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个电话、40余例会诊、5万多步行走记录
100多个工作电话、1000条工作微信、40余例院内外会诊、8场多学科专家会诊、手机上5万多步行走记录……这些数字组成了浙江省人民医院感染病科主任潘红英上周二“奔跑”的一天。
近段时间,她每天只能睡四五个小时——晚上要通过Hi医生系统确认患者情况,早上七点准时到医院再次仔细检查确认,在医院的每一分钟都像“上了发条”一样,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
病房里100多位病人95%是新冠感染患者
年纪大、起病急、病情重,基础疾病多
1月10日早上8点,感染病科医护晨会交班准时开始。
会议室里,潘红英专注、仔细地聆听值班医护对每位患者用药检查情况的汇报,一一点评,询问病人目前的氧饱和度,是否有其他病症,是家属还是护工在陪护。
“感染病科作为全院最早收治新冠病人的科室,收了最多的新冠病人。而且病人病情重,多种疾病,会涉及多学科。”潘红英说,目前科室收治了很多从天台、桐乡院区转来的重症病人,科室派出多位医生骨干到外科指导新冠肺炎的诊治,剩下10位医生要照顾100多个病人,其中95%是新冠感染病患。她叮嘱医护人员,对情况不稳定的病人一定要随时监测他们的病情变化,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8点30分,交接班会议结束。潘红英带上听诊器,换上N95口罩,带着科室的年轻医生去查房,挨个查看病症较重的患者。其中一位患者在去年12月31日感染新冠,发烧、咳嗽之外还出现了左侧偏瘫的症状,也就是俗称的“小中风”,住院后磁共振检查发现脑梗,CT结果显示是普通型肺炎,因为患有糖尿病,导致后续并发症较严重。
采用药物控制血糖,加上抗凝治疗后,患者的情况逐渐好转。潘红英仔细询问了他的治疗情况和饮食等,叮嘱他好好休养,继续配合治疗。
会诊的电话接连不断
患者救治没有模板,要做到“一人一策”
查房期间,会诊的电话一个接一个打进来,作为医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医疗救治专家工作组的一员,潘红英脚下步子不停,穿梭在医院各个病区……
当天的会诊从日间病房开始。潘红英与急诊医学科、麻醉科等专家一起为年近90的张奶奶会诊。
张奶奶的症状主要是纳差、吃得少、精神状况差。在激素、抗病毒治疗同时进行后,肺部感染暂时被控制住,精神有了明显的好转,但氧饱和度一直不稳定,气急症状明显。
几位专家仔细检查后提出,超高龄患者出现并发症概率大,且发病急、病情凶猛,对治疗方案作了调整。
针对她年纪大,吃不消俯卧位通气的情况,潘红英建议采用侧卧位通气,减轻肺部压力,提高氧合,还要密切关注张奶奶的病情进展,时刻做好插管准备。
“患者救治没有模板,我们必须严格做到‘一人一策’,确保每一位患者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潘红英强调。
另一位患者是位92岁的老爷爷,在日间病房住了六天,1月9日转到感染科病房。潘红英在听诊完后,示意他抬脚,又和他握了握手。临走前,潘红英特别交代尹乔乔医师,对老年病患除了确认心率、呼吸、氧合、体温、血压、脉搏等基本指标外,还要看四肢是否能自由活动,能否对话、应答,有没有气急情况。
遇到症状较严重的病患
都会请专家来判断、把关
潘红英还没出病房,一个电话又进来了——76岁的陈先生因发热伴咳嗽咳痰6天入院,体温一度接近40°C,并有少量黑痰。最新一次CT检查发现有新发炎症,病情进展了,所在病区马上发起了会诊。
潘红英脚步匆匆,一路小跑着进了电梯,第一时间与其他会诊专家在病床边集合。
“有冠心病、糖尿病等多种基础疾病,检查结果考虑存在炎症因子风暴。”
“高危人群,要避免继发细菌感染。”
“建议做下超声检查,抗病毒治疗还是要继续……”专家们相继给出建议。
据护士长张燕萍介绍,全院从1月4日起将日间病房改成收治轻症新冠病人的住院病区,出现状况较严重的病患,都会请专家来判断、把关。
病区有位84岁的老太太,潘红英去探望她时,她躺在病床上,因为呼吸困难嘴巴微张。老太太是1月5日因感染新冠发烧到39℃,被家人送来医院的。
“老太太刚来的时候状况不太好,已经有点神志不清了,后来发现她的泌尿道有梗阻,泌尿外科立刻给她做了手术。后期转来感染病科病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2天后,老太太神志清醒了些,能叫出儿子的名字。
因为手术后出现败血症,仔细查完病人后,潘红英认为目前败血症有所控制,但病毒性肺炎及多种基础疾病需综合治疗,同时交代经管医疗组长童永喜主任及住院医生尹乔乔要注意继发真菌感染等其他并发症,需密切观察及安慰鼓励患者战胜疾病。
忙到没时间给妈妈打电话问候
“作为女儿,我是不合格的”
整个早晨,潘红英一刻都不能松懈,她快步小跑辗转奔走在医院的各个病区,连喝口水都顾不上。
说不累是不可能的,但潘红英一进病房,总是精神满满、声音洪亮。只有在换乘电梯时,她会不易察觉地深呼一口气,面容看起来有些疲惫。
“很多病人心理压力是蛮大的,我们自己得状态好,才能给病人和家属足够的力量,才能让他们安心。”这两个月来,潘红英每天早上7点不到就到医院,晚上9点才离开,睡前还要再查看一遍病患的最新病情进展。
病区里的病人们都被照顾得井井有条,但潘红英也有对自己不满的地方——她的妈妈前段时间也感染了新冠,退烧9天后仍在持续咳嗽,后来送到医院查出肺炎,她还是事后才知道的。
“这段时间忙到没时间给妈妈打电话问候,妈妈也知道我忙,有什么事都自己扛着,不跟我说。”潘红英顿了顿,“心里觉得很愧疚,作为女儿,我是不合格的。”
记者在跟诊过程中,潘红英的手机铃声几乎没停过,一直有电话打来跟她确认会诊的时间与病患的安排。她说,从去年12月8日疫情放开之后,感染病科的医护人员先后感染,科室人手一直很紧张。但作为全院第一时间接收感染病患者的科室,必须要承担起这个责任。
最大化整合多学科资源
为患者提供最全面、有效的治疗方案
“冬春时节本就是传染病的高发时期,加上春节人口密集,这个春节会是感染病科最忙的时候,对医护人员来说没有放假休息的概念。”潘红英说,很多住院病人年龄大、基础病重,基本都要住院一周以上。春节伊始一直持续到2月底,会是医护人员任务最繁重的时候。
“我们每个医生工作起来几乎都没有时间观念了,心里就一个信念,疫情不止,战斗不息!”潘红英一边为患者调整为俯卧位通气,一边说道,“其实医院上下每位工作人员都很辛苦,不过对于面对病人的临床一线医护人员,还要克服人员少、工作量大、病情复杂凶险等种种问题。但是大家只要一面对患者,就立即把全身的精气神都挤出来了,以最好的姿态去战斗。”
医院党委书记洪朝阳表示,面对重症救治高峰,浙江省人民医院坚持全院一盘棋、全员一条心,轻症接诊提速,重症诊疗提质,确保孕产妇安全,精准施策老年患者,大力开展互联网诊疗……多措并举守防线,全力以赴做好医疗救治工作。“人民医院为人民,在疫情大考面前勇担社会责任,做到应收尽收、应治尽治。”
目前医院各重症病区收治的患者平均年龄较大,且多数伴有严重的基础疾病。为防患者出现病情变化,更有力地做好救治工作,医院组建了一支医疗救治专家工作组,由重症医学科、急诊医学科、呼吸内科、感染病科、心血管内科等相关学科的高年资专家组成,把所有力量都用在刀刃上,全院危重症病例MDT讨论、会诊、咨询以及患者的日常诊断、治疗与康复等,都有他们的身影。
多学科诊疗模式(MDT)打破了学科之间的壁垒,实现不同科室间的资源、优势的最大化整合,从根本上提高了诊疗质量。感染病科作为全院抗击新冠疫情的第一线,派出了不少骨干医生去协助会诊,联合呼吸科、麻醉科、外科、内分泌科、风湿科、眼科等多个科室,为感染新冠后有严重并发症的病患提供最全面、最快速有效的治疗方案。
据统计,截至1月15日,医院已开展高级别救治专家综合会诊300多例。全院联动,让患者在不同病区都能享受到同质化、标准化的科学救治。
本版摄影:见习记者 吴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