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视胆囊息肉40岁女子癌扩散离世 身体7个部位息肉危险程度看仔细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3-03-13 08:35   

又到体检季,最近你去体检了吗?

杭州的郑女士这些天参加单位组织的体检,上周刚拿到体检报告,腹部彩超提示她有“胆囊息肉”,这让她既害怕又担忧,良性还是恶性?今后会不会变癌症了?

息肉是人体组织表面长出的赘生物,常见的有肠息肉、胃息肉、胆囊息肉、宫颈息肉、子宫内膜息肉、鼻息肉、声带息肉等。

查出息肉,心里不免忐忑。息肉和癌症关系密切吗?哪些息肉容易癌变?哪些息肉要尽早切除?哪些息肉定期观察即可?今天就和大家聊一聊。

胃息肉

约90%为增生性或炎症性息肉 癌变的可能性非常非常小 

碰到最大的胃息肉患者是一个13岁男孩

浙江省肿瘤医院内镜科主任王实教授介绍,胃息肉大致可以分为两类:非肿瘤性息肉和肿瘤性息肉。

非肿瘤性息肉主要包括炎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这两种息肉占胃息肉的约90%,癌变的可能性非常非常小,“甚至可以把它理解为是皮肤上长了一个老茧。”

而肿瘤性息肉主要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以及混合型腺瘤(绒毛管状腺瘤),相对于炎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来说,这类息肉的癌变可能要高,统称为“癌前病变”,虽然还不是癌,却有变成癌的倾向。这三者中,绒毛状腺瘤的癌变风险最高,之后依次为混合型腺瘤、管状腺瘤。但癌变可能也不是100%的,所以看到腺瘤性息肉也不必太紧张甚至恐慌。

“临床中我们几乎每天都会碰到这样的病人,只要看到息肉就要求医生帮忙切除。为什么?不放心啊,息肉跟肿瘤一样同样都是‘肉瘤’,以后变成癌了怎么办。当然,这种警惕性是好的,患者的想法我们也能理解,但对于炎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这类危险性非常低的息肉来说,是不主动建议切除的。”

王实教授说,虽然切除也没有大影响,但这里的没有“大影响”是建立在切除时没有给胃体带来较大损伤(内镜下息肉切除的主要方式为电凝烧灼、套扎电切等)的前提下。如果操作不当,电损伤较大,形成一个小疤痕,时间久了也许会有一些不适的症状。

王实教授提到,胃息肉大部分都是小于1cm的,大息肉比较少见。近几年,王实教授碰到最大的胃息肉患者是一个13岁的男孩,出现了黑便、腹泻还伴有间歇性腹痛来医院就诊,胃镜检查发现7cm×7cm鸡蛋大小的隆起型新生物,内镜下完整剥离后病理结果显示为胃息肉样增生性病变。

“后来跟家长聊天,了解到他们做生意忙,常常没时间给孩子做饭,后来又生了二胎,更加没时间管儿子了。男孩子拿着父母给的零花钱,总爱买辣条、泡椒猪皮、香辣菜等辛辣刺激性食物吃,持续了两年多。”

王实教授表示,大部分息肉没有明显症状,像男孩这样长到这么大的毕竟少见,日常生活中很难发现,因此还是需要定期胃镜筛查发现。“胃息肉的成因并不十分明确,但考虑和遗传、不良饮食习惯、药物等因素相关。”

肠息肉

一般认为2cm以上癌变风险增加 不论大小、形态都建议尽早切除

和胃息肉一样,肠息肉也分为肿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王实教授表示,非肿瘤性息肉中,增生性息肉和炎性息肉的癌变风险都很低。肿瘤性息肉中,癌变风险高低也是绒毛状腺瘤>混合型腺瘤>管状腺瘤。

对于肠息肉,一般认为2cm是一条“分界线”,2cm以上的肠息肉癌变风险会明显增加。“不过,判断息肉的癌变风险高不高,不是单纯看大小,只能说2cm这个‘分界线’是符合大部分研究的结果,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临床上总会有少部分特殊病例。总体上,还要结合息肉的形态,如有蒂无蒂、是否不规则等综合分析它的风险性。”

“比如说有蒂息肉和无蒂息肉,有蒂息肉的癌变风险往往更小,无蒂息肉的风险相对大。”这里的“蒂”,王实教授也做了形象的解释,“就像一颗樱桃,果实上还有一根樱桃梗,这根樱桃梗就相当于‘蒂’,果实相当于息肉。那么无蒂息肉也很好理解,直接从黏膜表面隆起生长,没有那根‘樱桃梗’连接黏膜的息肉。”

“表面比较圆润、形状规则,比起凹凸不平、顶端凹陷的,肯定风险更低;看上去比较瓷实的息肉相比看上去比较虚的风险性低……有经验的医生往往通过观察就能判断息肉的风险程度,不过要强调的是再有经验的医生也不能100%准确判断,病理检查是唯一的金标准。”

“前几天我就碰到一个女患者,40岁不到,来做体检。做肠镜的时候发现不到1cm的息肉,但形态不好,是无蒂息肉,而且可以看到它的外观呈锯齿状,形状不规则,仅通过肉眼观察就觉得这颗息肉比较危险,切除后病理结果显示果然是肠癌。”不过王实教授也提到,息肉性癌基本都处于早期阶段,“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

王实教授提醒,“在我们的共识中,胃息肉中大部分风险不高,而肠息肉却是需要重点关注的,80%-95%的肠癌由息肉发展而来,因此在实际临床操作中,在未能明确病理类型的情况下,不论大小、形态,只要是肠息肉都建议切除。”大多数肉眼可见的息肉变成恶性肿瘤平均需要5-10年的时间,癌变的时间并不是匀速的,而是一种‘加速度’的状态,打个比方,从正常组织到癌前病变花了3年,从癌前病变到原位癌可能只需要2年,而从原位癌进展到中期的时间则可能不到一年。“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强调定期接受肠镜检查的重要性,早发现早治疗,把肠癌扼杀于‘摇篮’中。”

胆囊息肉

要不要手术,直径1厘米是分水岭 要特别警惕胆囊腺瘤性息肉

“胆囊内侧壁的黏膜组织向腔内突起的一类病变,我们称之为胆囊息肉。包括肿瘤性和非肿瘤性两大类。” 浙江省肿瘤医院肝胆胰外科吴嘉副主任医师介绍。

非肿瘤性胆囊息肉包括胆固醇性息肉、炎性息肉、胆囊腺肌症等,其中,胆固醇性息肉最为常见。而肿瘤性胆囊息肉包括早期胆囊癌、胆囊腺瘤性息肉、血管瘤性息肉、脂肪瘤性息肉等。

吴嘉表示,大多数胆囊息肉目前病因不明。肿瘤性息肉的发生可能与遗传、环境因素等有关。腺瘤性息肉也可能与慢性炎症和胆囊结石等有关。

“非肿瘤性胆囊息肉,比如胆固醇性息肉和炎性息肉,它们癌变的概率非常小。而肿瘤性息肉中的胆囊腺瘤性息肉是潜在的癌前病变,与胆囊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虽发病仅占胆囊息肉的4%左右,但癌变率高约30%。其他类型的肿瘤性息肉,像血管瘤性息肉、脂肪瘤性息肉等都是良性的,发生恶变的可能性较低。”吴嘉提到。

胆囊息肉一般没有症状,做个B超就能被早期发现。而要明确息|肉性质,则需要通过手术来确认。“确诊胆囊息肉,可以分为保守治疗和外科手术两种治疗方式,绝大多数胆囊息肉无症状且直径<1cm,可以定期观察。”昊嘉表示,是否要手术治疗,息肉直径是否超过1cm是分水岭。"为什么是1cm?有统计显示,恶性胆囊息肉患者中,85%的患者息肉直径>1cm。”

具体来说,如果患者单发息肉直径>lcm,基底比较宽,超声显示血流较丰富,CT动脉期强化非常明显,息肉短期直径增大明显,如半年内增长>3mm,息肉合并胆结石,息肉伴有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19-9,癌胚抗原升高,符合其中一种情况,都建议手术治疗。

吴嘉提到,胆囊癌患者大部分都有胆囊息肉病史,这些患者中,有部分人几乎不做体检,也就无法及时发现息肉。还有部分人体检早期发现胆囊息肉后没有遵医嘱复查或治疗,直到出现上腹胀痛等情况再去检查,息肉已经癌变。

吴嘉曾接诊过一位40岁女性,当时体检发现胆囊息肉,直径>1cm,CT显示强化明显,有高危特征,医生建议手术,但这位患者觉得身体没有不适,不想切除胆囊,一拖二拖,八年后,胆囊癌晚期伴肝内广泛转移,失去了手术机会,化疗也吃不消做,没多久就去世了。“如果当时早点手术切除,结局就不会这么悲惨。”吴嘉惋惜。

体检发现息肉怎么办?

子宫内膜息肉

直径<1cm 1年内自然消失率约27% 少数可出现恶变

“子宫内膜息肉在妇科非常常见,是子宫内膜局部过度生长所致。其发生和雌激素水平过高、炎症因素以及使用某些药物相关。”浙江省肿瘤医院妇瘤外科副主任医师、医疗组组长章杰捷解释,某些女性雌激素水平过高或者长期使用激素类药物或保健品,或宫腔内放置节育环、反复的人流等引起的炎症刺激,以及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乳腺癌患者口服他莫昔芬)等都是子宫内膜息肉形成的病因。

子宫内膜息肉数量可单个或多个,直径从数毫米到数厘米,大多时候位于宫腔内。主要引起经间期出血、月经过多、经期延长或不规则出血。如果息肉较大或突入宫颈,可能继发感染、坏死,排除恶臭的血性分泌物。

“绝大多数子宫内膜息肉是良性的,少数可出现恶变。” 章杰捷表示,对于直径<1cm的无症状的内膜息肉,通常其恶变率非常低,而且约27%可在1年内自然消失,故这部分患者可以观察。

“子宫内膜息肉和早期的子宫内膜癌有相似的临床症状,需要警惕鉴别”章杰捷表示,I型子宫内膜癌发病与无孕激素拮抗的长期雌激素作用有关,可发生内膜增生、不典型增生接入癌变。早期的临床症状主要也是阴道流血,并且在影像学诊断上常难以和内膜息肉完全鉴别。往往需要通过宫腔镜下摘除病灶以及诊断性刮宫取得组织待术后病理明确诊断。

章杰捷提醒,子宫内膜息肉虽然多为良性,但不容轻视,建议遵医嘱积极诊治。特别是绝经后出现阴道不规则出血或者合并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更要警惕鉴别早期子宫内膜癌。

宫颈息肉

癌变概率较低 查出宫颈息肉最好摘除并做病理诊断

宫颈息肉是另一种妇科常见息肉,是指患者子宫颈管腺体与间质出现局限性增生,导致宫颈外口有赘生物出现。

“宫颈息肉属于炎症性病变,常见于慢性宫颈炎。”章杰捷介绍,急性宫颈炎常由病原体感染引起,如病情迁延或者病原体持续感染则可能发展为慢性宫颈炎,表现之一就是宫颈息肉。

“多数患者发病时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少数患者会出现阴道异常出血、白带异常等症状。”章杰捷提到,宫颈息肉多在妇科检查时发现,绝大多数都是良性病变,但也有癌变可能。

此外,“早期外生型宫颈癌也可表现为宫颈局部出现小的赘生物,光凭肉眼很难区分。因此发现宫颈息肉,秉持早诊早治原则,通常会建议患者进行息肉摘除术,做个病理明确诊断,以避免漏诊早期宫颈癌或宫颈息肉向宫颈癌方向演变。”

章杰捷同时强调,预防宫颈癌,还要定期进行HPV和TCT宫颈筛查,这样可以及时发现宫颈癌前病变和癌症,早诊早治。

鼻息肉、声带息肉

本质上是炎症性病变 癌变风险极低

浙江省肿瘤医院医务部副主任、头颈外科副主任陈超副主任医师提到,鼻息肉一般长在中鼻道处,早期症状多为鼻塞、鼻出血、出现鼻腔分泌物等,如果鼻息肉的直径较大,可能还会出现嗅觉丧失、头痛、面部疼痛等问题,大大影响生活质量。

“从病理角度来说,鼻息肉的本质是炎症性病变,不存在癌变的基础。不过炎症是癌症的促进、诱发因子,长期慢性炎症刺激,有可能会导致组织发生变异或细胞的异常增生等现象,但总体上看,真正由鼻息肉癌变成恶性鼻肿瘤的风险极低。”

那为什么有部分人会有鼻息肉癌变的认知?

“有一部分的原因可能是误诊造成的。”陈超表示,也许已经是恶性鼻肿瘤的患者在首诊时被诊断为息肉,放松了警惕,没有进行相应的治疗,后期明确诊断时会有鼻息肉恶变成了恶性肿瘤的认知。

大部分轻度的鼻息肉患者可以尝试进行药物治疗,比如淡盐水冲洗鼻腔,保持清洁性,若药物无效,再考虑内镜下鼻息肉切除手术。“鼻息肉治疗后复发率高,就像之前提到的,它是炎症性病变,即使手术切除,如果病因不根除,还是可能复发。”

再来说说声带息肉。陈超介绍,声带息肉常见的症状是声音嘶哑,但这种嘶哑往往不是持续性的,而是时好时坏。息肉的大小决定了嘶哑的程度,最严重的情况下则会出现发声困难。

“声带息肉和鼻息肉一样,本质都是炎症性病变,癌变风险极低。”一般情况下,好好休息一段时间,不过度用嗓、不大喊大叫,小的声带息肉可能在一段时间内自行消失。如果经过静养及用药后声带息肉仍无明显好转,才建议手术。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金晶 张慧丽 通讯员 马华君 王屹峰 制图 李雪雪  编辑:高婷婷
返回
杭州的郑女士这些天参加单位组织的体检,上周刚拿到体检报告,腹部彩超提示她有“胆囊息肉”,这让她既害怕又担忧,良性还是恶性?今后会不会变癌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