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他们的眼神,你没有办法拒绝
早已不是医院的任务,变成了我的个人意愿
浙医健杭州医院(杭钢医院)位于城北半山,周边都是老小区,老年住户比例很高。为了更好地解决行动不便患者的就医需求,2020年起,医院推出居家护理服务。针对住在医院方圆5公里内的患者,由护理人员上门,为患者提供伤口换药、造口护理、管道维护等医疗服务。
杨洁是一名伤口/造口的专科护士,自从2020年初夏第一次提供上门居家护理服务至今已有两年半的时间。两年半里,她为患者提供上门服务近600次,几乎每一次都是在本该休息的时间。
接手最久患者是一位80岁大伯 每周上门三次至今持续近一年
孟大伯今年80岁,患有多种基础疾病,脑梗、心功能不全、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高血糖……身体状况很不好。2021年10月开始,因为右脚脚踝内侧的皮肤总是反复出现破口、溃烂,孟大伯去过很多家医院就诊,也曾经住院治疗过,但由于治疗不规律,且大伯总是忍不住抓挠伤口,所以一直不见好,逐渐变成了皮肤慢性溃疡。
杨洁第一次见到孟大伯是在去年2月。“大伯有个朋友,以前在我这里换过几次药,把我推荐给了他。”
“大伯的这个伤口还挺严重的,最开始的时候差不多6×10cm大小,肌肉直接裸露在外面,周边一圈皮肤都发黑发紫了。如果仅靠换药治疗,不从引起破溃的根本原因上下功夫,很容易导致复发,因此我劝说过几次建议进一步检查,可能需要住院,这样治疗起来效果更好一些。”
说到住院,孟大伯的老伴李大妈也很无奈。“我已经78岁了,身体也不是很好,如果老头子住院,陪床我肯定是吃不消的,几个子女都有自家的事情要忙,我们也不想麻烦他们,但请护工又是一笔不小的支出……而且老头子脾气倔,每次提到住院都要生气,不肯去。”
出于各方面原因,孟大伯只肯接受上门换药的治疗,杨洁定期上门,频率保持在每周三次。去除外层敷料、消毒、敷上去腐生肌的药膏、清洗、再敷上外层敷料包扎,每次一套换药流程走下来,大约在30-40分钟。
杨洁说,大伯听力不好,戴着助听器,每次上门也几乎不跟自己交流,都由大妈代劳。上门换药的头几个月,大伯总是容易发脾气,每当这个时候,大妈就会在一旁“批评”大伯,抱歉地跟杨洁说请她别往心里去。
“去年6月家里有事,我请了6天假回了一趟老家,请其他同事替我上门帮大伯换药。有一天,我突然接到大伯小女儿的电话,上来就跟我道歉,以为是大伯的坏脾气让我生气了,所以不愿意再去。”杨洁说,其实大伯的坏脾气她一直都没介意过,“本来嘛,身体不好,长久不能出门,腿上还有伤口反反复复发作,换成谁心情能好呢?老年人有时候就像小孩子,能理解。”
经历过这个小插曲,杨洁上门时,大伯再也没发过脾气。
“我们都阳了,这下你终于能来了!”
除了请假回老家那一次,还有一次杨洁没能按时上门,是在去年12月中下旬。
“那个时候我阳了,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本来就是高危人群,医院也要求我们那段时间暂停上门服务,避免进一步交叉感染的风险。”尽管大妈在电话里一再表示阳了也没事,希望杨洁能照常上门,但是考虑到各方面的情况,杨洁还是“狠下心”来拒绝了大妈。
“以前,大伯的儿子来探望的时候,我也曾经想过教他怎么换药,以防万一。即使我们过不去,也不耽误换药,但大伯的儿子连连摆手拒绝说他学不会,我也不能再多说什么。”
其实,每次换药大妈都在一旁看着,对各个步骤已经非常熟悉,杨洁还是在电话里仔仔细细地交代了一遍每一步应该怎么操作。“当时想,这几天先辛苦大妈给大伯换药应应急,等自己转阴了,就尽快上门。”
没想到过了两天,大妈打电话过来,声音听起来居然还有些高兴。“我们也阳了,不怕你感染给我们,这下你终于能来了!”
“挺不是滋味的,这并不是一件好事,老人家也是真的没办法了。”挂下电话,等到了午休时间,杨洁拎起药箱就往大伯家里赶。
经过长时间的护理,大伯脚上的伤口从最初的一大块好转成如今散在的几个小创口。“马上就是新的一年了,希望大伯的伤口能进一步好转。”
“他认出我之后,一边流泪,一边摆手,说不出话”
两年多下来,杨洁碰到过像孟大伯一样需要长期上门的,也碰到过仅上门一次的。有那么一次,对杨洁的触动很大。
老吴算是杨洁的老相识,10年前,自杨洁调岗到门诊换药室,时不时能碰上他。“有时候是刀割伤的,有时候是烫伤,我很奇怪,怎么他总是会受伤。”
一次两次接触下来,在换药的过程中,老吴打开话匣和杨洁聊起了家里的事。原来,最近几年,老吴的妻子身体不大好,大病接着小病。以前妻子身体好的时候,老吴没怎么做过家务,但妻子病了,老吴便主动承担了家里的大小事情,照顾妻子也从来都是亲力亲为。
“学着做菜,不小心割到手、不小心烫伤,应该都是初学者会碰到的问题。”老吴没有明说,但杨洁逐渐看出点门道来。后来,老吴来医院的次数越来越少,想来是慢慢变成了家务熟手。
去年7月,杨洁接到了一个上门居家护理的申请,要为住在附近小区的肾癌术后患者进行肾造瘘口护理。“上门前,我们会对患者的情况进行了解,这是一位70多岁的女性患者,病情已经进展到了终末期,在她本人的要求下回家休养。”
上门后,患者的情况看着不太好,陪伴在一边的家属大多数时候沉默着,杨洁没有多说话,安静地做好两处肾造瘘口的护理。
交代注意事项时,杨洁和患者的丈夫说了几句话,两个人像突然想起什么似的,“你是杨护士吧?”杨洁也认出他来——老吴。
眼见着老吴的眼眶中瞬间溢满泪水,再冲她摆摆手,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到我离开,老吴没再跟我说一句话,但我仿佛能明白。他那一瞬间的反应,给了我很大的触动。”
过了一个多月,杨洁在菜场买菜时又碰到了老吴,老吴告诉她,妻子已经走了。“再聊了些什么我已经记不清了,老吴的状态看起来还行,一个多月的时间,也许还没有放下,希望以后的日子他能过得好。”
没有当成医院下达的任务
早就变成了我的个人意愿
当被问到提供上门服务是不是占用了休息时间时,杨洁说:“医护人员,早就习惯了突如其来的任务和无法保证的休息、假期,没什么的。”用杨洁的话说,工作时间“一个萝卜一个坑”,每个人都需要在岗完成自己的任务,所以上门服务势必就放到了休息时间。
“天热的时候,我一般会在6点左右起床,上班前先上门做好服务。一般需要上门服务的患者大多是行动不便的老年人,起得早,确认过不会打扰到他们我就会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杨洁也会调整上门时间。“比如孟大伯,有老慢支,夏天我会早晨去,现在天冷我就下班后过去,这种天气起太早,对他的病情没有好处。”
最忙的时候,杨洁曾经一天上门服务过5位患者,早上、午休、下班后,所有的休息时间都被排得满满当当。虽说已经习惯这样的节奏,但杨洁也坦言,上门服务的确很辛苦。
“每位患者会碰到不同的困难和问题,总有各种各样的不得已和无奈,当你看到他们的眼神时,你没有办法拒绝,你会强烈地感受到,他们需要你。”
对于杨洁来说,上门提供居家护理服务,已经从最初医院推出的一项服务变成了她个人的意愿。“要接触过他们,你才能有体会。也正是因为转变成了个人的意愿,我才能坚持下来。”
这个春节,年初一至年初六是杨洁的休息时间,但初二和初四,她还是照常提供了两次上门服务。杨洁说,医护人员不是机器,也需要休息,但她会合理安排好时间,在休息时间把上门的安排计划进去,因为患者需要她。
“初二那次是一个六年级的小朋友,骨折术后拆线。初四那次就是孟大伯了,常规的定期换药,那天大伯的两个儿子都在,想来是来陪父母过年了。看得出那天大伯的心情很好,我离开的时候还跟我挥手再见。”
看到那样的情景,杨洁不禁想到了老家的父母。“今年是第4年没有回老家了,肯定想他们。之前是因为疫情,今年也因为各种原因想买票的时候已经买不到了。都是再普通不过的人,要做好工作,也要尽可能顾好家里,希望明年能回老家陪爸妈一起过年。”杨洁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