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分享带我们一起攀登科学“不止巅峰”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1-11-15 10:49   

浙江团队助力中国航天“星辰大海”征途

今年最热门的科学头条莫过于“航天”。从载人成功往返,到关键技术突破,再到如今建设自己的空间站,中国航天跨入“空间站时代”。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在中国航天一步一个脚印奔赴星辰大海的同时,浙江的科研团队也在为中国航天事业不懈探索。

今年浙江工业大学李研彪团队收到了来自上海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发来的感谢信,感谢这个团队为空间站任务提供有力保障。

在活动现场,浙江工业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教授李研彪也为公众科普了一个新名词——“太阳翼”。要知道,太阳翼是航天器在轨运动唯一能量来源。

你知道指挥中心一般在什么时候宣布发射成功吗?李教授告诉大家,太阳翼顺利展开,是航天器成功发射的重要标志。

那么,如何保证太阳翼在空间中顺利展开?外太空的各种转态,地面怎么模拟?这时候就要进行太阳翼地面测试,比如极寒极热、悬浮状态、无摩擦状态。举个例子,为了让太阳翼“浮起来”,团队用到太阳翼地面零重力环境模拟方法;为了让太阳翼“动起来”,发明了大型太阳翼超低频模拟测试技术。

值得骄傲的是,这个来自我们浙江团队自主研发的“太阳翼空间环境模拟与地面测试系列化装备”已经累计服务20年,完成太阳翼地面测试300余次,服务200余架航天器顺利发射。

登上《Nature》的90后

万米深海操控“机器鱼”

作为本场最年轻的科技工作者,来自之江实验室的梁艺鸣把目光投向了深深的海底。

马里亚纳海沟,目前已知的海洋最深处,也被称为“挑战者深渊”。

今年国际顶级科学期刊《Nature》(《自然》杂志)封面发表之江实验室与浙江大学合作的仿生深海软体机器人最新研究:马里亚纳海沟的自驱动软体机器人。梁艺鸣所在的研究团队,率先实现了软体机器人的万米深海操控以及深海自主游动实验。

梁艺鸣说,这个研究的灵感来自于深渊中的狮子鱼,它能在7000米以下的深海生活。“当时就在想,我们能不能也制造一款‘机器鱼’,让它有自适应深海压力的能力。”

当时面临的挑战之一是找到方法来保护“机器鱼”的电子组件不受高压的影响。而研究团队正是从狮子鱼的骨骼中获得灵感。

团队先后经历了压力舱实验、马里亚纳海沟海试和南海试验。

在测试中,这条“机器鱼”能在马里亚纳海沟10900米深处成功驱动,也能在南海3224米处自由游泳,验证了其在深海环境下功能的完整性。

这位年轻的90后科技工作者说,研究历史,预见未来,是为了拓展人类认知的边界,优雅的软体机器人设计也为深海探测提供了更多途径和可能。

圆桌论坛带领公众邂逅科学之美

从太空探索到海底探秘,从极化风暴到材料科学领域的新进展,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每一次创新都在被不断超越。而接下来的圆桌论坛更是上演智慧火花的碰撞。

王立表示,要向国外先进的大学学习,不仅仅是学习先进的理论,也学习他们在科研方面执著的精神,并且把这种精神引进到国内,从而提升本地区的青年科学家的科研水平,以及更好去打造本地的科研环境。

在李研彪看来,中国在科技、经济、社会各方面取得这么多的发展,都离不开科研和创新,而科研人员恰恰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在谈到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时,梁艺鸣赞同科研工作者,尤其是青年科研人员,承担起科普重任,之江实验室就有面向中小学生的科普活动。

浙江省科协的“走进系列”活动接下来也会走进之江实验室和更多科研院所,带领公众触摸科学的魅力,也助力“双减”,让孩子们有更多拥抱科学的机会。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徐慧兴 季韬 发自温州  编辑:高婷婷
返回
从播种萌芽的科学春季、热烈绽放的科学夏季,到丰收金黄的科学秋季,2021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科学三季”科学分享系列活动,用“不懈守卫”“不止巅峰”“不尽碳索”解读科学在春天萌芽、夏天盛放、秋天收获的“不止”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