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家长该做些什么?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1-10-11 07:52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从哪些方面关注?

在临床工作中,浙大精中(杭州七院)医务部副主任、杭州市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诊疗中心执行主任王奕權总是碰到一些盲目关注孩子心理健康的家长,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孩子有没有心理问题,这几点一定要关注。”王奕權说,第一,看孩子的日常行为。有没有按时去学校,按时完成作业,睡眠、饮食等日常生活习惯是否规律。如果在一个阶段持续出现日常行为波动和反常,就要注意了。第二,孩子进入新的学习环境,要关注孩子在学校和同学老师的互动有没有问题。第三,要留意孩子最近有没有出现反常行为,比如摔东西、长时间哭泣、精神不济、情绪不高等。第四,是否有情绪失控或伤害性、危险性的行为,比如离家出走、语言冲动、自伤行为等。

“通常来说,关注到孩子一些异常行为后,要针对问题进行探究,不能简单认为是孩子青春期的叛逆。尤其要关注孩子事后的转变,如果事后能很快回归到正常轨道,那就可以继续观察。但如果两周以上没有明显改变,甚至一周后情况还在恶化,就要抓紧提早干预,或向学校心理老师寻求帮助,或找专业的医疗机构进行评估。”王奕權强调。

孩子进入青春期

有了自我情绪表达

别急着给他们贴标签

青少年从青春期开始到大学毕业前,都处于心理不稳定阶段,要面对心理成长、竞争压力、自己个性的稳定、家庭关系等问题,当遇到困难、目标不明确、压力太大等情况时,自己消化不了,便会转化成情绪不稳定,多表现为焦虑、抑郁。

当这些焦虑、抑郁的情绪出现时,如果有人能耐心了解他们,帮助他们一起调整、释放负面情绪,他们或许很快就能回归到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王奕權特别提醒,不要轻易给孩子贴上标签。“如果孩子早早被定论‘焦虑症’或‘抑郁症’,对他们内心是一次不小的打击,而在休学的日子里很可能走向两个极端,或是过早接触社会,或是宅在家里成为‘废人’,如果再加上不科学用药带来的副作用,简直就是雪上加霜。”

王奕權表示,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道路上,学校的参与非常重要。他表示,青春期的孩子,有了自我情绪表达,他们的探索欲和方向性不再局限于家庭,而是转到在学校和同学的相处中,他们更多在意的是同伴的理解和支持,还有尊重。

王奕權说,学校的人际关系其实是比较复杂的,如果不适应,往往造成两种结果,一种是讨好型社交,一个劲讨好、付出,自己吃亏,最后变得非常压抑;还有一种是自卑型社交,找不到存在感,无法融入团体,被排挤到边缘,久而久之,就会出现情绪问题。“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和心理促进都需要通过学校里的人际互动和良性竞争来实现,学校要针对性地营造适合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环境,既兼顾人际关系,又兼顾心理发展。”

基于这一点,近年来,王奕權等一批有精神医学专业支撑的青少年心理健康诊疗专家进校园,为老师、家长和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包括早期干预、心理筛查、专题讲座、督导检查、心理援助等。

“我们希望形成一个全程关爱的模式,学校积极关注孩子情绪,如果发现问题,和家长协作,为孩子提供帮助,必要时到医院接受专业帮助,等医院处理完,最终孩子还是能返回学校学习。这是一个比较良性的模式。”王奕權说。

每7名10-19岁的青少年中

就有1人患有精神障碍

如何识别早期青少年抑郁?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数据显示,我国9-18岁青少年抑郁症状的检出率为14.81%左右。

在全球范围内,每7名10-19岁的青少年中就有1人患有精神障碍。所有这类疾病中有一半在14岁开始发病,但大多数未被发现和治疗。

如何早期识别青少年抑郁?王奕權提醒,抑郁的早期表现,最核心的症状是持续悲伤、情绪低落,对通常喜欢的活动失去兴趣。“如果近期发现孩子失去了往日活力,闷在房间不说话,在学校和同学不沟通,莫名其妙痛哭流眼泪,要提高警惕。”

此外,还有一种青少年特有的症状,即烦躁,情绪极端化。“表现为情绪失控,一点就着,吵架摔东西,要死要活。”

当然,抑郁还有一些不典型的生理变化,比如睡眠变差、乏力、精神不济、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过胖过瘦等都要引起重视。

“如果以上情况不管在学校还是家里都会出现,并且持续时间超过两周未见好转,就要积极干预了。”王奕權提醒。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金晶 通讯员 李彬  编辑:高婷婷
返回
昨天一早,天色阴沉,时不时下小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杭州市第七人民院)义诊现场,前来咨询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家长,排起了长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