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未来之城,以艺术看见未来
昨天,第十八届杭州文博会落下帷幕。
五天时间,本届文博会硕果累累。展会意向签约额、现场成交额以及参会人次均创下新高,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线上线下累计吸引68个国家和地区的5500余个品牌参展,100多位国内外专业文创机构负责人、手工匠人、艺术家参加各项活动;17个项目达成意向签约,涉及金额95.63亿元,现场成交额约3.5亿元;主会场白马湖国际会展中心和已经开展活动的分会场,参观及参与人次达276.3万,其中主会场16.3万人次。
“我爱杭州”
杭州文博会期间,“百名老外飞来杭州摆摊”成为各大社交平台的热门话题。这个热门话题的背后,是一个个外国友人与中国结缘的故事。
今年,杭州文博会首次推出中国工艺与境外技艺同区展陈,由浙江橙柿互动传播有限公司承办的匠心·视界——“一带一路”国际文化艺术交流展,就吸引了26个国家的“老外”参展。
26岁的印度玛莎拉奶茶的制茶师Santu Bera,来自印度加尔各答边上的一个农村。本届文博会上,玛莎拉奶茶卖得特别好。“真希望在杭州开一家奶茶店。”他说。
埃及纸莎草纸画艺术家穆赫森·里亚德,画了55年的纸莎草纸画,在开罗经营着一家手工艺品店,很受中国游客的喜爱。今年是他第一次来到中国。杭州文博会上,埃及纸莎草纸画也成了抢手货。“杭州人的热情,治愈了我。”他说。
今年,杭州文博会首次开设中法演艺活动专区,由浙江橙柿互动传播有限公司主办的“戏聚中法”——2024国际(中法)演艺产业对接交流活动,请来了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创始人家族为文博会创作新剧《今夜!我湿透了十件衬衫》。演出场场满座,最后一场,观众把剧场的过道都占满了。第一次来到中国的主演阿兰·巴尔宾-索拉诺被杭州人的热情打动,他说:“我爱杭州。”
演出结束后,主演们也开启了逛展模式,带走了熊猫玩偶、手工纸、茶具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创产品。他们都期待着,“再次来到杭州”。
回望这十八年,文化给杭州带来了什么?
从2007年首次举办,杭州文博会已经走过了十八年。
十八年,代表一个人从青年迈向成年,也足以让一场展会从稚嫩走向成熟,跃升为全国重点综合性文化展会之一。
回望这十八年,文化给杭州带来了什么?
1.文化赋能经济升级
2023年,杭州文化产业增加值达3211亿元,同比增长11.3%,占全市GDP比重16%,规上文化企业营收额首次突破1万亿元,产业发展规模居全省第一、全国前列。
辉煌成绩的背后,是杭州锚定方向、一步一个脚印攀登后留下的印记。
2007年,杭州提出“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的战略目标,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办公室同步成立;2009年,杭州发布《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5年)》;2012年,杭州发布《杭州市“十二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
对文创产业发展的支持,杭州一直没有断过。
2013年10月,杭州银行文创支行成立。这是国内首家文创金融专营机构,针对影视传媒、动漫游戏、艺术品等领域,创新推出符合各子行业融资需求的金融产品。杭州还推动成立了浙江省建行文创专营支行。这让杭州成了全国首个建有两家文创金融专营机构的城市。
“文化”,已经成为杭州经济的新增长点,助推着城市经济转型升级。杭州文化产业增加值分别于2016年、2020年、2023年成功突破1000亿元、2000亿元、3000亿元大关,占全市GDP比重持续居全国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