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金乱象,黄金直播间的坑太多了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03-22 07:28   

“还有最后十单,想抓住这波福利的宝子们抓紧时间了!”3月18日晚,在一个名为“中国e黄金”的直播间里,主播正在卖力推荐黄金制品,而在手机屏幕前,1630位观众正在围观这场黄金营销。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这个直播间与“中国黄金”没有任何关系,其售卖的黄金也存在不少问题。“我拿到产品后发现重量不对,去鉴定后才得知黄金的含量也有问题。”消费者邓毅在某投诉平台上投诉。“现在这个直播间已经关闭,我根本找不到他们,黄金直播间的坑太多了。”

实际上,随着国际金价飙升,类似的黄金销售直播间在不少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些直播间往往与大牌黄金品牌相似,通过“足金”“纯金”“优惠福利”等字样吸引了数量众多的观众下单消费。直播间的假黄金乱象正在坑害一个又一个消费者。

A

5000多起黄金投诉中 1200多条涉及直播销售

3月17日,中国之声报道,浙江的王女士在网络平台购买了所谓的999足金产品,优惠后400多元一克。她介绍,自己购买的是一个1克重的金豆子,但收到后,王女士发现这颗金豆子与她此前购买的金豆子不一样,豆子不仅更大,而且更轻。王女士便立刻联系了商家。“对方解释称,金豆子大是因为模具不一样,当我提出要送去质检时,对方立刻要求我退货退款。”商家的这番操作让王女士心存顾虑。

无独有偶,消费者邰先生也在某电商平台购买了黄金制品,总价1000元。在收到商品后,邰先生也发现了问题。“商家给我寄过来盒子和品牌商家的一模一样。我去鉴定机构鉴定时发现,金豆子在检测人员的手中一下就变黑了,并且我当时购买的是在1克左右,但是我收到货以后,甚至将近两克了,99%就是假的。”

有人投诉黄金制品含金量不足的问题,也有人投诉商家迟迟不发货的情况。3月2日,消费者孙艾艾在某品牌直播间下单购买了三颗1克重的金豆子,总共消费1572元。但直到3月17日金豆子都未发货。孙艾艾多次催客服发货,可对方的回复她非常气愤,“一开始对方说订单较多,要晚一些发货,后来随着黄金价格升高,他们就让我直接退货,被我拒绝了,直到现在,这些金豆子都没有发货信息。”孙艾艾算了一笔账,3月2日,她在直播间购买金豆子时,每颗的价格是534元。3月17日,该直播间同款金豆子的每颗售价已经突破560元。“如果我现在退货,相当于少赚了78元。”

关于黄金的投诉绝不是少数。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假黄金”的相关投诉数量超过5000条,其中涉及“直播”关键词的假黄金投诉内容数量超过1200条,占到总数的24.96%。在这些投诉当中,克重缺少、金含量不符、迟迟不发货等内容的投诉数量较多。

B

起底假黄金产业链 制证制假一条龙

缺少克重、含金量不足等属于产品质量问题,销售假黄金则直接涉嫌欺诈。

在一家名叫“乐派”的网店,多款标注为“正品投资真金仿品”“金砖”等商品陈列在店内。一位自称“于安可”的客服人员透露,店内主要销售一种合金为主的仿制金条。“产品规格从50克至1千克不等,产品外观上会涂一层极薄的黄金,但重量可忽略不计。”据“于安可”介绍,产品从外观上来看几乎与普通的金条无异,只是在产品的下端会有极为微小的“样金”字样。“这类产品是我们店里的基本款,售价根据其重量从45元至285元不等。如果是定制客户可以进一步提升要求。”

为了能够促成交易,“于安可”随后提供了一套此前客户订购的定制“黄金仿品”照片,其中包括“金条”。“于安可”透露,如果想要购买更逼真的金条,也可以帮忙介绍,但需要面谈。“业内目前主要是两种极高仿的金条,一种是外部为黄金内部为白银的金条制品,另一种是用金属铼和黄金制成的金条。”他说。

在支付了157元后,记者隔天便收到了“于安可”寄来的快递,其中包括一根金条、一张质保单、一张检测证书。“金条”正面雕有“中国黄金”“足金999.9”“50g”“NO.0899XXX”等字样,背面雕有“投资金条”字样。

在质保单上,写有“中国黄金旗舰店”的字样,内容还显示50克黄金、单价450元每克、总价22500元等信息。在检测证书上,除了有“中金检珠宝检测中心”字样,还有详细的检测结论:黄金999,总质量为50克。除此之外,鉴定证书上还有防伪二维码和查询网站。这份检定证书也同样可以通过二维码查询和网站查询到,但详细对比后,记者发现检定证书上的编号与所谓“金条”上的编码并不相符。对此,“于安可”表示如果有需要,可以额外定制,但同样需要面谈。“我们不过问顾客的用处,但有些人在网上也是用这类产品在销售的。”

铼、铜、锌等成假黄金原材料 不少业内人士也无法识别

3月21日上午,记者带着收到的假黄金到黄金鉴定机构检测。该检测机构检测人员刘辉在使用荧光光谱仪检测后发现,这根所谓的“金条”外部的确是黄金,重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足以骗过不懂行的人。在使用液压剪切开“金条”后,刘辉指着露出的白色介绍,这些就是“金条”的本体,从外观和特性来看,应该是锌铜合金。“这块金条的重量为49.34克,只有从业多年的人才能通过手感分辨出来。”

对于“于安可”透露的另外两种仿制金条,刘辉表示,黄金与白银仿制的金条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假金条模式,只需要切开就能分辨,而铼和黄金组成的金条鉴别难题很大。他介绍,铼这个元素每克的售价大约在几元至十几元,它的比重比黄金要略大一些,但与黄金极为接近,所以面对这种金条时,比重法就失效了。而更为独特的是,铼的熔点比黄金要高,即便使用金店里的火枪将黄金融化后,也无法将两者分开。“等黄金冷却后,白色的铼颗粒还是包裹在黄金之内,真金不怕火炼,这个铼也不怕。外面厚厚的一层全部是黄金,一点一点小颗粒的铼混在这里面,不破坏整个外层根本测不到。”

刘辉所说的情况已经出现在市面上。宁波市质检院黄金珠宝检测中心近日就收到一项检测委托,其中就涉及金属铼的使用。检测中心主任王超说,仪器在多个点位识别均显示999足金。王超说:“样品是一个像豆子一样的东西,消费者怀疑他这个是掺假,所以到金店剪开了,然后我们不同的位置都测了,黄色的部分是足金的,就是999以上的足金。在断口的地方有点发白,经过沟通,因为要测得准确的数据,他就允许我们再破坏一点,我们就拿锉刀锉,锉的手感跟真的黄金大不一样,它非常硬,锉掉之后,白点就露出来了,它也不是整块白的,是一点一点,我们放大镜一看,黄色的部分都凹下去了,白色的一点一点都是凸出来的,我们再上仪器一测,就发现铼峰就很高,说明一点一点的小颗粒,极大可能是铼元素。”

D

假黄金案件屡屡发生 多地全力打击此类行为

黄金乱象不断,引起各地警方的关注。近年来,各地公安机关破获过多起假黄金诈骗案,有专家认为,此类案件中,主播、商家、平台均应承担各自的责任。

就在上个月末,上海市公安局普陀分局长寿路派出所接到一起报案,消费者李女士(化名)春节前在网络二手平台购买了一只价值两万元的足金手镯,交易时证书、发票齐全,使用火枪灼烧也未出现异常。

李女士说:“因为马上要过年了,又加上吉言手镯那一阵子比较火,就看到了一款,他说买的时候是28000多元,他妈妈说不好看,就亏一点卖掉,当时我们特地带把火枪,想着不变色就是真的了,当场烧了,也烧红了,没有变色;我还特地买了小秤去称了,克数、重量都一样,他还给了周大福的袋子,也弄了发票。后来戴着有点小,我自己本来有个镯子,想要一起拿到金店去打成一个大的,结果拿过去一鉴定,剪开里面全部是银,然后才去报的警。”

长寿路派出所执法办案队警长成玺介绍,警方在3月1日将犯罪嫌疑人抓获。案件侦办过程中,逐步发现了为何李女士用多种方法都没能识别出这是一个“金包银”手镯。成玺说:“他找了做这种凭证的商家,花了20块钱左右,做了一个4件套,就是所谓的出货单、一个质保单,还有手镯的吊牌,发票价格就是2024年1月12日购买当天周大福金价对应的价格,所以发票做的也是蛮真的,再加上周大福的袋子。我们平常意义上理解的‘金包银’手镯它是外面裹了一层黄金,我们把它打开之后有可能能够分离出来,但是这款镯子不一样,它完全是把金和银融到了一起,不剪开,肉眼观察不出什么东西。”此外,3月9日,丹阳市公安局埤城派出所也抓获了三名在典当行典当假黄金的男子。

上海市公安局普陀分局长寿路派出所执法办案队警长成玺表示,从消费者来说,避免买到假黄金产品的最主要的方法,还是“擦亮双眼”,选择正规商家和渠道购买,黄金作为贵金属,其价格有权威参照,不要轻信所谓的“补贴”或“让利”。宁波市质检院黄金珠宝检测中心主任王超还提示消费者,不要轻信不法商家提供的检测证书。

3月18日,北京市平谷区人民法院审结了一起“朋友圈”消费者维权案件,法院经过审理认为商家销售的涉案手镯与描述不符,判决商家退还消费者购物款,并赔偿消费者三倍损失。法院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第一款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法律关于惩罚性赔偿金的立法目的在于消除商业交往中存在信息不对等,防止商家利用自身优势欺诈消费者,保护处于弱势地位的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营造健康诚信的市场环境。

对此,律师吕文表示,如果行为人具有主观过错,即具有欺诈的故意;行为人基于欺诈的故意作出虚假陈述或隐瞒真实情况;相对人因此陷入错误认识进而作出不真实的意思表示的情况下,则可能涉嫌欺诈罪。“消费者在购买黄金等贵重商品时,最好选择线下品牌门店购买,如果一定要在线上购买的话,建议选择各大品牌官网选购。对相关平台而言,在‘假黄金’成消费投诉重灾区的当下,也理应尽到主体责任,将相关乱象整治作为平台治理的试金石。无论是店铺资质核查、主播话术规范,还是提供直播回放、协助消费者取证,该做到位的绝不能含糊。”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记者 石楼  编辑:郑海云
返回
杭州网·国家重点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