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二院第五届广济创新项目大赛成果累累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1-01-21 08:35   

都市快报讯 脊柱脊髓相关疾病已成为当今人们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拦路虎”,据统计,高达80%的人群在其一生中会遭受困扰,以人们最熟悉的椎间盘突出疾病为例,几乎每6个成年人中就有1位发生,其中大概10%~20%左右的患者需要手术干预。

而对定位精度要求极高的脊柱微创手术而言,辐射透视定位方法最为可靠,但却给医患双方带来不可避免的辐射风险。

五年前,浙大二院神经外科脊柱脊髓专业组来了一位“特殊”的病人:怀孕3个月的孕妇,得了脊髓肿瘤,既要手术保命,又要避免脊柱微创手术中辐射透视定位所带来的辐射。最终,神经外科副主任朱永坚想到了超声这种无辐射的成像方式,与超声科主任黄品同通力合作,用B超引导的图像融合技术来定位病灶,历经数小时的反复研究,终于顺利完成手术,“大人小孩都健康”。

日前,浙大二院第五届广济创新项目大赛决出了成果,五年前这项手术初尝试,在朱永坚团队展示下,现在有了全新的演绎,这项名为《基于自动化超声扫查成像的脊柱脊髓微创手术无辐射导航系统》的创新项目荣获了比赛一等奖。

创新大赛的意义 是希望帮助患者减少并发症

提高疾病治愈率、延长生命

“脊柱节段的准确定位,是脊柱脊髓微创手术的第一步,也是其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人体脊柱包括颈、腰、胸、骶、尾,共有30多节,其中对相似度较高的胸椎和腰椎的辨别非常重要。目前来说,术中的X线透视是最主流的定位方式,透视次数受到医生经验、节段位置等很多因素的影响,一般来说,对于技术成熟、经验丰富的中心和医生团队,透视次数可以大幅减少,以我们团队为例,1-2次透视可以定准腰椎,3-5次可以定准胸椎,对于涉及内固定融合的手术,置钉过程则往往需要更多的透视。”朱永坚团队的刘天健医生介绍。

经过四年多反复的实践和研发,朱永坚团队自主研发的脊柱脊髓微创手术无辐射导航系统已有2台样机,顺利完成40例胸腰段微创手术的节段定位。

浙大二院党委书记王建安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对于广大临床医生来讲,创新的意义,是能不能用创新真正帮助到患者,比如减少并发症、取得更好的疗效、提高疾病治愈率、延长生命等。

2016年,浙大二院创立了广济创新俱乐部,并每年举办“广济创新项目”大赛,到现在已经是第五届。这些创新活动的聚焦点,都希望充分激发广大科学研究工作者,特别是医护团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五届大赛中,涌现出了大批临床科学家,他们开展了一系列原创性的、紧紧围绕如何提升疾病治愈效果的科学研究,目前已经有多项技术成果成功实现转化和产业化。

“广济创新项目大赛是浙大二院整体推动创新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活动能越办越好,为医疗领域的长足发展贡献创新力量。”王建安教授说。

五年前的个案带来思考

自主设计研发脊柱手术导航

在神经外科脊柱脊髓专业临床中,像孕妇这样的病例,实属个例。但却给朱永坚团队带来了更多的思考。就像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打破了原本完全依赖内镜手术X透视定位所处的困境。

超声能用于脊柱吗?超声作为一种安全、无辐射的成像方式,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关注和迅速发展,随着原理探索和技术提升的逐步深入,已成为手术导航的重要部分。可是,聚焦人体脊柱,组成和结构复杂、呼吸运动影响显著、骨骼成像质量欠佳就像“三座大山”,使得脊柱超声的应用严重受限。

为此,依托浙江大学的多学科资源,朱永坚就这一想法与来自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诸多课题组反复探讨,集思广益,最终形成了“超声成像机理技术研究+深度学习图像处理+契合手术场景的自动化成像导航”的技术方案。

经过四年多反复的实践和研发,朱永坚团队以自主研发的基于自动化超声扫查成像的导航系统,开展了脊柱脊髓微创手术节段初定位的临床测试,取得可喜结果。

“我们现在只是证明了无人区可以走下去,还没有实现脊柱超声成像技术的重要突破,未来希望能填补脊柱脊髓微创手术无辐射导航的领域空白,把微创技术带给最基层的广大患者。”朱永坚团队的刘天健说。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陈彦汝 通讯员 方序 童小仙  编辑:郑海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