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科学家宣布:实现21℃室温超导!这个挤爆现场的物理学界大瓜是个什么瓜?是一次惊天动地的突破,还是会遭到惊天动地的识破?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3-03-10 08:54   

因“黑历史”失去的信任

并不是所有人都迷醉于这样惊人的故事,许多人想起了这个演讲者的“黑历史”,因而不信任他。哈姆林就泼了一瓢冷水:“我对那个小组的成果失去了一些信任。”

迪亚斯2003年在斯里兰卡科伦坡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13年在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成为哈佛大学物理系博士后,接着进入了罗切斯特大学。

去年,他在2020年发表于《自然》杂志的论文,被撤稿了。

那篇论文中,氢、碳和硫混合,在267万个大气压下,实现15℃的超导转变。迪亚斯说,这是人类第一次室温下观察到超导现象。

但论文的磁化率数据被发现有问题。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理论物理学家豪尔赫·赫希验证了数据,认为这是“一场科学骗局”,不是实验出错,而是学术不端。迪亚斯强烈不服,表示要消除这些指控。

他在哈佛时的论文也出过问题。当时他所在团队宣布合成出首个金属氢,论文在《自然》杂志发表后,研究团队又说,操作出错,样本没了。

赫希对温室超导的持久质疑,也引起超导界的不满。当他质疑迪亚斯时,一些科学家散发了一封信,抱怨赫希数十年来的破坏行为。

对迪亚斯这次公布的新成果,赫希说:“如果这是正确的,那就证明我过去35年的工作是错误的。我会很高兴。但我认为我是对的,这是错误的。”

迪亚斯回应说,这次的实验已多次重复,并有第三方观察和独立的验证。

■快报快访

新发现有多牛?离生活有多远?

学术界为什么持保留意见?

快报专访浙工大焦文鹤副教授

室温超导如果实现,是怎样性质的事件?它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又有多远?快报记者采访了浙江工业大学理学院副教授焦文鹤,近几年他专注于新超导体和拓扑电子材料的研究。他说,身边的同事和朋友都对这个消息很关注,近两天他的朋友圈里都刷了屏,他也阅读了这篇论文,评价说:如果是真的,那一定是科学史上的里程碑事件。

“如果真的找到了接近室温的超导体,那肯定是诺奖级的发现。” 焦文鹤说,“这组数据太漂亮了,从数据上看没有可以反驳的点,不管是电阻、磁化率还是比热,说明是毫无疑问的超导体态。”

焦文鹤说,但文章中没有详细的实验细节。在实验室的材料合成过程中,一个细微的条件改变就可能会影响最终的产物。由于暂时还没有其他研究小组能够重复这一实验结果,目前对结果的可靠性还有待时间的检验。这个团队没有公布样品制备的条件和原始数据,这也是学术界暂时持保留意见的原因之一。

“能满足在高压、高温通气条件下进行样品合成的实验室并不多,所以重复这一实验有一定的门槛,即便有实验条件合成,没有样品,合成条件下的探索也需要一定的时间。”焦文鹤说。

如果新发现是真的,这种室温超导材料离实际使用还需要多久?

“广泛应用的关键在于要实现常温常压下的超导,并且可以做成线材、薄膜等。”焦文鹤说,根据实验结果,这种新材料的超导转变温度在约21℃的室温条件下,但仍需加压到大概1万个标准大气压,从科学研究角度,这已可以让许多精细测量变得更容易,但日常使用还是要尽量在常温常压下实现,而且材料的机械性能也是关键因素,不容忽视。

“实现室温超导材料的应用是人类的梦想,希望这一发现能为室温超导体应用的最终实现奠定基础。”他说,“我像许多科学从业者一样,希望这一发现能经受时间的检验。”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金盈盈  编辑:郑海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