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家庭的故事让我们懂得 人生会散场 但爱永远不会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2-09-23 09:28   

认知障碍患者眼中看到的是什么?他们的家人承受着什么压力?

连日来,我们在医院专科,在养老机构认知障碍专区,见到很多患者和家属。经过本人允许,我们在这里讲述他们的故事,走进他们的世界。

患者:虽然病情严重但他依然很快乐

75岁的老田患认知障碍已经5年。9月18日,他在女儿陪伴下,来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复查。

“陈主任,我觉得自己恢复得很好。”刚坐下来,他就笑呵呵地向老年精神科主任陈斌华“汇报”自己的进步,说记得和老伴的结婚纪念日是5月19日,女儿的生日是2月20日。还记得女儿出生那天自己没有来得及赶回家,后来被老伴儿臭骂一顿。

“你记得自己是从哪里来的医院?今年中午吃了什么?”陈斌华开口提问。“这个好像不太记得了。”老田不好意思地笑起来。但这个倔老头还是坚持认为,自己已经好起来了。“自从患上认知障碍,越久远的事情爸爸记得越清楚,刚发生的事情,转头就忘。”女儿许女士说。

老田如今已经是中度认知症患者。最开始,家人只是觉得他变得健忘,会突然耍起小脾气。“一开始我还觉得是父亲老了,变得任性了,以为这是正常现象,完全没有想到竟然是认知障碍。”没有早些重视父亲的变化,许女士至今都后悔。

许女士说,认知障碍让父亲每天都处在新奇当中。他经常问女儿:“你是哪个?哪里来的?”冬天,他会到房间去换一条短裤走出来,家人问他冬天可以穿短裤吗,他说冬天就是穿短裤的。他会指着电视机叫广播,指着凳子叫甲鱼,家人纠正他:“甲鱼可以坐吗?这是凳子。”他会一本正经地说:“甲鱼就是用来坐的。”

半小时后,老田结束问诊,和陈斌华道别,笑呵呵地离开诊室。陈斌华说,其实老田的病情挺严重,但是他的心态非常好,这非常难得,有利于延缓病情。

家人:舍不得他如果早有警惕就好了

今年是老余住进杭州滨江绿康阳光家园认知障碍专区第5年,他早已把这里当成了家。他的房门上写着“余总办公室”,5个字承载着他过往的辉煌,也是他的精神支柱。

记者再次见到老余的爱人沈阿姨,她比两年前瘦了不少,脸上的皱纹多了,但精气神依旧。这些年来,沈阿姨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每天,她要从拱墅区沈塘桥的家,赶到滨江区这家机构,坐地铁、赶公交,来回要花3个小时。不论刮风下雨,5年来,这样的周而复始从未间断。

陪伴,是认知障碍患者最好的“药”,但对家属而言,是太多的牵扯,因为没有尽头。

“老头子从小没了父亲,后来靠自己一步一个脚印打拼,他为家庭付出了很多,我舍不得他啊。”沈阿姨边说,边帮老余擦脸。

退休前,老余是个“技术控”,从车间主任一直干到分公司总经理。退休后,他还坚持工作到70岁。后来,沈阿姨要帮女儿带孩子,好几年与老余分开住,交流逐渐少了。有一次,老余独自坐公交车外出,下错了站,迷了路,回不了家。在电话里,老人含糊其辞,急死家人。第二天,一家人在杭州百货大楼停车场找到他。虽然满脸疲惫,但老余嘴上还是不承认,坚持说自己是在外面玩了一晚。

次日,沈阿姨带着老余去医院,一查是认知障碍,已经到了中期。沈阿姨回忆,早在发病前两年,老余已经有一些行为异常,比如偷偷将小便灌在可乐瓶里,有时候闹小孩子脾气等等,如果那时候就有所警惕,提早干预就好了。

“爱忘事”“闹小孩子脾气”“脑子糊涂”……这些词常被用来描述认知障碍者。影视剧中,认知障碍患者的形象也往往停留在“爱忘事”这一表层。但事实上,有些人患病后不仅出现记忆力衰退,还会出现幻听、幻觉等症状,甚至无法控制情绪。

如今,老余的行动能力一年不如一年,但沈阿姨坚持让他做自己能做的事。比如吃饭,就算老余颤颤巍巍地拿着饭勺要吃一个小时,还是尽量让他自己完成。沈阿姨说,在短暂又漫长的一生中,人生终会散场,但爱永远不会,这是她对老余最后的承诺。

来源:浙江老年报  作者:记者徐小翔林乐雨  编辑:郑海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