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消息,2022年末全国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14117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
这也是我国人口自1962年以来(即近61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
中国人口史上几次人口负增长
梳理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葛剑雄所著的《中国人口发展史》发现,数千年来,中国人口几乎遵循着指数增长模式。其中偶尔也会出现负增长的现象,多是因瘟疫、饥荒、战争、朝代更替等带来的人口的短期缩减。
在天灾人祸之下,人口减少的速度要比人口增长的速度快得多。人口“大落”的速率最高可达100‰,这意味着百年休养生息累计的人口,可以在一场一二十年的战乱中损失殆尽。
战争对人口的减少是巨大的。1208年,蒙古进攻金和西夏前夕,金、夏境内人口总数在5500-6000万之间,经过26年蒙古铁蹄的蹂躏,人口只剩下1050万,数量不及原来的五分之一,在中国人口发展史上极为罕见。
回顾中国古代两千年的人口数据,中国人口数量呈现阶段性大起大落,但整体趋势是上升的。中国历史人口的增长经历了六个阶段,但增长幅度并不均衡,第二三阶段人口翻番共需1300年,第六阶段人口翻倍只用了40年。
三次“人口生育高峰”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及医疗卫生条件不断得到改善。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人口在短时间内的倍级增长。
1949—1957年的八年间,人口净增1.05亿。这是建国以后出现的“第一次人口生育高峰”。
1959至1961年,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使经济发展出现了波折,人民生活水平受到影响,致使人口死亡率突增,出生率锐减。1960年、1961年连续两年人口出现负增长。
三年自然灾害过后,经济发展状况逐渐好转,人口发展的不正常状态也迅速得到改变,人口死亡率开始大幅度下降,强烈的补偿性生育使人口出生率迅速回升,人口增长进入了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高峰期
此后,陆续出现了两次“人口生育高峰”,分别在20世纪70年代初,年平均出生人口达到2688万人,8年净增人口1.57亿;80年代,十年净增1.43亿,平均年增长人口1584万。
计划生育使中国人口进入平稳增长阶段
20世纪70年代,特别是70年代后期,是中国人口发展出现根本性转变的时期。
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高速增长带来的压力,使人们认识到人口控制已迫在眉睫。
中国政府开始实行计划生育,并陆续制定和完善了明确的计划生育政策,使人口高出生、高增长的势头得到迅速控制。
然而,由于总人口基数庞大,这一阶段中国人口净增的绝对数仍相当可观。1971—1980年,全国总人口由8.52亿增加到9.87亿,净增1.35亿,超过了第一次生育高峰时期的净增人口。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国家把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到了战略高度,计划生育被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控制人口增长的措施更加严格。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不断加强和完善,人口的高出生率得到控制,并持续稳步下降,中国人口进入平稳增长阶段。
人口负增长现象成世界趋势
人口负增长现象不止出现在中国,放眼全球,目前出现人口负增长的国家主要是发达国家。
据不完全统计,德国、意大利、波兰、西班牙、俄罗斯、瑞典、日本、韩国、新加坡等20个国家都已经出现了人口负增长现象。
在人口死亡率相对稳定的今天,人口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低生育率。
总和生育率,是指平均每对夫妇生育的子女数。国际上通常以2.1作为人口世代更替水平,也就是说,考虑到死亡风险后,平均每对夫妇大约需要生育2.1个孩子才能使上下两代人之间人数相等。
2020年约93个国家总和生育率低于更替水平,主要包括中国、日本等东亚国家和所有欧洲、北美洲国家,韩国总和生育率为世界最低。35个国家总和生育率高于4,其中91%的国家来自非洲。
中国总和生育率处于世界偏低水平,且新世纪以来一直在低位徘徊。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生育水平相对越低,但是中国却是例外,2021年中国总和生育率为1.15,低于高收入国家。
人口进入负增长
未来挑战加剧
人口负增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拐点”是一个时间段而非具体时点。从表面上看,人口负增长是人口数量的变化,实际上却是人口和社会本身发生了深刻变化。
总人口的负增长往往伴随着人口老龄化,预计2035年前后我国将进入人口重度老龄化阶段,60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30%。
从老龄化速度看,从老龄化到深度老龄化,日本用了24年、德国用了40年、法国用了126年,而我国预计只用约22年。
目前,日本、意大利等21国已进入超级老龄化阶段,西班牙等36国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大部分为西欧发达国家。日本是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老年人口占比高达28.4%。
长期看,人口规模缩减和年龄结构老化加速,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负向影响将逐渐凸显。
老年人口增加,意味着全社会养老支出也在不断扩大。人口负增长与老龄社会也将在社会养老保障、医疗卫生服务、社会养老服务等领域带来持续性挑战。
人口负增长
我们如何应对?
近日,“人口负增长及其应对策略”专家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世界人口发展形势如何?应对人口负增长,我们做了哪些准备?听听专家怎么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郑真真研究员表示,全球人口在2022年突破80亿,人口增速相比50年前已经大大减缓,预计还将进一步下降,到21世纪末将趋于零。低生育率、低增长或负增长以及人口老龄化并不是中国特有现象。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陆杰华教授分析指出,我国人口负增长时代老龄社会具有老年人口规模超大和占比高、高龄化凸显、少子化显著、劳动年龄人口规模缩减和结构老化、长期照护需求旺盛、家庭照护能力脆弱、区域差异大等七大人口特征。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童玉芬教授认为,未来我国劳动力规模还会进一步减少,但不大会出现劳动力总量短缺,结构性短缺和素质短缺更应引起关注。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原新教授表示,人口负增长是一个长期的人口变动过程,具有阶段性特点。人口负增长不同阶段的人口特征、人口机会不同,收获人口红利的手段也随之变化。
原新主张“人口红利转型论”,提出未来30 年的新人口机会为人口规模依然巨大、低龄老龄化、日渐雄厚的人力资本、活跃的人口迁移流动,这些形成了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规模型、资源型、长寿型、素质型、配置型等综合型人口机会。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刘厚莲副研究员也认为,人口负增长与经济增长能够并存,人口负增长不会阻止我国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段成荣教授基于“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的逻辑思路,提出可以将人口迁移和流动作为应对人口负增长的一个主要转手,发挥人力资本存量的作用,从而实现我国人口负增长条件下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