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癌全喉切除术前一晚 他把孙女外孙喊到病床前 录下自己最后的声音 没想到三年后又能开口说话了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2-11-07 08:20   

和老韩的交流并没有想象中困难。伴随着“呼——呼——”的气音,夹杂着“咕嘟咕嘟”的吞咽声,他的声音沙哑低沉,字字句句的发音虽不是完全标准,沟通起来却几乎没有问题。

老韩的脖子上,系着一块白色网纱状小方巾,为了遮住颈部正中间两厘米不到的气管造口——这是他患上喉癌后接受全喉切除手术留下的痕迹。和我们依靠声带说话不同,失去声带的老韩通过学习食道语,找回了自己的声音。

喉咙疼痛近三个月 确诊左声带鳞癌

老韩今年77岁,发现患病是11年前的事。

因为喉咙痛,老韩到家附近的医院看病,医生说是上火,配了点消炎药。吃过药疼痛还是持续,前后加起来有两三个月。

有一天,老韩去医院探望朋友,顺便挂号去看喉咙。“是个看起来30来岁的年轻医生,听我说过情况建议做个喉镜。”喉镜结果犹如晴天霹雳——考虑左声带鳞癌,属于喉癌的一种。当天下午,老韩又赶去另一家大医院,医生给出同样的结论。

老韩在网上查到,喉癌术后最大的后遗症是失声,这是他无法接受的。了解到曾经的同学和自己一样患上喉癌,一直通过化疗治疗,老韩询问医生,能不能不做手术做化疗?考虑到当时仍属早期,医生认为可行。经过29次化疗,老韩出院了。

全喉切除术前一晚

把孙女和外孙喊到病床前

录下最后的声音

好景不长,一年后老韩的喉癌复发。

这一次,他找到浙江省肿瘤医院头颈外科主任郭良主任医师。经过检查,郭主任认为病情已经进展到非常严重的地步,想要保命,必须进行全喉切除手术。

“要是我天生不会说话就罢了,一个正常人一下子失去说话的能力,谁能接受得了?”在郭主任的诊室内,老韩的老伴俞阿姨绷不住情绪瞬间落泪,老韩本人更是难以接受。“郭主任安慰我:‘保命重要还是说话重要?先把命保住了,以后的事情我们还可以再一起想办法。’”

手术前一晚,老韩把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孙女和还在上幼儿园的外孙叫到病床前。一边说着“爷爷爱你、外公爱你,但过了今天晚上,我就再也不能跟你们说话了……”,一边拿出一只摩托罗拉翻盖手机记录下他最后的声音。

老韩不知道怎么形容从麻醉中醒来的那种惊慌、绝望和空虚。原本的喉咙变成一个空洞,气管直接和颈部皮肤缝合,造口处插着一根套管,伴随着“呼——呼——”的声音,正在不断往外渗出痰液等分泌物。“如果是聋哑人,还会发出类似‘啊’的音,而我在术后甚至连‘啊’都发不出,一丝声音都没有。”

身处重症监护室,没有家属陪同,又急又慌的老韩只能用手不断大力拍打病床床板……

回到病房,俞阿姨给老韩送上提前准备好的可擦写小白板。病房里的病人情况都和老韩相似,家属们默契地极少开口,“刷刷刷——吱——”油性笔与白板的摩擦声、板擦擦过的声音,更凸显这里的沉寂。

写字的速度永远跟不上希望的表达 一年零八个月闭门不出

出院回家,从前好脾气的老韩变得暴躁易怒。写字的速度永远跟不上内心所想的表达,不知道该说力不从心还是愤怒无奈。写着写着,老韩总是把白板一扔,不愿再动。

“以前我做过扁桃体切除,术后两天不能说话都难受得不得了,想到老韩永远都不能说话了,我就……”看到这样的丈夫,俞阿姨极尽小心帮他进行日常造口护理、套管清洗消毒,不管对方态度如何,她总是不厌其烦地询问:“今天想吃什么?”“现在想干什么?”……除此之外,她不知道还能做些什么。

俞阿姨记得清清楚楚,2013年1月到2014年8月,将近20个月,老韩几乎闭门不出。

“大家好”

时隔近两年

老韩重新开口说出第一句话

也是在2014年的8月,俞阿姨接到浙江省肿瘤医院头颈外科王兰护士长的电话。王护士长告诉她,医院将举办第一期无喉复声培训班,帮助无喉病友通过学习别的方式发声,希望他们能重新开口,提高生活质量。培训班上将有来自香港新声会的老师和病友一同参加,教授不同的发声方法。

没有声带还能怎么说话?知道这个消息,老韩和俞阿姨没有一丝犹豫决定参加,但说实话,他们的心里没有底。

“进会场之前,有患者在门口跟我们打招呼,听到他们发出声音,我脱口而出:‘你是真的喉癌患者吗?’”看到俞阿姨的反应,那位来自香港的患者友善地笑笑,掀开脖子上的白色纱布。看到气管造口,俞阿姨才真的相信原来失去了声带也有可能重新说话!“不用说得多好多标准,哪怕老韩能告诉我一句‘晚上想吃面’,我就心满意足了。”

郭良主任介绍,无喉患者主要有四种发声方法:电子喉、小喇叭、发声管和食道语,患者可以根据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声方法进行训练。无论学习哪一种无喉复声法,初学者都会遇到困难,但只要清楚理解发声原理及技巧,经过练习后,便可以与人交谈。

“食道语的发声原理是先将空气吸入食道,通过膈肌的运动,像打嗝一样,把空气从食道内逼出,冲击食道上端或咽部黏膜,再通过舌头、牙齿、鼻等器官辅助共鸣发音。”简单理解,类似于用不同声调、音调的打嗝声来说话。郭主任表示,对于无喉患者来说,食道语不是唯一的复声途径,但却是最推荐的一种。“食道语最接近正常说话的声音,而且不需要借助任何工具,方便省事。”

武侠小说或影视作品中,偶尔会出现用“腹语”说话的人,无喉患者能不能通过腹部说话?

“从解剖学上来说,‘腹语’并不成立。一般情况下,正常人都需要通过喉来发音。”据了解,“腹语”也并不是用腹部说话,而是经过一定的专业训练之后,将气息在腹腔调和,打在声带的特殊部位,声带被动震动,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发音技巧。仔细观察腹语发音者,他们嘴巴大多数都张有小口。

幸运的是,老韩学得很快,经过练习,他先是顺利地打出嗝,随后可以发出类似“一、二、三”的音。到了培训班的最后一天,30多位学员,老韩是唯一能顺利发声的,他被请上台,时隔两年重新开口说出了第一句完整的短句——“大……家……好……”

俞阿姨又一次在医院落泪,这次是因为喜悦。

被人质疑“精神有问题”

老韩却内心狂喜

培训班结束后,老韩时刻练习,自言自语读书、读报。他发现发出“佛”“摸”这类以“o”结尾的音比较困难,而“大”“怕”这类以“a”结尾的爆破音容易发声。越是困难的他就越积极练习,随着能发音的字越来越多,老韩开始愿意独自出门了。

有一天,老韩走在马路上,边走边读着路边的店铺招牌,两位女士经过他的身边,不禁侧目,低声议论:“这个人是不是精神有问题?”老韩内心一酸,忍不住解释道:“你们好,我不是有问题,我是在学习说话。”谁知两位女士更加警惕,立刻走远了一些,生怕老韩追上来似的,小声说:“这不是说得挺好吗?什么学说话……”

老韩内心狂喜——她们听得懂我在说什么!

自那之后,老韩更是勤加练习,达到沟通几乎没有困难的程度,他花了近三年。

“自己淋过雨,总想为别人撑把伞”

无喉复声

不仅要从生理上学会技巧

也要从心理上坚定信念

浙江省肿瘤医院每年定期举办两期无喉复声培训班,俞阿姨陪着老韩一场不落地参加。从开始作为学员,到后来发声熟练后成为志愿者老师帮助指导病友发声,老韩浑身充满干劲。

“就像那句话说的,‘自己淋过雨,总想为别人撑把伞’。病友间的关系蛮特殊,医生可能感受不到,家人可能理解不了,但有过相似经历的人相互之间能够取暖。”

目前为止,无喉复声培训班已经举办过16期,无喉复声病友微信群里,加入的人也越来越多。群友绝大多数都是因喉癌失声的患者,而每当看到群里有人发送语音消息时,老韩都由衷高兴,这意味着,又有人慢慢找回自己的声音了。

老韩说,学会食道语,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一旦掌握了技巧,只要多加练习,总能够慢慢说出话来。难就难在,技巧学习有些辛苦,也许怎么练都发不出声音,这时候就要靠信念支撑。

人在身处绝境时生出些勇气与坚定,往往是因为对人或对事的牵挂。老韩的信念,来自于他想重新开口和家人,尤其是孙女和小外孙说话。要是没有这份信念,一次两次学不会,甚至还没有学就可能放弃。

最近一次的无喉复声培训班是在今年8月,老韩被分到五个学员。其中一位来自丽水的病友掌握得很快,能够简单发声后,让陪同前来的女儿拨通妻子的微信视频电话,一遍一遍喊着妻子的名字。发音其实有些难以辨认,屏幕对面的妻子却带着哭腔,不厌其烦地对每一声呼唤给出回应——“听到了!听到了!”

无论多少次看到类似的场景,老韩都忍不住眼眶发热。“还有一位来自黑龙江的病友,他的妻子努力想让他参与学习,我也一直主动招呼他加入,但不知道为何,他浑身一副拒绝的姿态。”老韩知道,这样的病友,往往不会再次出现在下期培训班上。

烟、酒、熬夜

不良生活习惯要不得

提及患上喉癌的原因,老韩很懊悔,“烟、酒和熬夜”。年轻的时候,老韩有很大的烟瘾,一天两包,还专挑比较“凶”的烟抽,普通的烟都不够过瘾。还有喝酒——老韩热情好客,最喜欢家里来客人,每次都要喝上至少一斤白酒。熬夜则是因为工作比较忙,“拼命三郎”的个性让他偶尔连续一两个晚上不睡觉。

郭良主任表示,他接诊过很多喉癌患者都和老韩相似,要么抽烟、要么喝酒,要么两者都占,而烟、酒正是喉癌发生的高危因素。喉癌患者的发病年龄多在50—70岁,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

“目前对于喉癌的治疗,仍以手术为主,同时结合放疗、化疗以及靶向治疗等,原则上是越早治疗,效果越好。”郭主任说,有些喉癌患者担心手术后会失声,从而拖延不敢手术。实际上,早期的喉癌手术大部分可以做到“保喉”,越早治疗,患者的获益越大。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张慧丽 通讯员 马华君 王屹峰  编辑:高婷婷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