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夫妻返乡创业,用科技振兴乡村,让乡村生动活泼起来 曹少疑、何格伦:做“富春山居”故事的主人公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3-08-04 14:08   

他们认为:没有振兴不了的乡村,只有找不到的方法和路径

电视剧《富春山居》在央视一套热播,剧集已过半,后半程的走向逐渐明确——男主角许嘉富带领许家大塘村走向共同富裕。细心的观众已经发现,剧中几个年轻人许嘉富、孟遇椿、许敬山、曹不居,名字的最后一个字连起来正好是“富春山居”,“富春山居”是乡村的梦想,实现乡村振兴就是要高水平描绘现代版富春山居图,600多年前黄公望画下旷世名画《富春山居图》的这支画笔,如今交到了这些年轻人手中。

“我们都看了这部剧,其中一个主角还是姓曹的,越来越像那么回事。”曹少疑是场口镇上村村人,《富春山居》的取景地就在隔壁的东梓关村,看这部剧时,他和妻子何格伦总会有意无意地把自己代入进去。他们也是“富春山居”故事里的主人公。曹少疑、何格伦是一对研究生夫妻,拥有高学历的两人在7年前回到家乡,扎根乡村,用科技的力量振兴乡村。从加工农产品到种植农产品,再到农业社会化服务,夫妻俩希望通过年轻的力量,让乡村也能成为人们的向往之地。

从香港到杭州,从杭州到乡村

曹少疑出生于1987年,何格伦出生于1990年,缘分让他们在澳门大学相遇,虽然相差3岁,却成为同学,而后又成为情侣。本科毕业后,两人一同考入香港城市大学继续深造。研究生毕业后,曹少疑与何格伦都在香港找到了工作,打算在香港发展。

曹少疑记得,大概是2012年五六月份,他打电话告诉爸妈自己在香港找好了工作,让他没想到的是,隔了一周,爸妈就飞到香港,劝他回杭州发展。“爸妈有自己的判断,他们认为长三角地区有更大的发展潜力。”曹少疑说,爸妈做通了他的思想工作后,他又做通了何格伦的思想工作,两人决定到杭州发展。

“我们在2011年参加过杭州举办的‘赛伯乐杯’创业大赛,拿到二等奖,当时就感觉杭州的创业土壤很不错。”何格伦补充道,她的老家在湖北,很小的时候就随爸妈到广东生活,在了解杭州后,她对杭州是充满好感的,所以在曹少疑的劝说下,她也没有过多犹豫。

2012年10月,曹少疑与何格伦到了杭州,曹少疑进入浙江物产集团,从事与新能源有关的工作,何格伦则进入银行工作。直到2016年,曹少疑辞去工作,加入浙江金光新能源设备科技有限公司,并且回到了富阳。起初,金光新能源的业务主要是工业品的干燥,在煤改电的背景下,大量工业用品的生产需要用到新能源设备,而曹少疑做的第一个项目就是富阳造纸厂的纸筒。过了半年左右,曹少疑又将新能源业务拓展到农业领域,而这也是他向乡村迈出的第一步。

将新能源的干燥和发酵技术运用到农产品上,能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当我把目光放到农业上的时候,发现乡村是一个很大的市场。”他说,目前公司在干燥领域的业务上已经覆盖全国20个省市 ,并提供大数据物联网远程服务,年加工规模也达到50万吨左右。 公司被评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产品“新能源人工智能烘干机”被评为高层次留学回国人员在杭创业创新项目。曹少疑担任农业农村部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乡村振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涉足农产品,与曹少疑的爸爸有关。“我爸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考生,后来在供销系统工作,直到退休都还在与农业打交道。”曹少疑说,从小耳濡目染,让他对农业和农村有很深的感情。曹少疑4岁那年还拍过吃绿芦笋的广告,在富阳电视台播出。

曹少疑平时都跟父母住在城里,但一到寒暑假都会回到乡村。“小时候总会到溪流中玩水,小学中学那会儿,溪旁建起工厂,溪水被污染了,就不能游了,大学毕业回来,发现又可以游了。”曹少疑现在还会带着女儿去玩水,他说,富春江以及乡村的溪流都经历过这样的过程,在《富春山居》电视剧中,看到许嘉富为了找回儿时的富春江,要将父亲的造纸厂拆除时,就很有感觉。

将科技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创业有苦有乐

曹少疑接的第一个农产品烘干项目是临安於潜镇的天目笋干。“接到这个项目后,我们在当地给客户做了烘干房。”曹少疑说,2018年第一批经过新能源技术烘干出来的笋干还历历在目。他回忆,前一天晚上将准备好的物料放进烘干房,他便睡在车上,随时要起来查看笋干的状态,几乎一晚上没睡。直到第二天早上6点,看到笋干出炉,他才放心。

“经过新能源烘干房烘制出来的笋干与传统烘干的完全不同,烘干后的笋干是自然的金黄色,嚼劲更好。”曹少疑说,后来当地人就把这样的笋干称为“黄金笋干”,售价也从原先的14元一斤上升到17元一斤,采购商排队上门购买。

在天目笋干项目成功后,曹少疑信心满满,可后来才发现,竹笋里面有毛笋、雷笋等很多品种,虽然都是笋,但都不能用一样的方式来烘。“农产品种类很多,目前我们接触的就有100多个大类、300多个小品种,每一个品种都需要摸索。”曹少疑起初以为,把农产品的水分拿掉就算完成烘干了,也曾因为经验不足栽过跟头。

“有一次就把农户的农产品烘坏了,在烘干上,也是交过不少‘学费’的。”曹少疑说,很多农产品一年只产一次,有些还比较贵,比如松茸、人参之类的,当把农户辛苦种植的农产品烘坏后,农户都找上门来骂人了。“创业没那么简单,会遇到各种困难。”这之后,他对每一种农产品的烘干更谨慎了。在2017年时,他便租下瓜桥埠村的一间闲置大礼堂,搞了一个研发基地,让村民们来体验新能源干燥。烘干的门道很多,以前全靠人工经验,靠晒太阳等,对于用科技手段来烘干,老百姓都是半信半疑地来试试。

在经历了一年多的烘干试验后,曹少疑发现,若是拿到的原料品质不好,加工后也很难有好品质,于是,他决定自己做个示范基地。从2018年开始,曹少疑开始搞种植业,成立了杭州春蕾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2020年,何格伦从银行辞职,回到乡村,与丈夫一起创业。没有农事经验的何格伦,先后考取了全国花草茶加工高级工程师、农业职业经理高级工程师等职称。从金丝皇菊到杨梅基地,夫妻两人携手将科技应用到种植业上。金丝皇菊用新能源烘干房烘干,从源头把控品质,成品自然有保障。在杨梅种植上,更显科技力量。

2021年,曹少疑夫妻俩在经过考察后,决定以合作经营的形式开始管理乌畴溪新村的杨梅林,他们要让杨梅“住进”大棚。“在我们管理前,这一片的杨梅林产量低,杨梅口感也不好。”曹少疑邀请浙江省人大代表倪晓军作为技术顾问,分析这片杨梅林的品质。“倪老师是省内早期将大棚运用到山地杨梅林的人。”曹少疑说,倪晓军多次到现场查看,他判断这片杨梅林是好的,只是缺乏管理。在专家的论证下,曹少疑大胆地投入杨梅林种植,在今年的首届长三角精品杨梅推介活动中,曹少疑选送的东魁杨梅获得金奖,黑炭杨梅获得最佳风味奖。

曹少疑的杨梅林用的是数字化管理,用上了科技大棚。“通过数字技术控制温度、湿度、光照度等生长要素,可以结出大小、甜度不同的杨梅。”曹少疑介绍,通过科技,杨梅也能个性化定制了。“用上大棚,我们还可以延长杨梅采摘期,还可以错峰上市。”何格伦说,传统农业如果往高科技方向钻研,其实很多痛点是可以解决的。

“只要品质足够好,客户就会像自来水一样涌来。”何格伦体会深刻,杨梅上市期间,每天都有几十个客户加她微信,有些客户上午来采摘,觉得好吃,下午又来了。她没想到杨梅的复购率这么高,有一个江苏客户,从杨梅上市开始,一直买到杨梅期结束。

文农旅结合带动村民致富,进军农业社会化服务领域

“我在银行负责的是营销活动。”何格伦笑着说,把营销用在乡村上,就能走上“文农旅”结合的发展道路。何格伦说,现在做的是先把场口原有的一些资源整合起来,做文农旅的综合性规划。目前,他们已经种植了一些农产品和水果,比如杨梅、西瓜、甜柿、石榴、草莓、菊花,每个季节都有对应的农产品,通过亲子采摘游、研学旅行等活动把周边客户带到乡村。这样做,不仅给自家基地带来收益,也能辐射到周边农户甚至整个场口。“只要有果子成熟,活动就能做起来。”她说。

何格伦举了个例子,当时接手杨梅林的时候,旁边种桃子、养土鸡的农户经常要和他们吵,说客户的车停在路上影响到他们了。“后来我说,来摘杨梅的客户,顺便也能在你们那儿摘桃子、买土鸡呀。”何格伦这样一说,农户就高兴了,本来农户要用大货车把农产品运到城里销售,现在他们就在路边搭起棚子来卖桃子,生意好得不得了。

在夫妻俩自己做了种植示范基地后,他们也慢慢总结,原来他们在做的就是农业全产业链服务。他们在城区文教路上有一间门市部,公司办公场所在门市部楼上。门市部正面挂着一块灯箱牌,上面是“浙江春蕾乡村振兴社会化服务中心”的介绍。“通过综合性的乡村社会化服务,为乡镇运营和村庄经营找到解决资金、人才、技术不足的路径和方法,解决生产、加工、销售的困难和痛点,从而达到乡村高质量发展,集体增收和农民共同富裕的目的。”在介绍内容下面,还有一句话,也是曹少疑夫妻的信条:“没有振兴不了的乡村,只有找不到的方法和路径。”

在本地的文农旅融合探索的同时,曹少疑夫妻开始进军农业社会化服务领域,今年他们在安徽走出了第一步。“浙江在乡村振兴上是走在前列的,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县找到我们这里,因为我们自己有种植基地,有实际操作的东西,他们看了之后很有兴趣。”曹少疑说,在反复沟通后,双方达成合作意向,今年上半年,在安徽成立跨省的强村公司——安徽皖浙农业社会化服务有限公司,在富阳成立该公司的杭州办事处。“农业社会化服务可以解决规划、运营、招商、销售等全过程,整套模式与技术都能在安徽落地。”曹少疑说,目前在浙江摸索出来的一些先进做法已经开始复制到安徽了。“我们目前正在服务安庆市望江县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核心区域13000亩,就在长江边上。”他说,农业全产业链的社会化服务会是乡村振兴的新路子,对此,他充满信心。

对于乡村,何格伦有自己的看法,她认为如今乡村的环境宜居,硬件设施也有很大改善,但在内容和运营方面仍有欠缺。“乡村的硬件是建设好了,但人还是不多。”她说,希望通过农业社会化服务,让乡村生动活泼起来。

“做农业与做工业很不一样,我们服务的对象是农户,他们会把自家产的笋干、枸杞、番薯粉带来给我们,这比我赚了多少钱感觉更好,这是客户对我们的认可。”曹少疑说,扎根农业后,他特别想把自己的同学、校友也“忽悠”进来,乡村太需要各种各样的专业人才了。“做这样的工作很开心,种瓜得瓜,是带着希望的,得到的也是更真实的幸福感。”他说,希望通过年轻的力量,通过农创客们,慢慢改变大家对乡村和农业的看法,让大家知道,在乡村大有可为。

来源:富阳日报  作者:记者 许媛娇 见习记者 张思文 实习生 刘欣妍  编辑:方熹
返回
杭州网·国家重点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