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力学“魔术师”姜汉卿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5-05-14 09:43   

跨界者的奖章

4月底,姜汉卿收到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ASME)发来的喜讯,他荣获2025年度ASME Daniel C.Drucker奖章。该奖章是ASME在应用力学领域设立的最高荣誉之一,以表彰在应用力学和机械工程领域长期在科研、教学及学术服务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

他也因此成为首位获此奖章的中国学者,同时是该奖项设立以来最年轻的获奖者之一。

姜汉卿的学术之路,始于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专业,随后在清华大学攻读固体力学博士学位,师从著名力学家黄克智院士。年少时的姜汉卿对计算机兴趣浓厚,但最终由父亲选择的这个“稳妥”专业,成了他日后跨界创新的重要基石。

“作为一门基础科学,力学是用最基础的原理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姜汉卿的早期研究集中在传统固体力学。2001年赴美在伊利诺伊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期间,他首次感受到材料科学、力学与电子工程交叉融合的巨大潜力;2006年任教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后,研究重心逐渐转向柔性电子、可变形结构和智能材料等新兴领域。

可变形电子器件的研究,始自2010年前后。此时的姜汉卿,敏锐意识到柔性系统在人机环境耦合中的独特优势,尤其是医疗、可穿戴设备、机器人等领域。这也让他确信,“柔性技术是下一代人机交互的基础架构”。

2021年夏天,因相信“这里会给基础研究与产业转化一个全新的结合空间”,姜汉卿回国全职加入西湖大学,创建跨力学实验室。这个名副其实的交叉学科平台,汇聚了来自固体力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计算机、纺织工程等不同专业的研究人员和学生,聚焦柔性力学、仿生结构、软体机器人、可食用电子器件等方向。

基于实验室研究成果转化,西湖交互机器科技(杭州)有限公司于2023年9月成立,以“柔性机器人+具身智能”为切入点,推动人机共生愿景的实现。担任CTO(首席技术官)的,是姜汉卿实验室此前的博士后李晓文。

实验室提供前沿原始技术,公司将其产业化、标准化,并在市场应用中反哺基础研究方向的选择。姜汉卿说,作为初创公司,他们不会盲目追求大而全,而是选择聚焦在一个既有实际需求又能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的领域——智能陪护机器人。

“在孵化公司前,我们对结构响应程度、系统功耗、安全柔性边界等关键技术进行了严谨的成熟度评估。”这是团队决定从单纯撰写论文,转向落地产品研发的信心来源。

对于长期从事学术研究的姜汉卿而言,创业过程中的最大挑战往往来自非技术层面。“管理学校团队和公司团队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模式。”他坦言,“前者鼓励自由探索,后者则必须目标明确。”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成为他创业路上需要不断调适的新课题。

“总想着怎么让研究产生实际价值”

有人追求极致的深度与精细,也有人喜欢跨多个领域开展开放而多元的工作。姜汉卿偏重后者。

这些年,他曾提出基于折纸和剪纸原理设计的柔性电子技术,发明可折叠锂离子电池、太阳能电池;当可折叠电池成功走向商业化应用后,他又将电子学、医学、材料学深度融合,专注于可食用电子诊疗设备的研究。在元宇宙概念风靡的那年,他还另辟蹊径开发“高保真主动机械触感交互系统”,为虚拟世界注入真实的触觉体验。

不过,看似跳跃的研究轨迹背后,始终贯穿着一条清晰的主线——用力学原理解决现实问题。“总想着怎么让研究产生实际价值。”这句朴实的自白,道出了一种鲜明的工程思维特质。这也直接体现在跨力学实验室的英文命名中,Beyond Mechanics with Societal Impact(力学为基、影响社会)Lab。

姜汉卿同样注重对学生工程思维的培养。“Who cares(谁在乎)?”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灵魂拷问,“你的研究有没有人真正需要?”如果研究不能落地,再漂亮的论文也只是纸上的蝴蝶。“我们不仅要做出产品,更要成为能发顶刊的科技公司”,则体现了他对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执着追求。

眼下,团队正在为新品发布会做最后冲刺。未来半年的研发重点,将持续优化机械臂性能,终极目标是实现金属般的硬度和布料般的柔软度。“想象一下越剧的水袖表演,未来机械臂也能如此柔软飘逸。”

除了物理安全性能的提升,他们还在数据安全和情感安全领域持续探索。通过融合AI技术,他们希望让机器人不仅能提供生活照料,更能给予情感陪伴。“未来两三年,我们计划先在康复机构、高端养老社区和示范家庭进行应用验证。”姜汉卿坦言,由于AI泛化能力的限制,机器人全面进入普通家庭可能还需要5-10年的技术积累。

从海外高校教授到西湖畔的创业新兵,姜汉卿用20余年完成了一场科学与产业的“双向奔赴”。未来,无论是养老、康复还是家庭陪伴,他和团队都希望能成为推动“人机共生”理念落地的一股温柔又坚定的力量。“力学的浪漫,就是让科技更有温度。”

(原标题:跨力学“魔术师”姜汉卿)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童蔚  编辑:高婷婷
返回
杭州网·杭州新闻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