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庞大的“迷失的一代”
说到算法,不得不提程序员。他们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只是光环笼罩的互联网公司的小员工,对应的是“大厂”“码农”这样的自嘲。
曾几何时,在科技和数据的齿轮滚滚向前中,他们以身体健康为代价,换取了平台工人里最高薪的待遇。如今,当平台增长乏力,他们中的大部分要被自己创造的惯性狠狠甩出去,成为最庞大的“迷失的一代”。
“今天有什么事情我们的判断和选择是不受达人影响的?”答案是没有。青山根据各种报告计算得出一个数据,每个人每年都会被短视频达人洗脑7.3万个观点。
仅拿短视频而言,当下人均每天要看2.5小时。刨除那些一两秒就不感兴趣划走的,粗算一下,每15秒我们就会被告知一个新闻或者灌输一个观点。
作为直面消费者的平台工人,达人因为产业链位置更容易获得收入。一小部分年入千万上亿,更多的人虽然粉丝不多但也能接到广告。他们知道自己容易且随时可能被取代,需要不停地持续投入。
然而,更多的时候,是想投入都不知道该如何投入。作为做内容吸引流量再变卖流量赚钱的群体,达人的长期精神状态值得被关注,因为流量是最上瘾的药。
平台是否还能容纳
更多工人
中国传统工人结构中人数最多的是“制造业”,第二是“建筑业”。如果抛开平台背后的各种技术,搭建一个平台可以类比为开发一个商业地块,随着进程不同,对人才的需求也不一样。
像初期会对建筑工人需求最大,之后是负责软装和硬装的装修工人,房子造好了,就需要房产经纪人卖出去。放到平台,对应的分别是程序员、线上内容运营和市场营销人员。
这个简单的模型能解释过去10年平台经济是怎么运作的,将这套模型不断套用到出行、外卖、快递、货运等实体业务中,就在内外部催生了大量的“平台工人”。
而演变到今天,当下到了关键节点:平台的基建已经基本到顶了。这是程序员、运营被裁员以及年轻人找不到工作的直接原因,也是外卖小哥、网约车司机等“后路”工作慢慢饱和的根源。
但就此说平台的整体价值到顶,似乎也有失偏颇。即使把房子卖出去,最终开什么店,催生哪些业态,引来什么样的人才都有各种可能。借助技术手段,再小的业态也能被聚集和放大,完成新需求和新供给的匹配,实现新的增长飞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