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首创的“养老一张床” 能否成为居家养老终极答案?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2-11-30 15:41   

每月花费600元,养老院和医院同时“搬”回家

“我以前骑车腿摔坏过,上下楼很吃力,配药是最头疼的事。”家住西湖区西溪街道文三新村的施大伯今年83岁,是名独居老人,因为腿脚不便,平时难得出门。而就在最近,这个困扰他许久的生活难题一举得到了解决——因为他申请了“一张床”。大伯说:“现在不仅有社区卫生院的医生上门帮我体检评估,还有专门的家政人员帮我买菜做饭,生活方便了很多。”

老人独居,无人照料,子女不放心;大病初愈,居家康复,找不到专业服务……为解决这些居家医养难事,西湖区日前出台《关于建立“养老一张床”服务机制的实施方案(试行)》(以下简称“试行方案”),将家庭养老照护床位和失能老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创新结合,打造了全省首个家庭养老床位和家庭病床“两床”相融合的医养新模式,可为高龄、失能、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慢病管理、康复护理、医疗类等多种服务。

“养老一张床”是张什么 “床”?

“老伴长期卧床不起,我有青光眼,儿女又不在身边,有时连做顿饭都觉得很累。”多年来,疾病和年龄带来的养老问题,让79岁的李阿姨很犯愁。

前不久,听说西溪街道有“养老一张床”服务,她马上提出建床申请。经评估,李阿姨家符合建床条件,第三方养老服务机构立即上门进行家庭适老化改造。根据李阿姨具体需求,养老机构将红外人体感知报警器、日常体征检测设备、紧急呼叫器、智能药箱等数字化设备,安装到了卫生间、卧室、客厅等地方。

西湖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养老一张床”建设不需要换床,只需完成适老化改造并安装相应智能设备,通过数字化模块进行远程智能监测,一对一为老人建立健康档案,让居家老人有了“看不见”的监护人。

红外人体感知报警器是“侦察兵”,24小时陪伴老人煮菜、晾衣服、行走;平台监测工作人员是“哨兵”,早、晚通过视频“巡房”,遇到老人不慎跌倒或突发疾病,能第一时间通知家属,让老人得到及时救护。

“每天练一套手指操、做一份算数题、听两首流行音乐……让头脑和身体动起来。”日前,西溪街道文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罗医生为“养老一张床”服务用户王爷爷制定了一份专属康复方案。

王爷爷年过八旬,患有初级认知性障碍,还有一些常见老年慢性病。子女帮他申请“养老一张床”服务后,罗医生立即上门为他进行评估并制定了“个性化医疗清单”,以至少每两周一次的频率提供健康监测服务。

此外,每个月还有专业机构工作人员上门,为老人打扫房间、助浴、剪发,陪同外出买菜、配药,再做上一桌热气腾腾的营养餐。王爷爷牙口不好,爱吃豆腐、番茄等易咀嚼的食物。服务人员在做饭时就多备点粗粮,帮助他降血脂……这些小细节,上门的服务人员熟记于心。随着悉心的照料,老人的身体指标逐渐稳定,精神状态也得到改善。

记者了解到,王爷爷申请建立“养老一张床”的服务套餐价格为每月1200元,而他属于西湖区80岁以上高龄老人,按照政策规定,可以享受到50%的政府补贴,相当于政府补贴600元,自费部分只需600元。

“一张床”如何同时打通医养两大体系?

对于杭州市民来说,“家庭病床”和“家庭养老照护床位”并不是新鲜概念。

2015年,杭州主城区各社区医院开始推行“家庭病床”服务;2019年,上城区又在全省率先推出“家庭养老照护床位”服务新模式,并被纳入了市级民生实事项目。很多市民都享受到了这两张床带来的红利。那么,西湖区推出的 “养老一张床”创新点在哪里?

记者从试点街道获悉,其一在于建床申请方式和流程更简化。“试行方案”指明,经评估且符合医保规定条件的建家庭病床的老年人,全部纳入民政部门建家庭养老照护床位候选对象,按照失能程度的不同,分类给予政策支持。经民政部门认定建家庭养老照护床位的老年人优先进行签约服务,可纳入建家庭病床的候选对象。

家庭养老照护床位和家庭病床分属民政和卫健两个部门管理。对于居民来说,过去需要向不同部门申请不同类型的建床。施行“一张床”后,手机上打开“浙里办”APP→西湖区“一键养老”数字应用场景→“约服务”模块→“我要家床”,一次即可同时完成两种床位的申请。如果是线下申请,只需填写一张申请表即可。

创新点之二在于,上门服务的是更熟悉的面孔,社区医生担起“老有所医”职责。试行方案指出,收到建床申请后,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申请对象进行健康评估;对建家庭养老照护床位的老年人,民政与卫健部门签订医疗服务协议,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约医生提供“个性化签约服务”。如签约服务老年人因病情发展符合家庭病床建床要求的,可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为其建立“家庭病床”,提供医疗服务。

医养结合,“医”是基础,身心健康是事关幸福晚年生活的底线。西溪街道民政科相关负责人表示,社区卫生院、家庭签约医生对老年居民长期进行慢病管理,首先能够更细致掌握建床老人的实际健康状况;其次,提供上门医疗服务的规范性和可持续性更强,老人的接受程度也更高。

创新点之三在于,不同类型床位的认定和互转更便捷。“试行方案”明确,不仅是家庭养老照护床位和家庭病床之间可以实现互转,根据老年人及家属意愿,老年人还可以在家庭养老照护床位和养老机构床位之间实行互转,老年人能力评估结果在家庭养老照护床位和养老机构床位之间实行互认。

“一张床”能成居家养老最终答案吗?

据悉,“养老一张床”医养新模式从今年9月起在西溪街道开始试点,截至目前,已签约10张床位,共计提供上门常规医疗服务96次,额外护理服务16次,为失能老年人提供上门抽血化验,吸氧、生命体征测量、推拿针灸等医疗康复服务累计服务时长46小时;提供生活照护服务累计1325小时;各方反馈良好。

但是,在实践中也呈现出一些问题:比如,老年人身体状况变化快,第三方“养老顾问”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间如何加强联动,高效实现信息互通,建立明确的分工合作机制;建床数量上升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否调配承担好上门服务的工作量;数字技术如何介入整个实施过程,优化医养应用场景,做好系统对接与数据归集,实现资源互享……这些已经发生或可以预见的情况,有待在“一张床”持续推进中不断破解。

当前,我国依旧面临“9064”养老格局,即90%的老人选择居家养老,6%的老人依靠社区养老,4%的老人入住机构养老,居家养老就医需求旺盛。“养老一张床”实践,就是对居家医养结合之路的有益探索。

2020年10月,《杭州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正式施行,为突出医养结合在居家养老服务中的重要性,《条例》中专设“医养结合”一章。今年7月,国家卫健委等11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发展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提出积极提供居家医疗服务和增强社区医养结合服务能力两项任务。

“要整合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多层次、连续性的医养结合服务。”南开大学老龄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原新认为,医养结合中的“医”,不仅仅是疾病诊疗服务,还包括老年人的健康教育、健康检查、预防保健、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等,对于基层来讲,医疗卫生机构上门服务的能力以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质量都需不断提高;同时,还应联合社会力量提供更多样化的养老服务,以更好解决老年人在生活中碰到的关键小事。

■记者手记

除了医养服务,老人还需要什么?

符合相关条件者,每月只需要花费600元,就能申请“养老一张床”,让行动不便的老人获得基础性的医疗和照护服务,同时也让子女获得一份安心,这是我们社会养老体系逐步完善之后,普通老百姓所能享受到的又一份“红利”。

为细致了解“养老一张床”的运作模式,记者走进街道、社区、居民家中,走近老人、社工、养老顾问,去了解每一个细节,探寻每一个疑问。申请试点的大多是高龄独居老人,很多人的子女甚至已到海外定居。我们的到来,让老人们非常开心,与他们的深入对谈中,记者能够感受到他们的安心和乐观,但也能感受到他们不经意间流露出的落寞。其实老人们需求不多、要求不高,有时候只是一趟跑腿、一句问候、一次陪伴。

当年华老去,老人待在家里的时间越来越长,当下的中国社会,居家养老仍是主流。在政府部门深化改革,推动社会公共服务提质增效,数字化生活越发便捷的今天,“养老一张床”打破不同行政部门之间的壁垒,让医养结合更为顺畅高效。而这个时候,养老的接力棒理所应当要回到子女手中,正如周杰伦在《外婆》中唱的那样:“她要的是陪伴,而不是六百块,比你给的还简单”。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记者 王然 通讯员 王晨艳 王芳露 漫画 章丹丹  编辑:高婷婷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