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之江实验室 深度参与“太极计划”
杭州日报讯 西湖区转塘的石龙山脚下,坐落着一个由10余幢楼组成的清幽园区。去年9月,这里正式成为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简称“杭高院”)云艺园区。
距此不到3公里的铜鉴湖畔,一块1000多亩的规划用地正启动建造杭高院未来的“新家”——双浦园区。
2018年4月,杭州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国科大”),在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长丁仲礼和时任浙江省委副书记、省长袁家军的共同见证下,正式签署共建协议。
2019年5月,杭高院正式落户杭城。这是杭州推进“名校名院名所”工程(简称“三名工程”)的一个标志性时刻,时任中科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亲自见证“揭牌”。
如今的杭高院,还承载着它所在的这座城市的一个愿望:助力杭州竞逐“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中科院眼中的“理想之地”:
天时地利人和 催生一段“两情相悦”的故事
“这里依山傍水、环境清幽,真是个研究学问的好地方!”前些天,记者在杭高院采访了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术副校长吴岳良,他对园区幽静的环境颇为赞许。吴院士这次来杭高院要待上两周,给学生上课、处理一些事务。
吴岳良是杭高院从无到有的见证人之一。走在校园里,他与记者分享了鲜为人知的“杭高院往事”——一家新型科研机构与一座城市之间“两情相悦”的故事。
多年来,杭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不断推进独特韵味别样精彩世界名城建设。对标国际一流现代化大都市,杭州虽有浙江大学,但在高等教育和科研资源上短板明显。
如何让科技创新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引擎、新动能,实现杭州城市能级提升?杭州市委市政府积极谋划、主动作为,2017年5月启动“名校名院名所”建设工程,目标很明确:创人才生态最优城市,聚天下英才共建杭州,引进建设高水平大学,全面提升杭州市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
“当时,杭州市主要领导主动联系中科院,希望中科院助力杭州发展科研和高等教育,在寸土寸金、风景宜人的西湖区专门辟出一块科教用地,同时还给予经费保障等多项支持。这份决心和诚意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我们从没看到过一个地方政府,对于培养、吸引人才,对于打造教育科研高地如此渴求。”吴岳良说。
肩负着解决事关国家全局重大科技问题的中科院,在长三角区域内建有36个研究院所,是服务“长三角科创一体化”国家战略的重要力量。此前,中科院并未在作为长三角南翼重要城市杭州设有研究所一级的分支机构,此次“落子”杭州,可进一步优化中科院的科研布局,以适应全球创新版图加速重构和全球化竞争的需要。
“一说起杭州,很多科研人员都愿意来。”吴岳良笑言。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生态活力之都、创新活力之城,位列新一线城市的杭州吸引人才有天然优势,近年来人才流入率一直位列全国第一。发达的民营经济、良好的数字经济产业积淀,从硬件到软件,建设科技创新策源地的科创基础与市场环境日趋成熟。“无论是人才吸引力还是较为完善的产业布局,或是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土壤,杭州都是理想之地。”吴岳良说。
竞逐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补上应用科研短板 杭高院给杭州带来更足底气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一场特别的竞逐在国内城市间展开。
继上海张江、安徽合肥、北京怀柔、粤港澳大湾区先后获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后,“第五城”会花落谁家?杭州、西安、武汉、成都、重庆等城市都提出了强烈的争创意愿。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获批,将城市或地区纳入了国家科技体系,在建设重大科技设施、国家实验室的布局等方面获得倾斜。这对城市的要求极高:需要有相当的科教、科研综合实力、大科学装置等软硬件基础。
随着“三名工程”的推进,国科大杭高院、西湖大学、北大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等一批名校名院名所相继落地,让杭州有了竞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底气,作为“国家队”的杭高院有了自己的使命和担当。
“中科院代表着国家科研领域的最高水准,从确定落户杭州的那一刻,我们就明确要保证杭高院具有国际竞争力,支持办学的任务落在了中科院上海分院肩上。”中科院院士、杭高院院长王建宇说,而他本人也曾任上海分院院长。
短短两年,不仅有王建宇,还有赵国屏、吴岳良、丁健、江桂斌、李林、谭蔚泓、唐勇、蔡荣根、蒋华良、马大为等11位两院院士以双聘形式加盟杭高院。“放眼全国,一所院校或研究所要在短时间内集齐11位院士,只有中科院这个‘国家队’能办到。”杭高院党委书记马里松告诉记者,杭高院还有196位双聘教授、72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简称“杰青”),他们都是各自领域的精英,下一步杭高院将在全球范围加大引才力度,诚邀海内外青年才俊来杭高院从事科学研究、创新创业。
除了高端科研人才,大科学装置、国家实验室也是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要门槛和支撑。北京有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上海有张江实验室、李政道研究所,深圳有鹏城实验室,合肥有量子信息科学实验室、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成立后的杭高院立刻开始了科研布局。在物理信息领域建设“引力波宇宙太极实验室”等大科学装置;在智能科技领域与之江实验室共建“智能计算实验室”“多维超级感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生命健康领域建设“X光FGI三维纳米显微成像装置”“细胞示踪新技术探索心脏再生新方法的应用研究与转化平台”“药物靶标科学创新中心”等重大科技单元;在新材料领域建设“天文级红外材料生长及原位超高分辨光电表征平台”……这些无不是杭州打造科创高地所需的高端科研项目。
“中科院学科覆盖面全,多学科交叉和组织团队科研攻关是我们的优势。中科院自建院以来,就发挥建制化优势,承担国家重大工程,解决国家重大现实需求问题。杭高院要助力杭州在应用科研领域实现大突破。”王建宇说。
学科方向“顶天”又“立地”:
定位“高起点小而精” 它会成为中国的“麻省理工”吗?
引力波探测“太极计划”首席科学家吴岳良告诉记者,2016年人类首次探测到引力波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就对我国开展这方面的科研布局作出过指示。今年4月18日,杭高院引力波宇宙太极实验室正式揭牌,标志着杭州拥有了空间引力波探测太极计划的核心支撑平台。
“目前,空间引力波探测是国际最尖端、最前沿的科学技术,我们和美国NASA以及欧空局,在技术上并驾齐驱,位于世界顶级行列。”王建宇院长是探测引力波“墨子号”量子卫星工程总指挥,他介绍说,太极实验室作为一项“大科学装置”,是太极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杭高院一直重点聚焦引力波精密测量、系统健康科学、智能科技三大领域,依托中科院在这些领域的优势,各研究所建设了7个交叉型二级科教单元。看上去,杭高院很“小”,准确地说,它是很“精”。在这点上,它与蜚声世界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很像——规模不大、学科不多,却是世界顶级。
杭高院会成为中国的“麻省理工”吗?当记者把这个问题抛给吴岳良时,他笑了:“我们正在朝这个目标迈进。国科大对杭高院的定位也是‘高起点、小而精’。”
常务副院长郑崇辉用“顶天立地”四个字来形容杭高院的研究方向与发展定位。所谓“顶天”,就是要瞄准国际科技发展最前沿、紧盯国家重大需求,在认识世界上有新突破、新发明、新创造。杭高院通过实施空间引力波探测太极计划,建设国际理论物理中心—亚太地区(杭州)等项目,努力取得一批原创性创新科研成果,助力杭州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立地”则是紧贴杭州以及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物理信息和生命健康等领域,尽快使杭高院一些能带动产业、行业发展的科研成果落地开花,直接转化为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解决实际问题。
作为中科院大学钱塘江畔的一脉分支,杭高院在人才培养上也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大学和院所,“科教融合”是其优良的传统。郑崇辉表示:“国科大有科教融合独特优势,杭高院有首席教授负责制的教授工作室机制,授课教师和导师都是教授工作室的一线科研人员,学生无论是在理论学习还是项目实践环节,都可以得到更贴近实际的指导。学生可以参与中科院体系下的国家重大科研项目,获得浸润式培养。”
为了改变科技和应用“两张皮”,解决科学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难题,杭高院成立“创新创业和产业孵化中心”。它是院内设产业化平台载体,配合杭高院各二级科教单元,充分发挥杭州接力构建的创新创业生态优势,将更多新成果、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在杭州“落地开花”。
“未来,杭高院将面向世界前沿科学和前沿技术发展,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实施‘一核两翼’(一核: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两翼:前沿科研创新基地、新产业孵化基地)的科教融合发展,加速国家急需的复合型创新拔尖人才培养,为科技创新、地方产业转型升级集聚资源,为地区经济结构优化增添动力。”王建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