精准围术期管理。
临床经验表明,患者术后风险主要集中在手术后的24小时,急性期容易发生气道水肿,导致呼吸道梗阻、出血等并发症,容易出现低血压、容量过负荷等循环问题,并发症如肺部感染、心梗、肺梗等。麻醉医师可以根据围术期对患者病情的把握程度,更合理过渡到术后的管理和早期并发症的识别和处理。
而且基于加速康复外科理念,麻醉医师更加倾向于术后早期拔除气管导管、早饮水、早进食,尽快恢复患者各器官系统生理功能,使患者早期转入专科病房,减少术后并发症,从而促进身心康复。
因此,麻醉医师参与外科手术重症患者术后生命体征监测、辅助通气、镇痛镇静、疼痛管理、营养支持等治疗,可以确保患者生命体征安全,促进快速康复,缩短患者住院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