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例! 微创植入人工心脏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3-02-16 08:39   

61岁男子昨天复诊: 每天能走五六千步, 还能给家里人买菜做饭!

春节过后,61岁的陈先生来到浙江省人民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崔勇主任这里复诊,他换上人工心脏已经2个多月了。

“没想到还能过上正常人一样的生活。”陈先生话语之间透露着欣喜,他每天外出买菜、回家做饭,有时还和妻子一起带孙女到公园散步,天气好的时候开着电动车出去转转,“现在我每天能走五六千步路,爬个三层楼也不是问题!”

2022年11月28日,崔勇带领团队为心功能严重衰竭的陈先生实施了手术,微创植入人工心脏。仅有2个切口,无肋骨损伤,术后第一天就顺利拔管,第五天可以下床活动,第七天由重症监护室转至普通病房。12月19日,他就顺利出院了。

如今的生活与术前唯一不同的是,陈先生多了一个“形影不离的朋友”——人工心脏。一个装有电源、可充电电池、监控器的包,通过一根腹部皮下隧道的细电线,为他体内的“人工心脏”充电,提供充足的动力。

“你看我,大衣一穿,完全看不出来吧!”病好了,他的心情也越来越好,又恢复到生病前开朗乐观的样子了。

用尽治疗手段仍然再次心衰

他一度以为自己“没救了”

陈先生第一次发病是在7年前。一天深夜,他睡着睡着突然觉得喘不上气,猛的一个激灵坐了起来。身旁的妻子被惊醒,看到他仰着头张大嘴巴艰难地呼吸,赶紧扶着他靠坐在床头缓一缓。

第二天,陈先生来到浙江省人民医院,被诊断为严重的心功能衰竭,已无法维持基本日常活动。

无奈之下,陈先生接受了主动脉瓣置换手术,术后效果很好。这也让一家人记住了主刀医生——心脏大血管外科崔勇主任。

术后几年,陈先生的心脏运转良好,逐渐回到了术前忙于应酬的状态。直到一年前,他又出现了胸闷气喘的症状,而且越来越严重,特别是到了晚上,连平躺着睡觉都无法实现。

考虑再三,他来到浙江省人民医院就诊。结果不容乐观——左心室再次处于明显扩大的状态,已经超过正常人的两倍大小,心脏收缩功能也严重下降。

为了纠正严重心衰,陈先生在心血管内科接受了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安装了三腔起搏器。术后症状有所好转,但两个月前,他再次出现四肢乏力、胸闷气短的情况,稍微活动或者平躺着都会胸闷,只能斜靠在床上。

“一晚上被憋醒数十次,饭也吃不进去,话也说不出来,那时候我瘦得只剩100斤左右了,真是生不如死啊!”陈先生说,自己一度觉得“没救了”。

不开胸、不断骨

仅有两个微小创口

这个手术是全国首例

崔勇经过仔细检查,发现陈先生原本置换的主动脉瓣功能还是正常的,但是由于心脏长期病变,心功能已经非常弱,想要挽救生命,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方法。

考虑到陈先生的循环功能处于不稳定状态,如果选择心脏移植,在等到匹配的心脏供体之前,病情随时可能急剧恶化,从而丧失手术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人工心脏成为一个重要的治疗选项。

陈先生和家人对崔勇很是信任,几乎是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人工心脏的手术方案。

因为陈先生做过心脏手术,如果从原来的切口开胸,会增加心脏损伤的风险,术后出血的风险也会大大增加。另一方面,手术选用的新一代全磁悬浮左心室辅助装置体积小、重量轻,适合使用微创技术植入。

基于这些考虑,崔勇选择了在患者心脏不停跳的情况下进行微创植入的方法。这样的手术在国内还是首例。

手术当天,崔勇充分利用2根肋骨之间的空隙,从左侧心尖部胸壁开口,在心脏跳动状态下将左心室辅助装置固定在左心室的心尖部,再通过右侧胸部的小切口,将心室辅助装置的人工血管吻合在升主动脉。

手术开口严格控制在10厘米以内,手术过程非常顺利,陈先生的心脏开始逐渐恢复稳定跳动。

术后,陈先生被转运至重症监护室密切观察治疗。在多个科室的共同努力下,他的循环功能逐渐稳定,术后第一天便脱离了呼吸机。1周后,陈先生转至心脏大血管外科普通病房,开始进行术后的常规治疗和锻炼。

出院前,陈先生的检查结果提示:左心室辅助装置的位置满意,胸壁微创小切口愈合良好,没有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经过崔勇团队的综合评估,准予出院。

据悉,2022年11月-12月,崔勇团队已成功开展3例人工心脏植入手术,患者均恢复良好。

崔勇说,人工心脏植入是患者可选的一种生存之路:“大多数终末期心衰患者无法获得心脏移植的机会,往往在等待移植的过程中不幸去世。且有一些患者因为各种原因无法选择心脏移植,这时就可以选择人工心脏植入。”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林琳 通讯员 杨陶玉 史俊 林杨青  编辑:高婷婷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