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如何走向纵深?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2-09-07 07:18   

杭州日报讯 在半山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劳动教育最早是在5年前依托社团而存在的。

当时学校开垦了一些校内的土地,带领学生一起种一些蔬菜水果。茄子、毛豆、豇豆、丝瓜、黄瓜……副校长吴丽君回忆道,有时体育组老师会在训练后摘个黄瓜,有时校园保安会因此而“加餐”,果实的丰收带来的喜悦与幸福感充满校园,参与其中的学生也能因此体味劳动辛苦,珍惜劳动成果。

劳动带给学生的成长远不止于此。吴丽君说,劳动的过程比结果更为重要,特别是学生能够亲身体验从无到有的过程。去年,学校结合现有的蔬菜种植地以及果树繁茂的中庭花园,开辟了一个“百草园”,作为中草药科普实践地。从选地到改良土壤,再到规划种植区域,学生一起参与——三四人推一个小推车运送石块,捡拾垃圾,再到土地开垦,一层层加土和肥料,进行观察,孩子们都把这些中草药当成宝贝在照看。这学期开学,为了奖励孩子们的悉心照料,特别设置了“忠实守护者”的表彰环节,予以鼓励。

劳动教育的样态越来越丰富

在下沙二小,劳动教育算是根植在了学校发展的土壤里。

多年前,学校就开辟了嘟噜噜农耕园。在农耕园,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土地,孩子们在自留地中亲手播种、育秧、扦插、拔草、施肥等,在耕耘和收获的过程中,近距离地观察、取名、饲养、领养各种常见的家禽家畜。

在劳动备受重视的近两年,劳动教育在下沙二小的样态变得更为丰富。

学校杭州市劳动课题组立项执笔人、班主任李茹介绍,学校会以劳动为主题,就生活中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开展研究项目。比如有段时间,某班责任田里种植的作物出现难存活的问题,老师便带领学生开展项目化探究,思考什么样的土壤最适合植物生存。学生尝试在多个盆中分别放入落叶、蛋壳、菜叶,来观察它们对土壤的作用,记录哪一盆先发芽。

学校还打造了智慧化农场,学生可以在信息老师的带领下学习自动浇水、声控、测试土壤湿度等系列操作。

“劳动,其实不仅仅是指体力上的,更是为育人服务。”李茹老师所说的以劳育人,是学生在项目化的过程中,所学到的探索、思考等能力,她认为,这个过程比劳动结果更重要,而在这一过程中,孩子的学习边界也在逐步被拓宽:比如在智慧化农场的实践中,有学生对电子科技感兴趣;在土壤研究的过程中,对有机、生物比较关注。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兴趣进一步研究。

让劳动教育落实到每一天

对卖鱼桥小学学生来说,劳动并不陌生。

学校从2018年就开始依托旧版劳动教材开展劳动教育。“当时侧重的是劳动技能,主要是学生对于劳动工具的使用,比如剪刀、老虎钳等,会比较关注学生的劳动作品。”卖小劳动教研组长王毓老师告诉记者,新学期,同学们仍在课表中找到熟悉的劳动课,将在老师的带领下动手实践、出力流汗,分板块学习劳动技能,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

王毓老师发现,新版的劳动教材根据年级划分的劳动项目更为细致,要求学生学习的劳动项目,会分步骤清晰列明,学生易学。项目后还有相应的劳动评价,意在掌握学生技能的习得情况。

有了教材的依托,劳动教育不再是“摸着石头过河”。王毓老师说,基于“家庭小课堂,学校中课堂,社会大课堂”的一体化思考,让家庭劳动技能的培养回归家庭,学校“搭台唱戏”提供了各种社会场景新型职业体验,实现劳动教育常态化。

利用校园时间,开展服务劳动。学校会通过班级岗位建设、校园职业跟岗体验等方式,将劳动教育落实到每一天。学校此前搭建的劳动吉尼斯挑战赛、校园农耕基地、屋顶龙井茶园、红领巾志愿服务、智能化劳动创造等社会化场景依然适用。

打破空间界限,探索家庭劳动。借助拱墅区推出的“劳动清单”微视频(对每一项劳动进行步骤拆解,以便学生更好对照),结合学校制定的学段劳动清单,不同年级可以解锁新的劳动技能,这样的活动常常在节假日开展,比如跟着祖辈包清明团、中秋节学打月饼等。

劳动教育成为“童年味道”

江湾小学的楼顶,有一片空中菜园——“童年有点‘田’”七彩农耕园。从上学期开始,由3-5年级15个班级进行管理。学校基于“童年味道”理念,深挖劳动内涵,体系化建构了农耕园劳动实践课程,全面铺开劳动教育。

针对一二年级学生,学校开展“我是劳动小先锋”的家务劳动、班级劳动,三至六年级学生进行江湾农耕园的各项劳动实践,如农学院竞聘、名称征集、土地规划、班级种植采摘等。

江湾的农耕园劳动实践,突出“生活的味道”,构建以实践为主线的课程结构,强调学生直接体验和亲身参与。给土地取什么名、种什么最易收获、什么时候浇水、怎样松土施肥、如何搭架攀援……孩子们在“做中学”“学中做”,参与劳动的主动性、积极性都空前高涨。

为了让农作物长得更好,高年级的学生还结合科学课学到的知识,自制“滴灌装置”,在科学老师的指导下,把这一方小小的土地照顾得无微不至。

在菜园实践的过程中,班主任老师发现,劳动给孩子带来的改变,不仅仅是一项技能。

402班班主任管来香曾让学生通过每日一记的形式来分享每日心情和学校的新鲜事。当时,班里有不少学生写到菜园的种植。

“有七颗秧苗已经低下了头,但隔壁班的秧苗像壮汉似的挺立在湿湿的泥土里。”“成熟季节到了,就可以选一个果实送给父母,再送上支美丽的玫瑰,哇!我心动了。我打算作业早点完成,就去农耕。”劳动实践给了孩子很多写作素材,在同样的素材中,学生还会进行思考、筛选,做出取舍。写作起来明显得心应手。

管老师说,等到孩子们进入高年级,写作要求从很小的细节中发现细微的美,这就需要孩子们去观察,劳动实践给他们提供了写作素材的积累和观察的训练。

505班班主任叶恣含则通过奖励制度——日常表现和阅读考察过关的才有机会上楼照管菜园,来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

叶老师班里有个女孩子,平时交作业是个“小公主”,但教室植物管理却是一把好手。有一回,她听说农耕园里的作物长势不太好,就主动向叶老师提要求,想花时间去照顾。

“叶老师,我们去农耕园看一下吧。”女孩试探着问。

“作业做完了吗?”

“10分钟。”说罢,女孩快速地写完了手头的作业。

持续两周,女孩每天都积极地完成作业,和叶老师上楼照看作物,关心作物的生长。虽然最后的作物长势并未得到太大的改变,但女孩的学习态度和效率可谓是大变样。

等到果子丰收的季节,学校一般都会发给孩子们。叶老师班里有个小姑娘,有一回拿到了两个番茄,她既想分给两个小伙伴,又想自己也拿个回家。“平时她不太吃亏的,后来她把其中一个番茄切成了四块,分给了四个朋友,另一个带回家和家人分享。”这个学生的表现超出了叶老师的预期,在她看来,劳动所带来的教育渗透,已经覆盖到了孩子的品性、与人相处的能力等多方面。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  编辑:汪浩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