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的“过度干预” 正成为学校和老师的新烦恼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1-04-09 06:53   

对孩子同桌不满意就要求换座、中餐不对孩子口味就反映给校长、 联合其他家长“罢免”任课老师……

杭州日报讯 前段时间,有媒体报道称,杭州一小学实施不允许学生带电话手表进校的规定,收到了家长的信访投诉。

近年来,类似家长因对校园某种规定不满而投诉的情况,在全国屡见不鲜,它也成为教师群体中热议的话题。在网上讨论中,很多人认为:学校有专业的教学和管理体系,家长们是不是管得太宽了?

为什么“过度干预”现象越来越常见?怎样的“干预”会影响孩子?家长和老师该如何守护好各自的“地盘”?

案例

家长反问:上课时随意说几句话 是否需要这样“上纲上线”

开学一个多月来,杭州某初中年级组长赵老师忙得焦头烂额,不停地在处理来自家长的投诉和建议,“有些是家长直接反映给学校的,有些是从教育局、信访部门转过来的,沟通解释非常费时费力。”

昨天下午,她一边在外参加培训一边跟班主任在线处理一桩投诉——

一个女生家长找到班主任,投诉某位任课老师要求太严格,批评孩子上课讲话,导致孩子情绪不佳。

这位女生成绩不错,但不遵守课堂纪律,上课爱讲话,影响到了其他同学。此前,多位任课老师向班主任反馈此事,班主任也跟家长做了沟通,但情况不见好转。

昨天,该女生又在课堂上顾自讲话,任课老师对她进行了批评教育,但女生并不认为自己有问题。为了不影响上课,老师要求女生去隔壁空教室自修,并告诉女生,如果以后实在不想听课,可以提出申请,让家长签字同意。

“可以的,我妈妈同意我不上课,只要我的成绩不掉队就行。”女生的回复让老师一脸尴尬。得知情况后,家长也跑到学校反问老师:“上课说几句其他的话很正常,需要这样‘上纲上线’吗?老师批评太严厉,伤害了我孩子的自尊心!”

女儿想换座位 儿子被人踢了一脚 双方家长处理得挺有智慧

类似上述让学校无奈的事,记者在采访中听到不少。同时,还有些家校沟通的故事让家长和班主任为彼此点赞,“配合得很默契”——

一位小学三年级女生突然向班主任提出换座位。“为什么要换?”班主任询问原因,小姑娘支支吾吾。有心的班主任悄悄去问女生妈妈。果然,妈妈是一位“知情人”。原来,同桌的小男生很喜欢她,前些天还给她递了一张小纸条,又跟别的同学说了这件事,让小姑娘觉得很尴尬。小姑娘第一时间告诉了爸爸。

爸爸弄清情况后,第一时间没有去找班主任,而是开导女儿:“有人喜欢你说明你很优秀,你身上有吸引别人的地方,这是多好的事情啊。你以后要做得更好、更优秀,让更多人欣赏你!”小姑娘自尊心挺强,一听爸爸这么说,心情舒畅了不少,就说暂时先不换位置。“我猜肯定是两人又起了什么小摩擦,所以她又提出换座了。”这位爸爸告诉班主任。

就在这时,男生妈妈也悄悄来问班主任:儿子晚上洗澡时说腿上有点痛,被同学踢了一脚,可为什么踢、被谁踢,他就是不肯说,“是不是和同学闹矛盾了?”妈妈有点小担心。

其实,是嫌男生“太烦”,小姑娘忍无可忍,情急之下就踢了他一脚。

班主任耐心做好双方家长的沟通。男生妈妈对女生爸爸说:“这事确实会让女孩子觉得难为情,感谢你们的理解。”女生爸爸也说:“真不知道女儿踢了你们儿子一脚,不好意思哦。”双方会心一笑。

过了些天,座位顺利调整,两个孩子“相安无事”。

调查

家长最爱“干预”的事情中 座位安排、作业布置是最多的两项

家长“过度干预”的现象普遍吗?“过度干预”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哪一类家长更容易出现干预行为?近日,我们在杭州200位中小学班主任中做了一份调查。

结果显示,66%的班主任曾遇到过“过度干预”班级和学校管理的家长。其中70%的班主任认为“过度干预”行为存在于个别家长身上,20%的班主任认为存在于少部分家长身上。

班主任们认为,家长的“过度干预”行为存在于多方面,其中排名前两位的是:座位安排占比48.47%,作业布置占比30.1%。其次是与同学交往、评先评优、学校食堂菜品、任课老师安排、班级活动开展、班干部任命、校纪校规等。

在班主任们看来,学校、班级的很多安排,有的是因为客观的师资流动等原因,有的则是教师特意为之,带着自己的育人目的。

比如,一位资深班主任说,自己曾带过一个班,三年下来,除了自己没有调整,其他任课老师都因教师流动换了一遍。一位班主任告诉记者:“自己曾把一个优秀的班长免职,原因是怕孩子太顺风顺水,为了培养她的抗挫能力。故意让班长和副班长互换职务,让他们在互换中有不同的体验。”

还有校长举例,有家长过度关注孩子在校的餐饮。其实,现在学校食堂的原材料采购、核验、加工等环节都做好了全程管控,家长完全可以放心,“学校食堂以健康营养为主,不能因为个别学生的口味或者偏食而频繁调整菜单。”

一线班主任的感触很深:“全职妈妈”更容易“过度干预”

调查中还发现:干预过多的家长中,位居第一是妈妈群体,占比达76.53%;“过度干预”家长中,“全职妈妈”占比最多,达到近50%。

班主任们有个共同的感受是,现在城市中的“全职妈妈”越来越多,当然也包括一部分“全职爸爸”,这些家长有个共同的特点:有更多的时间、精力来关注孩子。一位班主任分析说,全职爸爸或者妈妈,“侵犯”孩子“领地”的可能性更大。比如,有的全职妈妈认为学校的中餐饭菜不合孩子胃口,就提出为孩子送餐到校,这个情况现在越来越多。还有的妈妈提出,应该在教室里安装监控设备,及时了解孩子在校一举一动。

调查中的另一个数据显示,64.29%的班主任认为,从日常接触中分析,“过度干预”跟家长的个性有直接关系——他们往往更易焦虑、好胜心更强。

面对家长的“过度干预”,大部分班主任表示,能够耐心沟通并成功说服家长;小部分班主任则说,遇到问题时会选择向有经验的班主任请教,然后再想办法解决。也有30%的班主任,没办法成功说服家长。

一些班主任也坦言,他们也不得不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解决个别家长的问题,导致日常的教学和教研受到影响。

分析

“过度干预”不是“充分参与” 家长应把握好“参与”边界

“以不专业‘对抗’专业,以个人喜好‘对抗’集体利益,以怀疑和不信任‘审视’学校主张。”杭州市智慧班主任工作室领衔人周慧给家长的“过度干预”总结了三大特点。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杭州各中小学一直非常重视家校沟通工作,几乎所有学校都通过建立各级家委会、家长学校等方式,搭建家校沟通平台。同时,学校也很欢迎家长们参与学校、班级管理,出一份力。

但事实上,不少一线班主任觉得,有些家长“出力”过头了。对此,周慧认为,参与管理和过度干预不是一回事,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分清边界非常重要。现实中,有些家长错误地把“干预”理解成了“参与”,把“过度干预”理解成了“充分参与”,这样会对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产生很大的影响。

他举例说,孩子犯了错误,老师予以批评教育,本是理所当然的。作为家长,可以向老师详细了解事情经过,并根据孩子的性格、脾气,与老师共同商量批评教育的方式和尺度,“但有些家长因为心疼孩子,不顾事实地指责和否定老师的正常批评。”

个别家长存在着一种“总怕孩子吃亏”的想法,“不管学校怎么调整处理,反正我的孩子不能吃亏”是他们与学校老师沟通的态度和要求。殊不知,学校是孩子融入社会,过上集体生活的第一站,在这里要学会自我调节,学会处理各种关系,是以后融入社会学会处理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的基础。

我们梳理了三类常见问题 家长们不妨仔细看看

对于家校沟通,家长怎么做才更合适、更有效?我们梳理了几个比较常见的家长“过度干预”的问题,列举了不妥做法和合理沟通建议,给家长们作个参考。

1.有关座位安排

◆孩子回家后说,同桌比较吵,且成绩不太好。家长担心自己孩子被影响,马上找到老师,三番五次要求换座位,如果换不成,家长就心生不满。(×)

◆孩子的同桌有点调皮,可以向班主任了解情况,也提醒班主任多关注一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酌情做些调整,达到小范围内的优化。(√)

◆如果孩子因视力、身高等原因要调整座位,应及时告知班主任,建议对位置进行适当调整。(√)

2.有关作业布置

◆听说隔壁班同学回家作业较多,担心自己班赶不上进度,太宽松,要求老师增加作业量,如果老师没有调整,就反映给校长。(×)

◆观察了一段时间,发现孩子的老师批改作业不够认真,有些不批、有些批错,及时向学校反映情况。(√)

◆每天孩子做作业做到很晚,怀疑老师布置的作业太多。可以先问问孩子的同学,他们大约几点能完成。如果是普遍情况,第一时间跟老师沟通,如没有明显效果,再向学校反映情况。(√)

3.有关任课教师安排

◆新学期开始,班上来了位新教师,还没开始上课,就推断其教学经验不足,并在家长微信群等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甚至约上其他家长赶到学校,要求换成资深教师。(×)

◆经过一段时间,在了解了新班主任或任课老师的情况后,发现新班主任或任课老师确实有需要改进的地方,通过正当途径向学校反映情况。(√)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胡鸿  编辑:汪浩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