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与平安之间往往一墙之隔
希望大家继续坚持戴口罩、勤洗手、少聚集
用个人防护的细节筑起无形围墙
都市快报讯 “新冠病毒具有很强的耐寒性,这意味着在冬春季低温条件下,将显著增加病毒传播的概率。据有关专家分析,目前新冠病毒的传染性没有减弱,致病力也没有减弱,冬春季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
昨天上午,在浙江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第五十九场新闻发布会上,省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省政府副秘书长陈广胜表示,当下,做好个人防护显得格外重要。
元旦就在眼前,春节马上临近,市民出行要注意些什么?年底还能不能和亲朋好友聚餐?年会或者婚宴还要不要办?在个人保护方面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同时,年底是境外人员回国过节、探亲的高峰期,入境人员又该如何确保自己和亲友的安全?
一起来听听疾控专家的建议。
1
交通出行如何确保安全?
减少不必要出行,错峰返乡返岗
旅途中全程戴口罩
减少用餐次数
临近节日,不少市民都有出行计划。在昨天上午浙江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第五十九场新闻发布会上,省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省政府副秘书长陈广胜提醒,市民外出时应随身备好口罩、消毒湿纸巾等,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应做好个人防护。在公共场所与他人保持安全社交距离,尽量使用线上购票、扫码支付等非接触方式。
注意手卫生,接触公共场所的公共部位或外出返家后,及时用洗手液或肥皂流水洗手;避免用未清洁的手接触口、眼、鼻。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建议,元旦、春节期间要合理安排行程,减少人员流动。
一是减少不必要出行,鼓励春运期间错峰返乡返岗。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孕妇等人群,不建议出行。如果准备跨地区出行,要提前了解当地的疫情形势和防控政策,了解目的地近期是否有病例或疫情发生,中高风险地区建议暂缓出行。要备好口罩、手消毒剂等物品,用于路上使用。
二是减少旅途风险。交通运输场站和交通工具节日期间加强通风、消毒等措施。乘客乘坐飞机或火车要遵守秩序、有序排队,全程佩戴口罩,途中做好手消毒等个人防护,尽量减少在交通工具上的用餐次数,妥善保存票据以备查询。同时做好旅途中的健康监测。
2
年底聚餐、聚会如何防控疫情?
提倡分餐制和使用公筷公勺 尽量减少聚集性活动
12月27日,北京市第193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通报,12月26日北京新增5例本地确诊病例和1例无症状感染者,均为前日通报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5例确诊病例及12月25日确诊病例之间互为亲友关系,涉及3个家庭,曾于近日在一起聚会或一同购物。确诊病例中有3人来自同一个公司,确诊前三天,他们下班后乘坐私家车一起聚餐。
家庭、朋友间聚餐是新冠病毒聚集性传播的重要原因,因为聚餐的地方相对来说都是密闭空间;其次,聚餐时大家近距离接触,如果没有采取分餐制或没有使用公筷公勺,就容易造成口液传播。
今年1月,武汉理工大学学生陈某返回哈尔滨后与其同学李某聚餐,聚餐后同乘一辆出租车分别回家。此后,李某参加家庭聚会,参加聚会时李某有流涕症状。随后李某被确诊为新冠肺炎。聚餐一桌9人,有 5人确诊。
陈广胜提醒,进入酒店、宾馆、餐厅等场所后,要及时开窗通风;提倡分餐制和使用公筷公勺,防止交叉感染。同时,对年老体弱者、慢性疾病患者外出,在公园、夜间集市等户外人员密集公共场所,或旅游景区售票处等人员密集场所的人员,建议佩戴口罩。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也建议,节日期间,尽量减少聚集性活动。企事业等单位举办聚会等活动应当控制人数,50人以上活动应当制定防控方案,严格落实有关防控措施;提倡家庭私人聚会聚餐等控制在10人以下,做好个人防护。
提倡家庭每天注意开窗通风。提倡人群聚集和密闭场所佩戴口罩、勤洗手、公筷制、分餐制、咳嗽打喷嚏时注意遮挡等良好卫生习惯。
3
乘坐电梯、去影剧院等密闭场所安全吗?
尽可能选择通风良好的场所 并优先使用扶梯
11月24日,天津第155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公布了天津瞰海轩小区接连出现8名新冠病毒感染者的原因:经过调查发现,小区首个感染者曾乘坐电梯时未佩戴口罩,并在电梯中咳嗽、打喷嚏,污染了电梯环境,最终导致病毒在小区内传播。
中国疾控中心环境所消毒中心主任张流波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电梯的按钮、门把手风险比较高,并不是因为病毒在上面存活时间长,而是因为这些地方是高频接触的地方,你也碰,我也碰,相互接触,交叉感染的风险就大了,所以这些接触频率高的表面,污染机会就多。
他提醒,适当增加消毒频次,原来一天一次,现在一天多次,可以更有效地消灭病毒;二是用面巾纸、消毒纸巾隔开,不直接去触碰电梯按钮和门把手;三是直接碰触后,用消毒试剂来揉搓双手,做好手卫生。
昨天,陈广胜也提醒,前往公共服务场所应尽量避开客流高峰期,尽可能选择通风良好、环境卫生整洁的场所,并优先使用扶梯。此外,进入药店、理发店、美容院、影剧院、游艺厅、网吧等密闭场所,或进入厢式电梯等通风不良场所,以及虽无人员聚集但空间密闭的室内公共场所,应当佩戴口罩。
4
入境人员如何确保自己和亲友的安全?
居家健康观察人员外出时 必须严格全过程佩戴口罩
12月中旬,浙江省某高校一名研究生从瑞典乘国际航班由首都机场入境,在当地集中隔离14天期满并经核酸和抗体检测阴性后,乘动车来到杭州;在健康监测期间核酸检测呈阳性,被确定为无症状感染者。
这样的事例并非孤案。进入冬季以来,全球疫情快速上升,境外输入性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持续增加,并在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期满的人员中发现多起核酸检测阳性情形。
陈广胜说,14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已覆盖绝大多数病例的潜伏期,是我们着眼于外防输入所构筑起的一道有效防线。 但随着时间推移尤其是冬季的到来,潜伏期在20天以上的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时有发生。
我省规定对入境人员实行“14+7+7”健康管理措施,即14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后,对符合解除隔离条件的人员继续实施7天居家健康观察,“健康码”由红码转为黄码,期满进行1次核酸检测;对居家健康观察期满核酸检测阴性者,“健康码”由黄码转为绿码,并继续实施7天日常健康监测,期满再进行1次核酸检测。
居家健康观察期间原则上非必要不外出,因特殊情况确需外出的,要严格全过程佩戴口罩,不前往人群聚集场所;日常健康监测期间也应尽量控制活动范围。相关人员一旦出现发热、咳嗽等异常症状,必须及时就医并报告。
相比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对居家健康观察人员没有绝对禁止外出。比如,需要到医院看病或遇到一些必须外出的急事,在向所在社区、单位说明情况后,仍然允许短时间、点对点前往。因此,对这部分人员不像14天集中隔离阶段赋“健康码”红码,而是转为“黄码”,管控性质由原先的禁止流动调整为限制流动。
但居家健康观察人员外出时,必须严格全过程佩戴口罩。对擅自外出且不履行自我防护要求、造成严重后果的,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当然,关键在相关人员的自觉性,恪守非必要不外出的原则。这不仅有利于全社会疫情防控,也有利于入境人员自己和亲友的安全。
陈广胜提醒,目前,我省已接近200天无新增本土确诊病例,人们的防护意识不同程度有所淡化,但必须看到疫情远没有了结,防控工作仍然存在不确定性。“许多时候当我们警钟长鸣,似乎显得过于谨慎;可不少地方出现的深刻教训,根子恰恰在于松懈麻痹。疫情与平安往往只一墙之隔,或许就因为少洗了一次手、少戴了一个口罩。特别是元旦、春节临近,在节假日期间更要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希望大家继续从我做起,从个人防护的细节做起,以自身防护筑起无形围墙,持续打好常态化疫情群防群控这一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