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日报讯 世代务农的他,走上了科学家之路,成为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他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沉下心来,才可以做出成就来。
他希望,我们国家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可以好好做研究,科技报国,助推国家科技实力越来越强大。
▲朱位秋院士访谈
兴趣是最好的领路人
“我母亲过世得早,父亲没有时间管我的学习。”朱位秋说,那时候,读书全是自己的事情。
初中毕业后,在同学的推荐下,朱位秋报考了杭高。“杭高那时候全省招生,算是省里最好的高中。”年轻气盛的他和同学们一起来到了杭州,参加了考试。结果,只有他一个人考进了杭高。
在杭高读书时,他经常泡在学校的图书馆里,在那个图书资源有限的年代,一本接着一本地阅读科学杂志,萌生了做一名科学家的想法。
高中毕业后,朱位秋被保送到了华东航空学院,大学毕业后,考取了西北工业大学的研究生。当大多数研究生还只是满足于完成课程和科研任务时,朱位秋的目光已经投向了更前沿的领域。
研究生阶段,他选择了当时最新的领域——非线性振动理论。别人不敢触碰的领域,对朱位秋来说却非常有吸引力,“我喜欢搞理论研究。”
朱位秋天天在图书馆看书,特别是有关非线性振动理论的书和杂志,以至于后来,哪本书放在什么位置他都一清二楚。1964年,朱位秋在书店偶然买到了一本英文版《机械系统的随机振动》的影印本,这一“偶遇”将他引上了国际应用力学的前沿之路。
这条路,他一走就是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