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特别报道·巅峰对决|谁为小米买单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04-12 09:46   

生活就像一座围城,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进来。汽车,何尝不是一座围城,来来往往,看似热热闹闹,背地里早已暗潮涌动,免不了一场巅峰对决。

高合成为了2024年巅峰对决的第一人,最终以失败告终,杭州、上海、北京等一些核心地段的店端关门谢客。而更早出去的那拨人,早已销声匿迹在江湖之中,比如威马、爱驰和天际等。

一场决战,既然有输家,也必有赢家。当高合等车企踩在悬崖边上,理想成为了除了特斯拉、比亚迪之外,唯一盈利的新能源品牌。和理想一同入局的,包括蔚来、小鹏等一众品牌,依然在为销量厮杀,更是在为利润转正挣扎,毕竟投资人对于盈利的渴望已经没有再多的耐心了。

即便战局如此焦灼,雷军和他的小米汽车依然选择入局,虽短时获得了泼天富贵的流量和销量,但新能源汽车的这道天堑,雷军恐怕也会遭遇波折。

目前,新能源汽车的这场巅峰对决依然处于焦灼的状态,一方面是不断攀升的销量与无法盈利间的矛盾;另一方面则是传统车企誓与新势力品牌一战到底的决心;再者就是如何从战局的泥塘中顺利上岸还未有很明确的战术布置,大家依然在逐步探索当中。

只是那些在城墙上观战的人,有的押注了筹码,有的还踌躇不前。

谁买了小米汽车

生于互联网,长于互联网,小米深谙互联网之道。从媒体人泄密谍照到定价争论再到众多大佬为小米汽车发布会站台。这个春天,小米汽车绝对是这股新能源汽车浪潮的中心。

3月28日,雷军和他的小米SU7首次在公众面前亮相,21.95万元的起售价低于市场预期。5000台创始版车型开售即售罄、普通版24小时大定超过8万辆。时隔一天后,大量订单在二手平台转让,定金投诉接踵而至,但线下门庭若市。之后,随着首批SU7陆续在各大城市交付,小米汽车的这波营销热浪到达顶峰。

4月3日下午,作为米粉的95后胡小艺在小米汽车杭州交付中心提到了她的SU7,当天下午像她这样的车主不在少数。是谁在买小米SU7?第一波车主来自小米既往粉丝的转化。据胡小姐介绍,从大学开始到现在,她使用的就是小米手机。如今家里用的音箱、灯具也都是小米产品。小米汽车提出的“人车家生态”概念,更可以让她把汽车和家无缝链接,这打动了她并促使她下单。

除了这些固有粉丝,还有一大波年轻车主是冲着SU7的颜值而来。昨天在大悦城的小米中心体验店,记者看到有不少人从外地专程过来看车。店内工作人员表示,完全超出之前的预期,店里13个销售员连轴转都在陪客户试驾,开售首日门店大定就突破了千台,预计后续的订单量也很可观。

小米汽车做对了什么

按理说,当下进入新能源汽车行业并非最佳时机,前有“蔚小理”的堵截,后有传统车企的追赶。作为科技企业的小米有勇气拼刺刀,关键还是雷军和小米汽车掌握了流量密码。

创始人雷军亲自下战场,示范了所有汽车品牌都羡慕的这门“流量学”。从发布会前的预热到技术展示,再到后续的互动,展示了极强的“用户思维”。从雷军角度看,其本身就是自带流量的IP,加之以“大白话”的形式将一些专业术语重新包装,让消费者觉得小米造车工艺的先进性。比如小米工厂里的8层上漆工艺,看似厉害其实这样的技术在友商中早已运用。同时,雷军毫不避讳自己“造车后来者”的身份,感叹“造车真难”,拉近了与大众之间的距离。

此外,雷军还擅长饥饿营销。在新车发售前,向大众传递SU7“50万以内无对手”“造车成本很高”等信息,以此强化小米汽车高价值的品牌形象,拉高消费者心理期待。

正是在这样的策略下,发布会上21.95万元的起售价就显得非常有性价比。这种“锚定定价”可以有效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与此同时,SU7有限的产能也进一步刺激了消费者的紧迫感,引发抢购热潮。因此SU7大定破10万,锁单量超4万的销售盛况就不难理解。

打败小米汽车的只能是小米

造车从来都是一场“马拉松”。狂欢过后,考验尚未结束,产能、质量、售后将成为小米汽车能否持续将“流量”变销量的关键。

随着第一批SU7交付,一些被隐藏问题随即暴露。记者留意到,从3月28日起,小米汽车经历了大定“爆单”、门店爆满、凌晨试驾、用户退定、二手转卖、试驾车爆胎、交付车辆掉漆等事件。网络上有关SU7的质量问题层出不穷,被置于放大镜下审视的小米,考验刚刚开始。

最大的考验就是产能。“心态炸了,一觉醒来交付时间变成18—21周了。”一位3月29日锁单的车主对记者吐槽,原本App交付页面显示四月底启动交付,但4月3日却显示要18—21周才能交付。记者登录小米汽车App后发现现在下定,交付周期最长已达32周。

正是产能供应的不足,导致小米汽车退订率高达40%。除了等待时间过长,产品不合预期也是退订的主要原因。“车门与车身连接的地方做工看起来很粗糙,后排空间比想象中小。”还有车主经了解后发现,SU7 中低配上所搭载的配置比许多同级产品低,核心技术仅在29.9万元的顶配版本中搭载。

流量狂欢后,终究将回归平静。当风平浪静后,小米SU7面临的不仅仅是自身产品和产能的提升,更将直面国内新能源品牌的价格内卷。SU7所处的20万—30万元产品梯队,正是当前主力车企争夺最激烈的细分市场,早已入局的特斯拉、极氪、小鹏等品牌,都在极力厮杀。

对于雷军而言,小米是成功的,但成功能否复制到小米汽车上,目前还是一个未知数。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记者 郭雨昕 胡建国  编辑:郑海云
返回
杭州网·国家重点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