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要防凉燥乏 三个穴位可常按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2-09-23 09:27   

暑退秋澄转爽凉,日光夜色两均长。9月23日,迎来秋分节气。秋分后,昼夜温差加大,气温开始明显下降。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推拿科芮康乐副主任中医师表示,秋分养生要顺应时节变化,遵守“阴阳平衡”原则,此时,起居、饮食等方面要作出相应调整,以从容应对寒冬到来。

平衡秋冻与保暖

三处部位不宜冻

“一场秋雨一场寒”“春捂秋冻”,这两个说法都有,那到底应该穿得多还是穿得少?其实并不矛盾,中医养生讲究“以平为期”,以促使机体达到阴阳平衡为目的,提倡“三因制宜”,即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

江南秋分前后气温较高,应以秋冻为主,保证不冻头、不冻肚脐、不冻脚。当室外最低温度降至低于10℃,就别再冻了。体质较弱的老人、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糖尿病患者、哮喘病患者和关节炎患者等,都不适合秋冻。

饮食注意润且酸

食用螃蟹有讲究

秋分以后多凉燥,鼻咽干、皮肤痒、呼吸道疾病以及秋季腹泻等问题随之而至。

饮食应注意滋阴润燥、益胃生津,宜吃糯米、粳米、银耳、蜂蜜、百合、山药等。少吃葱、姜、韭、蒜、椒等辛辣发散之品,可吃一些葡萄、石榴、柚子、山楂等酸性食物。

秋分正是品尝大闸蟹的好时节。蟹肉性寒,体质虚弱、脾胃虚寒者不可多食。为防腹泻,可加入生姜、紫苏。螃蟹嘌呤含量较高,不建议痛风和高尿酸血症患者食用。

推荐按摩三穴位

秋分养生加点料

按迎香润肺防燥。迎香穴位于鼻翼外缘约0.5寸、鼻唇沟中,按摩时,两手中指或食指指肚,顺时针逆时针各揉搓20到30次,发酸、发胀、发热为度,具有清热散风、祛燥润肺、宣通鼻窍的作用。

按中脘穴健脾养胃。中脘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两手相对,然后顺时针按摩中脘穴,按摩时要用力,坚持按摩5分钟,具有温中健脾、和胃消胀的作用。

按大椎穴驱寒养阳。大椎穴位于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将一块热毛巾捂在大椎穴上,也可将双手掌心互擦到很热,捂在大椎穴上。洗澡时用热水冲大椎穴,也能加温。

大椎穴是人体诸阳汇聚的地方,处于阳中之阳位,能够帮助所有阳经的防御功能振奋起来。经常刺激大椎穴,具有疏风、散寒,温阳、通阳的作用,可以消除疲劳、增强体质,对于感冒防治都有较好效果。

来源:浙江老年报  作者:记者 徐小翔 通讯员 郑莎  编辑:郑海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