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复活”,是缅怀还是侵权?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03-20 07:00   

花费几百元 与逝去的人再次“见面”

每日商报讯 在生成式AI技术的发展浪潮之下,与逝去的亲人或者明星再次“见面”正成为现实。前不久,知名音乐人包小柏用AI“复活”因病去世的女儿,令网友泪目。李玟、乔任梁等已故明星也被AI技术“复活”,引发大量争议。

记者发现,用AI“复活”逝者,正在成为一门生意。在一些电商平台上,花费几十元至数千元不等,消费者就可以购买到AI“复活”逝者的服务。然而,这样的服务是否存在法律风险?用AI“复活”逝去的亲人,是寄托哀思还是会加重悲伤?

AI“复活”成为一门生意

“我不会这项技术,也想怀念已逝的亲人,该去哪里找这种服务呢?”作为生成式AI技术落地的一个应用场景,提供AI“复活”逝者的服务,已形成相关产业链。

记者以“AI复活”为关键词在某电商平台搜索发现,提供该类业务的商家还不少,包括让老照片动起来、让老照片开口说话等服务。一位商家展示的价目表显示,消费者需要提供一张正脸照片,花费50元,就可以让人物动起来,花费150元,可以让人物动起来并且说话,人物声音采用AI模仿。另一类商家提供的服务,则是可以进行交互式的产品,需要提供至少60秒到5分钟的音频,并描述人物的生平经历以还原人格,价格在400元到4999元不等。

位于南京的“超级头脑”,是国内最早一批推出“AI复活”类产品的创业团队,负责人张泽伟透露,这类服务需求特别大,“粗略计算,从去年到现在,我们接到的需求单量已经达到5000单左右,其中正在制作的也有1000多单了。”

寄托哀思还是加重悲伤?

知名音乐人包小柏用AI“复活”因病去世的女儿,令网友泪目。现实中,也有人选择用这种方式和逝去的亲人“见面”。

淘宝上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买家C说,“这个过程很痛苦,很容易在悲伤的情绪里陷进去。我找了一些爷爷过世前的视频和照片,给卖家进行了复原。复原后我拿给我爸看,他当时很沉默,但我注意到他眼角泛红了。”

微博上,关于AI“复活”的话题,网友们的评论分为两类。一方认为,AI生成的视频音频可以作为精神安慰,但过分沉迷会对现实造成不利影响;另一方则表示反对,他们认为,不是当事人,没有资格说这种话。“这是一件好事,至少思念有了出口。”

对此,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情感障碍科主任谭忠林认为,“一方面,AI建立了活着的人和去世的人情感沟通的渠道,让活着的人再次体会到温暖,满足情感慰藉。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种悲伤会成瘾吗?目前还没有因为AI‘复活’而沉迷其中的案例,但我所了解到有人会在亲人去世后,让亲人所居住的房间陈设保持几年不改变,这种情况在医学上被称为‘延长悲伤障碍’,需要进行心理疏导和治疗。”

AI“复活”亲人是一种怀念的途径,谭忠林认为,要把握好这种平衡,如果因沉迷其中影响日常生活,出现抑郁、烦躁、焦虑、过分悲伤的情况,也要及时寻求专业人员的心理疏导。

AI“复活”或存在侵权问题

AI“复活”在给人带来情感慰藉的同时,也有隐私泄露和侵权的风险。近日,乔任梁的AI“复活”视频就遭到了其父亲的强烈谴责:“他们并未征得我的同意,这是在揭伤疤。”

对此,浙江泽鼎律师事务所律师夏谨言表示,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规定,死者也是享有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的,AI“复活”的不当使用可能会侵害死者的肖像权、名誉权,死者的近亲属有权提起诉讼进行维权。

其实,网上此前已经出现了黄家驹、张国荣、姚贝娜等明星的AI“复活”视频,几分真心尚不可知,但几个热搜却是肉眼可见。显然,相关逝者已然成了消费对象,“复活”成了新的流量密码。

记者注意到,淘宝上,很多AI复原技术的店铺都在商品页面强调:只帮助缅怀亲人,不做人脸识别,也不做违法的内容。

随着AI技术应用领域越来越广,需要多方规范才能更好地引导行业发展。夏律师认为,首先要提高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避免发生死者信息被滥用的情形;其次,死者近亲属在发现侵权行为时要积极维权,这不仅可以制止正在发生的侵权行为,对于普及法律、减少侵权行为也有积极作用。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记者 汪株燚 见习记者 雷雅琼  编辑:汪浩
返回
杭州网·国家重点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