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女孩不由自主心慌手抖有次差点晕过去 杭州31岁小伙3年相亲几十次全失败了!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2-08-08 08:25   

去医院检查才发现是这种病

“苏主任,谢谢你,我现在跟别人出去吃饭好多了,虽然‘个人问题’还没解决,但家里人没有之前那么担心了。”

上周四,31岁的杭州小伙小钟来到浙江省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苏衡的门诊,这是他第12次例行复诊。

苏衡还记得第一次和小钟见面的场景——他是在妈妈陪同下来的,走进诊室时,头埋得很低,两只手拧在一起,就像犯了很大的错一样,站也不是、坐也不是,手足无措。

还没等苏衡开口,小钟的妈妈就在一旁先说了起来:“医生,我儿子一去相亲就跟变哑巴一样,话都不会说,你说他会不会是有什么毛病啊?”

听到这话,小钟的脸一下子红了,额头上还冒出了汗珠。

苏衡看出了他的紧张,便委婉地示意小钟妈妈先出去,让自己跟小钟单独聊一聊。

个子高长得帅工作也不错 3年相亲几十次却全都失败了

经过一段耐心的安抚和开导,小钟终于开始慢慢回答苏衡的询问,他语速很慢,说话要么盯着地面,要么望着窗外,很少直视医生。

在聊天中,苏衡渐渐了解了小钟的工作和生活。

小钟自小成绩不错,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对他期望值很高,读书的时候什么杂事都不让他干,经常提醒他认真学习不要分心;研究生毕业后,他应聘进入一家心仪的单位当上了工程师,父母又认为要把心思放在工作上,先立业再考虑婚恋。

小钟很听爸妈的话,这些年来,他一心扑在学业和事业上,很少出门社交,更别提和同龄的女孩接触了。

好不容易“熬”到了28岁,爸妈认为可以谈朋友了,可小钟这边却迟迟没有动静。家里人以为他是工作忙、社交圈窄,便开始给他张罗相亲。

不过,一提到相亲,小钟又不愿说话了,翻来覆去就是一句“不喜欢”。

苏衡最后还是从小钟妈妈那里得知了详情:原来这3年来,小钟前前后后相亲几十次,竟然全都失败了。

第一次相亲的对象,是小钟妈妈同事的女儿,当时双方家长都到场了,一餐饭下来,基本是小钟妈妈跟女孩子在聊,小钟除了起码的招呼,全程埋头吃饭,没有一句话。

吃完饭,相亲不了了之,小钟妈妈委婉地问过对方,女孩子说,小钟整餐饭没有朝她看过一眼,“应该是没有那方面意思”。

之后几次相亲,也都是见一面后就没了下文。

这让小钟爸妈觉得有些不可思议:“我们儿子身高1米8,长得蛮帅气的,工作收入也都不差,以前在大学的时候就老有人来说要介绍对象,怎么现在反而‘没市面’了?”

后来,小钟妈妈偷偷跟着去了几次,观察下来,问题确实出在儿子身上——小钟相亲时总是低着头,从来不看对方,话也很少,有时对方说十句他才勉强应付一句,别说姑娘了,连她在旁边看着都觉得“尴尬”。

不过,那时候他们还认为,儿子只是这方面经验少,腼腆害羞,多历练历练就好了。

看到女孩不由自主心慌、手抖

今年春节一次相亲差点晕过去

可随着相亲次数越来越多,小钟的表现不但没有改善,反而更“差劲”了。

今年过年,小钟的姑妈给他介绍了一位1994年的姑娘,姑娘1米68的身高,肤白貌美,家庭条件也不错,各方面来看都跟小钟很是“般配”,去相亲之前,妈妈反复叮嘱小钟,这次一定要好好表现。

没想到,姑娘一进门,小钟的脸就涨得通红,额头上不停冒汗,眼神飘忽,连说话都结巴了。吃饭的时候,姑娘想让小钟放松一点,特地站起来给他倒饮料,结果小钟猛地往后一躲,因为动作太大,还把旁边的杯子打翻了。

这下他更紧张了,双手颤抖、心跳加快,脸色由红转白,呼吸急促,不由自主地倒向一边,差点晕了过去。

饭局最后不欢而散,姑娘离开的时候留下一句:“确定是工作五六年的工程师吗?是真的腼腆还是人有问题啊?”

听到这句话,小钟妈妈这才意识到不对劲,硬是拉着儿子来到心理科就诊。

“医生,你说我儿子会不会是不喜欢女的?”小钟妈妈的语气里满是焦急和担忧。

不过,小钟告诉苏衡,自己其实并不反感相亲,就是不知道为什么,女孩子一跟他说话,他就像被施了法一样,整个人不由自主地心慌、紧张,有时候还觉得喘不上气,“每一次都很期待,但又像是一次折磨”。

知道是疾病小伙子反倒坦然了

爸妈也理解了不再逼迫他相亲

经过详细询问和专业测评,苏衡诊断,小钟患的是“异性恐惧症”,属于“社交恐惧症”的一种。

苏衡说,异性恐惧症患者一方面在潜意识里有与异性接近的强烈愿望,另一方面也因此有着严重的焦虑情绪,于是表现出在异性面前感到异常的紧张和恐惧的症状。情况严重的还会有很多生理的表现,比如四肢发抖、脸红、发不出声音、出汗、头晕等。

“还有这种病啊?能治好吗?”听说自己是真的有病,小钟反倒坦然了,一下子放松了不少。他说,自己之前一直认为那些不正常的表现是个性问题导致的,怀疑自己是个“怪人”,现在总算知道了相亲屡战屡败的根本原因,其实是心理疾病在作怪,是可以解决的。

小钟的爸妈也表示了理解,没有再逼迫儿子去相亲。

苏衡说,小钟对于治病的态度还是蛮积极的,经过近3个月的系统心理治疗,目前他的病情已经有了较大的缓解。

“社恐”是后天形成的疾病

平均每月接诊七八例

18-28岁的患者占比最多

“现在很多年轻人喜欢打趣说自己‘社恐’,当作一种调侃或是标签,实际上真正的‘社恐’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是需要引起重视的。”

苏衡说,大多数人所说的“社恐”更多的是一种社交焦虑,并未达到疾病程度。要诊断病理性的社交恐惧症,通常有以下三个标准:

1.症状标准:比如发作时有焦虑和自主神经症状,心跳加快、呼吸急促、面红耳赤、头晕眼花、恶心呕吐等;

2.病程表现标准:一般上述症状持续至少3个月以上,就要注意了;

3.社会功能标准:如果社恐症状已经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学习、工作、生活,那就需要及时就医治疗。

“这三个标准都是重要的诊断参考,像有些人如果只是偶尔有社恐的表现,医生一般不作出诊断;有些人虽然有症状,但努力一下也能克服,可以开展正常学习、工作的,那我们通常也不干预。”苏衡说,只有患者在大部分时间均如此,且持续时间足够长,并且严重影响生活、工作等社会功能时,医生才会作出“社恐”诊断。

平均每个月苏衡会接诊七至八例“社恐”患者,从门诊情况来看,男女比例相当,大部分是18-28岁的年轻人。

“社恐症的成因因人而异,但有一点,这种病肯定是后天形成的。”苏衡说,社恐这种病症,会受到生理、家庭、心理、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一般而言,患者的性格是基础,外部环境是诱因。

像小钟这样的患者,家庭教育环境是一个很主要的因素。

“家庭环境是一个人性格发育的重要场所,这类患者从小接受的往往是否定型教育或完美型教育,导致长大后缺乏自信,不能容忍自己的缺点。而小钟对于异性恐惧感更甚,也和他从小被灌输‘早恋是非常不好的’这种观念有关,久而久之,就会尽量避免和异性的接触。”

苏衡说,还有一部分原因在于患者内心非常在意异性对自己的评价,一想到别人对自己可能的评头论足和负面评价,就会极力回避。而这种过度在乎的根本,还是在于内心的不自信——生怕暴露自己的弱点,把事情搞砸了。”

“社恐”需不需要治疗?

可能伴生其他心理疾病

一旦确诊应积极配合治疗

“社恐”需不需要治疗?苏衡的建议是:一旦确诊了,最好尽早、尽快接受专业的治疗。因为病理性的社恐是很难自愈的,只会随着时间的推进越来越严重,还可能伴生焦虑症、抑郁症等其他心理疾病。

苏衡曾接诊过一个25岁的小伙子,因为“社恐”,大学期间就多次休学,好不容易毕业了,就一直待在家里,不是看书就是睡觉,从不出门,跟爸妈也只能勉强说上几句话,就连外卖员来送外卖他都不敢拿,都是让对方放在门外,趁着走廊里没人时才去取。

“这个小伙子的情况是特别严重的,他没有工作,也没有任何交际,发展到后来连爸妈都不肯接触,需要吃药才能稍微好一点。”苏衡说,“社恐”如果非常严重的话,会导致患者社会功能丧失、生活质量严重下降,甚至会有自杀倾向。

药物虽然可以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但对于他们的内心成长帮助不大。苏衡建议,这些人群可以进行系统的心理治疗,通过自我训练、运动等方式增强认知,改善状况。

“心理疾病的治疗过程会比较长,情况严重的可能至少治疗一两年才会有效果,作为医生,希望大家对‘社恐’人群予以理解与宽容,让他们在平静中尽早走出阴霾。”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林琳 通讯员 杨陶玉  编辑:高婷婷
返回
苏衡还记得第一次和小钟见面的场景——他是在妈妈陪同下来的,走进诊室时,头埋得很低,两只手拧在一起,就像犯了很大的错一样,站也不是、坐也不是,手足无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