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城这所小学被打造成了一座微型博物馆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0-12-30 08:06   

杭州日报讯 前不久,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发布相关意见,要求促进博物馆与学校教学、综合实践有机结合。杭师大附属第一小学成为杭城率先响应号召并实践的学校之一。

昨日,浙江自然博物院、中国财税博物馆与杭师附小正式达成深度合作,共同架构起“浙江省校园博物馆学习中心”,推动“贝类王国”“小小理财家”微型博物馆进校园,让第二课堂变成了“第一课堂”。

“贝类又称软体动物,目前已定名的超过10万种……”活动当天,学生讲解员向嘉宾们介绍了贝类的相关知识。如今杭师附小的校园焕然一新,比如学校的门厅,就被打造成一座小型博物馆,不仅有各种贝类实物展示,还介绍了贝类的生物分类、形态特征等,甚至利用投影技术,模拟了海洋里贝类的生活方式。据了解,学校和浙江自然博物院一起策划的“贝类王国”展览,共展出贝类标本1000余件,计划展示数字多媒体3万余件。

历史上,贝类也曾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最早的货币就是贝类。为此学校与中国财税博物馆策划了“小小理财家”展览,梳理货币演变简史,展示财政税收与国家治理、公共生活的密切联系,在立足财税历史特色的同时融入感官互动体验。

国际博协副主席安来顺也来到现场,他坦言,过去学生去博物馆参观或参与一些订制课程比较常见,而博物馆带着资源进校,与学校打造学习中心,并展开机制化的合作不多见。“博物馆一个很重要的职能就是教育,而教育的主体就是青少年。” 安来顺说,浙江省校园博物馆学习中心未来一个重要工作,就是探索如何将博物馆教育和学校教育深度融合,把更多优质的资源传递给孩子。

“我们希望杭师附小的学生,能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浸润六年。”杭师附小校长俞富根说,未来学校将探索把学科教学和博物馆资源整合,使“场馆学习”走向“场景学习”,让课堂变殿堂。

延伸阅读——

博物馆进校园,成了“新时尚”

本月初,求是教育集团之江二小的报告厅里,出现了十多只萌萌的“大螃蟹”。原来,这是学生在表演《蟹蟹出场》科普秀,庆祝“铠甲卫士”中国湿地博物馆螃蟹馆在学校正式开馆。该馆通过标本展示、教具辅助和课程开发等多种科普方式普及甲壳动物知识。

前两年,中国丝绸博物馆首个“校园女红传习基地”落户大关小学,并向学校赠送了全新的适合青少年专用的小织机,供上课使用。学校表示,女红传习不仅是对传统技巧的传承,更鼓励学生创新,织出时尚且有创意的作品。

除了与博物馆合作,有的学校甚至自己办起了博物馆。比如,刀茅巷小学就开设了亚太地区第一家口琴博物馆,展示各类口琴、音视频、文字图片等珍贵资料1000余件,方便学生深入了解口琴的发展史。

如今,杭城越来越多的学校正在探索博物馆进校园,让博物馆资源在更多学校落地,发挥博物馆面向青少年教育的功能,丰富中小学生的学习面。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通讯员 陈继辉 记者 王洁  编辑:郑海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