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总的湖西针织厂原来在这里!当年大半杭州人的内衣是这个品牌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01-15 08:28   

前两天,电视剧《繁花》迎来大结局,整部剧的节奏被观众称为“高开暴走”,后劲十足。不过,剧中20多位沪籍演员却被3位“外地”演员抢去了风头,其中一位就是来自杭州的“范总”。

剧里范总从杭州湖西针织厂起家,带着三羊牌针织衫勇闯上海黄河路,盛极一时。

从历史来看,杭州好像没有这样一家湖西针织厂。不过在靠近西湖的中山中路上确实曾存在过一家“杭州针织厂”,引来西湖水制出了杭州人骄傲的六一牌。

更有趣的是,实际上的杭州针织厂是在上海起家,直到迁回杭州才真正做大。

从上海闸北到杭州中山中路

现实中的“三羊”发展更曲折

在《繁花》中,精明圆滑的范老板为了让三羊针织衫成为第一,实现国货崛起而汲汲营营。

为了打开销量,范总孤身一人入沪,闯荡黄河路,和宝总、魏总周旋;为了卖货,范总在沪联商厦“做销售”,一句“不是国外的才是名牌,我们的质量也蛮好的”道尽当时国货的心酸。

影视剧中的湖西针织厂据说没有原型,但杭州还真有一座针织厂,它的故事听起来也和剧里的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杭州针织厂原来是叫“六一织造厂”,“六一”者,六人一心之谓也。可以看出来它的创办者有6个人。

不同于范总已在商场中打拼数年,这六个年轻人是学成归国的浙江籍青年留学生,他们是胡海秋(绍兴)、陈浩(奉化)、杨雨田(奉化)、金赤文(上虞)、秦炳珠(嘉善)、何浩翔(诸暨)。

1925年冬,他们在上海闸北找到了一块地皮,再经一年多筹备,于1926年初,正式开机生产。

以汗衫、卫生衫等为主要产品的小型织造厂开张。

当时的上海,势力繁多,哪里是六个年轻人能够应付的。于是,在北伐战争后,胡海秋的表兄徐宝琳建议他们将厂子迁到杭州。

现在的中山中路643号,也就是六一厂回到杭州后最初的落脚点。

剧里,费翔一首的“冬日里的一把火”,烧出了一个中国人自己的品牌,也正式烧出了三羊在大上海的花路。三羊牌针织衫也成了汪小姐口中的“行业标杆”“质量典范”。

而说到“六一”厂的火爆款式,那可离不开“双鱼”牌。乍一看“双鱼”和“三羊”还有异曲同工之感呢,不知道编剧在取名字的时候有没有借鉴一下。

当然和剧中的由火光丝绵做的T恤不一样,“双鱼”牌分为专门为东北地区设计的新款式双绒特厚中式卫生衫和为武汉地区设计的大袖口短袖汗衫;因考虑地区气候的特色设计,六一厂打开了东北和华中的销售大门。

至此,工厂转亏为盈,开始发展壮大。

到1937年初,六一厂已有职工300余人,机器150余台。新产品也增加了条子衫、水手衫等。销售地区扩大到浙、闽、赣、两湖、京津等地,固定资产也由2万元猛增至40万元。

这是六一厂的黄金时代。

到1956年,全国范围内出现社会主义改造高潮,六一厂成为当时杭州第一批公私合营的企业,同时并入了上海的祥生织造厂、丽华内衣漂染厂、五华成衣厂、华通织带厂和杭州的惠康厂,正式更名为杭州针织厂,成为当时省针织行业规模最大的全能型厂家之一。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实行统购统销,杭州针织厂的产品供应量巨大。据当时的剪裁工李刚回忆,那时,整个杭州市乃至浙江省,有大半人穿“六一”这个牌子的内衣。

“那时候我能在杭州针织厂里工作可骄傲了。”李刚说,八十年代的杭针厂是杭州排名第二的纳税大户,在职职工达到2000余人,要是有工人下班后还穿着工作服走在马路上,身后就会有路人羡慕地说:看,他可是六一厂的!

即使到2000年前后,地处解放路的杭州针织厂门市部仍是不少老杭州人买针织品的首选地。

丝织、棉纺、麻纺织……

杭州还有不少有特色的纺织

六一针织厂的纺织机上海闸北轰隆作响之前,杭州茅家埠的丝织厂早已落地京杭大运河边,在1922年,著名的都锦生丝织厂正式开工。

将西湖风光织在锦上,一幅丝织西湖风景织锦《九溪十八涧》被称为“东方艺术之花”。

都锦生多年钻研,通过织物组织中的八枚缎子阴阳组织过渡的织锦方法体现出素描画中的阴阳暗面过渡层次,西洋画、中国画中画面的远近、层次、明暗一下子活灵活现得表达到了织物上,这也是都锦生丝织厂的“拿手绝活”。

就在六一针织厂开工那一年,都锦生靠一幅《宫妃夜游图》的彩色古画织锦,拿下了在美国费城举办的世博会的金质奖章,这是中国织锦在国际舞台获得的第一块金牌。

中国第一幅五彩锦绣织锦、毛主席出访苏联的第一份外交国礼也都是出自都锦生丝织厂。

但要说杭州纺织历史最悠久的工厂,那还可以往前追溯三十多年。杭州第一棉纺织厂创办于清光绪十五年,之前叫通益公纱厂。

不晓得杭一棉不要紧,但你大概率听说过运河边的手工艺活态博物馆,这就是杭一棉部分老厂房改建的。

也是在公私合营之后,通益公纱厂与杭江纱厂、长安纱厂合并,更名为杭州棉纺厂。之后并入杭州印染厂,在1977年改名为杭州第一棉纺织厂。

当时,杭州第一以纱布、线呢和灯芯绒为主要产品,生产的西湖牌毛巾作为国产毛巾第一品牌,成为后来上海三友实业社的当家产品。原中国纺织工业部的陈义方也说:“到此时(指淞沪抗战时期),其(上海三友实业社)主打产品西湖牌、三角牌毛巾,在市场上如日中天。”

杭一棉的产品也成为杭州乃至华东地区人民群众衣被日用的首选产品。

两年前,我们曾报道了一台90型黄麻纺织机回到曾经的浙麻宿舍所在地,现在的拱宸桥街道荣华里小区。200多位“浙麻人”赶来荣华里,与这个陪了他们年轻时光的“老家伙”再会。

“浙麻”就是浙江麻纺织厂,与前面几个纺织厂不同的是,浙麻没那么久的历史,但一出道即是“巅峰”。

当时,经毛泽东主席亲自批准,浙麻在拱宸桥边开始筹建。远东最大的黄麻纺织基地、“浙江大型企业航空母舰”这些称呼,就是它的起点。

“浙麻厂的机器有几十种,多的时候,几千台设备。浙麻的辉煌,是从黄麻纺织机开始的。”浙麻厂的“建厂元老”,如今已95岁的王景葆说。1949年,他作为总工程师之一参与了建厂筹备。

这种黄麻纺织机是当时专门用来生产麻袋的。

1950年,浙麻厂建成第一条生产线,刷新了当时的工业建设速度。1951年,浙麻厂生产了496万条麻袋,基本满足了国内需求,开始出口,结束了麻袋依靠进口的历史。

最后一任麻纺分厂厂长林高潮说:“八十年代的时候,厂里有近700台90型黄麻纺织机,(最多的时候)一个人就要管4台机器,每天20小时生产麻袋22万只,占了全国麻袋产量的四分之一。”

20世纪50年代,浙麻上缴的利税要占到杭州财政的八分之一。直到1958年,浙麻为国家创造力13.2亿元的利税,产品远销日本、法国、美国等52个国家和地区。

来源:橙柿互动·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俞婷莉  编辑:高婷婷
返回
杭州网·国家重点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