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人没时间也不太会做饭
没时间做饭、也不太会做饭的年轻打工人,成为预订主力军。
“之前总吃外卖,我觉得好吃的那种,价格差不多要50元起步。”从事互联网行业的Momo长期居家办公,还曾尝试以减租的形式招爱做饭的室友。“试过七八家,荤素搭配比较合适,菜量不大但能吃饱。以前忙起来会忘记吃,现在一天两顿按时送上门,饮食反而变得规律。”
火热的“小饭桌”,也引来一些网友质疑:“认真的吗,30元一份?那我为什么不吃商场里有保障的连锁实体店外卖?”“万一吃出点什么事,谁担责?”
“卖家和买家吃一样的,个人感觉可能还比某些‘黑’外卖干净。需要担心的是配送过程中,由于天太热,外加没有保温手段导致的变质,但目前我还没碰到这种情况。”Momo说着自己的看法,“至于个人健康状况,就看卖家的自觉了。”
章亦也注意到了这些争议。这几天,他正忙着找店面,尽快把各种经营所需证件办下来。“要商业化还是得证照齐全,以避免潜在的纠纷和法律责任。”同一时间,他开始陆续联络分布在不同点位的“小饭桌”同行,想以建中央厨房或找食堂合作的形式,按“家常”的标准来做饭菜,把规模做大。
最终结果不知如何,但至少章亦自己充满了信心。
监管部门:新兴事物,还需一事一议
眼下兴起的这波“小饭桌”,其实有点像2014年那会儿掀起互联网创业热潮的“家庭共享厨房”模式,只不过目前以个人行为为主。
“回家吃饭”“妈妈的菜”“蹭饭”“丫米”……9年前,大量私厨平台涌现,并受到资本青睐。其中,“回家吃饭”在一年内注册用户数超百万并融资4轮,被称为“餐饮界滴滴”。想成为该平台上的私厨,得持健康证并经过培训(但没要求食品经营许可证)。
2020年6月,“回家吃饭”宣布停运。当时,许多用户收到一条短信通知:“近期接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朝阳分局通知,回家吃饭平台暂停运营。”
在成都,最近流行起一款名为“邻里饭桌”的小程序,做饭人可以在自家小区页面发菜单,邻居则可以预订。它在上个月暂时停止了新用户注册。“我们需要花时间来思考食品安全、邻里互助、平台盈利的问题。”创立者说。
昨日,记者也向市场监管部门进行了咨询。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第十条约定:电子商务经营者应当依法办理市场主体登记。但是,个人销售自产农副产品、家庭手工业产品,个人利用自己的技能从事依法无须取得许可的便民劳务活动和零星小额交易活动,以及依照法律、行政法规不需要进行登记的除外。“不过,这是个新兴事物,是否属于无需取得许可的,现在没有定论。如果未来出现情况,还是要一事一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