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跑步“菜鸟”到拿下浙大校运动会6块金牌
从参加比赛毫无收获到拿到机器人设计大赛全国一等奖
都市快报报道 从跑步“菜鸟”到拿下浙大校运动会的6块金牌;从两次参加科技比赛毫无收获到最后拿到研究生机器人创新设计大赛全国一等奖。
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的博士生焦中栋,凭借自己在逆境中的坚持与努力,成为最近一批浙大学生最高奖项浙江大学竺可桢奖学金与浙大十佳大学生双料得主,很多浙大学生口中的大神。
快报记者昨天采访了焦中栋,听他讲述了自己不断坚持努力成长的故事。
我曾是“菜鸟”
记者在浙大玉泉附近的一家咖啡馆,与焦中栋见面。
焦中栋是山西运城人,1994年出生,一个笑容很阳光的男生。
这个寒假,焦中栋没有回老家过年,这是他第二次在实验室过年。过年期间,他主要就是在学校做实验,冷清但又清静。每周他还会跑两次步,前天他就在玉泉的操场上跑了10公里。
焦中栋还记得小时候父亲带他跑步的情景。他说,跑步是一个比较简单的运动方式,自己也喜欢上了这一运动,锻炼身体,挑战自己。
2012年,焦中栋考进中南大学。作为大一新生,他报名参加学校运动会的跑步项目,不过,备受打击,在学院预选赛时就被刷下来了。
“我其实跑步比其他同学稍微好点,可能别人太厉害了吧。在大学里,我跑步属于菜鸟。”焦中栋腼腆地笑着。
大学期间,焦中栋后来没有再参加校运会,不过还是会偶尔去跑步,因为要应对大学的体测,也是锻炼身体的需要。
但之后,大四的一次跑步经历,激励了他。那年冬天,他意外获得了学校的冬季长跑比赛第三名。
“那次比赛我很受鼓舞。那个春节回老家后,我就开始每天早起,在村里一条人少车少的马路上跑步,来回7.4公里,我想挑战一下,看看自己能坚持几天,没想到,这样一坚持就是一个寒假。我还在微信朋友圈上打卡记录了。”焦中栋翻出了朋友圈记录。
金牌背后是艰苦的付出
大四下学期,因为焦中栋已经被保送浙大直博,空余时间相对多一点,他参加了学校一次业余比赛的选拔,并且被教练选上,进入了田径队参加训练。
经过三个月的力量、速度、耐力等的系统训练,焦中栋在跑步这件事情上,突然爆发了,开始获得了一些成绩,比如校园路跑华南赛区冠军,中南大学校园马拉松第一名,中国大学生马拉松联赛全国总决赛第四名等奖项。
到浙大读博士期间,焦中栋在高手如林的浙大,更是拿到了不少校运会的金牌,特别是2017年,分别拿到了1500米、800米和4×400米的三块金牌,成为他跑步生涯中的“高光时刻”。
不过,焦中栋说,这背后都是坚持不断的付出。特别是2017年的校运会,11月的比赛,他8月就开始训练,四个月时间,留下了密密麻麻的训练记录。
“那时候几乎训练不断,每次至少一小时,有时候是耐力训练,有时候是力量训练。坚持下来,成绩提升是明显的,1500米比上一年冠军提高11秒,800米比上一年冠军提高3秒……代价也是有的,临近比赛的时候训练过猛,上下楼都不方便,暂停训练了6天,吓死了。”焦中栋感慨。
焦中栋说,读博士搞科研,需要一个很好的身体,因为做科研起早贪黑是常有的事。做科研跟跑步也很像,会遇到很多挫折,需要去拼搏,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从跑步这件事上,他真的受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