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宁波永寿街,阳光洒在斑驳的墙上,显得格外温暖。走进这条小街,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古老的民居——墙体以黑白灰为主色调,搭配年代感十足的老木头,每一块砖、每一根梁都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拍照的情侣、打卡的游客、拍戏的剧组……频繁出圈的永寿街,不仅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了积极作用,也引发了文物保护的新命题。
在市文旅局、市文研院的指导下,宁波华数广电网络有限公司(下称“宁波华数”)以文物平安新基建工程为突破口,建设文物专网,构建宁波市文物平安新基建智慧平台,以数字化监管、高效预防、长效治理的方式来保护文物。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因此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如何让文物留得住、护得好?宁波华数有着自己的创新解法。
据了解,宁波全市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2处,区(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70余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8000余处。不同于展馆里可移动文物的保护,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难度更大,需要考虑的因素也更为复杂。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文物保护工作中,规范化施工是至关重要的一环:项目启动前,宁波华数多次组织项目团队前往各地参观学习,并邀请市文研院专家团队进行指导;施工过程中,又因地制宜进行施工工艺的改进和创新;施工完毕后,及时总结经验,汇编成册以供后续参考。
在永寿街的文物建筑内,随处可见抱箍、U形固定等创新安装形式;在吴公纪功碑亭采用了抱箍垫硅胶垫的工艺来安装倾角、位移等文物本体监测设备,实现了对文物本体的最小干预……宁波华数在9类不可移动文物的施工现场,都为文物量身定制了个性化施工方案。
这套规范的施工体系,在结合实际的基础上,实现了个性化与标准化的完美结合,赢得了广泛好评。“省里的专家组来考察后,表示要将我们的经验推广到全省。来参观学习的企业,临走时总喜欢带走我们的《施工规范手册》。”宁波华数副总经理龙学勇笑着说。
当然,现阶段工程的完工并不意味着文保工作的结束。宁波华数切实贯彻“一处一档”制度,为每个文保单位(点)建立了独立的档案,详细记录了从图纸设计、点位勘查、点位施工到点位交付的全周期数据,为文物保护实现有据可依,为文保工作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
数智化时代,宁波华数的文物保护到底“新”在何处?
事实上,基础设施建设只是宁波市文物平安新基建工程的冰山一角。宁波华数通过搭建文物平安新基建智慧平台,整合汇聚了全市520个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点)的物联终端,基于可视化配置引擎、文物本体监测、消防等设备,进行场景联动,实现了预警处置、安全巡查和预防性保护。
不同的文保单位(点)面临着各种安全隐患,对于桥梁、木质结构等建筑而言,火情可能是最具毁灭性的威胁。此次项目借助半球相机、枪机等监控设备,能够在平台上实时呈现火灾的预警与报警信息,并接入消防设备、联动现场广播,从而有效规避火灾隐患。
此外,智慧平台还引入了火点监测、入侵监测、违建开挖算法等多场景智能算法,使得安全巡查与预防工作更加准确、高效。
在“一册”“一网”的助力下,宁波华数依托宁波文化专网,深度融合广电5G技术,进一步巩固了文物安全防护的基础,提高了文物安全预警防控的效率,完善了文物安全管理体系,增强了文物应急防灾的能力,完备了文物数据资产体系,确保文物资产保护体系的安全。“我们有能力将文物保护这件大事做好、做实。”龙学勇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