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厚水产袋一重再重 商家不主动去皮 水产袋变成抢钱袋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3-03-10 09:20   

实际上在整个水产市场行业中,类似的情况并不少见。3月6日,江苏省常熟市市场监管局辛庄分局收到消费者投诉反映,某超市水产区以前使用的是比较薄的水产袋,近期更换成了加厚的水产袋,消费者认为更换后会导致最终价格变高。

收到投诉后,相关执法人员迅速对该超市水产销售区进行检查,发现各类水产品标价齐全,称重所用的电子秤经检定合格且在有效期内。随后,执法人员现场对该超市所使用的白色水产袋进行现场称重,随机选取5个水产袋,称重重量为0.114kg,折算出每个水产袋重量约为22g。按照活虾30元/kg的价格计算,每使用2个该款水产袋可多收约1.37元。

一位曾经从事过水产生意的业内人士透露,市场上的水产一旦放入水产袋后,多少都会存有水分,一些水产袋有刺点压纹工艺,袋子上均匀分布上万个凹凸点,这种水产袋的“吃水”,就算当着消费者的面倒水,也没法把水倒干净。“买一只龙虾,装进去的水少说也有二三十克,按照龙虾的身价来说,一个袋子,一点点水,商家就能额外赚到百来块钱。”

D

水产袋怎么管?

各部门开始严查

对于超厚水产袋给消费者带来的不良购物体验,早在2004年,国内就出台了《零售商品称重计量监督管理办法》的规定,该规定要求,小于等于2.5kg的海(水)产品,负偏差不得高于5克。同样,按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经营者出售的商品不得短斤缺两,或将包装物的重量作为商品来计价。因此,经营者使用粗绳捆绑螃蟹出售的行为,或是出售海鲜使用加厚黑袋子、给海鲜掺水故意缺斤少两等,都是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违法行为。

对于此类侵权行为,多部门也展开了相应的措施。此前,萧山区市场监管局益农所对辖区10家水产经营户进行了重点整治。执法人员还约谈了相关市场管理方,督促其落实管理责任,做好每年计量器具统一检定并建立台账工作,并要求市场方根据消费纠纷,及时把苗头性问题告知市场监管所监管人员。针对部分水产经营户违规使用不合格塑料袋的情况,执法人员与市场方多次强调限塑令,要求经营户必需配置环保塑料袋,违者按限塑令相关条款进行处罚。在检查中发现部分经营户存在涉嫌违规使用超厚塑料袋行为,执法人员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并责令改正。

在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桂城市场监督管理所发布通知,桂城辖区内餐饮单位、农贸市场的水产海鲜摊位必须使用轻薄包装物进行包装称重。

执法人员现场称重检查,厚胶袋的重量是普通胶袋的三倍。走访发现,该市场的海鲜档主都按照要求,使用轻薄的袋子称重。桂城市场监督管理所副所长占建辉介绍,“督促引导市场开办方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把这一项纳入对商户的管理。”按照《零售商品称重计量监督管理办法》可处三万元以下罚款并没收相应的违法所得。

除此之外,银川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也在此前召开规范水产品销售单位称重行为行政约谈会,并安排部署水产品销售称重行为专项整治行动。以银川市农贸市场、农产品(水产品)批发市场、商场超市、涉及水产品销售的餐饮经营单位为重点,专项整治水产品未“去皮称重”、销售特定捆绑物和超重购物袋、短斤少两、计量器具未检定、不明码标价、销售和使用不合格塑料购物袋等6种行为。

市场监管部门向水产品经营单位出具行政指导建议书并提出细致明确的要求:水产品在经营过程中要求去除水产品的包装物进行称重(使用沥水筐控水、厚重塑料袋去皮、捆扎螃去绳等),严禁在水产品称重时夹带除水产品本身以外的其他杂物;水产品经营者应做到明码标价,严禁不明码标价、捏造、散布涨价信息等违法行为;经营者不得使用未经强制检定或经检定不合格以及使用作弊的电子秤;严厉打击经营者生产销售(或使用)吸水橡胶、掺海沙、金属粉的绳子等特定捆绑物和不合格塑料购物袋的行为;市场公平秤能正常使用且放置处要有明显标志,并保证交易时间内有专人负责;杜绝销售和使用不合格塑料袋。

对此,浙江泽鼎律师事务所律师夏谨言认为,从法律上讲,使用超厚的塑料袋这种行为不仅侵害了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也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与猪肉注水、水果包装箱里灌水泥等事件一样,都是交易末端典型的违法行为。“我建议消费者遇到这样的行为,首先可以与商家交涉,如果交涉不成,可以向市场管理方反映,如果这两种途径都无法解决问题,则可以向相关部门反映。”

■记者手记

莫让水产袋变成抢钱袋

超厚水产袋在水产圈已经成为一种潜规则,这种不讲诚信的行为,对人们的消费信心产生了极大极坏的影响。

水产袋原本是为了方便消费者购物而提供的额外服务,却成为了某些商家的揽财手段,在这些人的心里,水产袋成为了抢钱袋,进货价几毛钱的水产袋在装上各类海鲜后就按照海鲜的价格卖给了消费者,这实在是鼓了不良商家的钱包,寒了消费者的心。

试问当消费者满怀欣喜的将动辄数百元的高档海鲜带回家后,却发现其中有不少钱用在了不能吃的水产袋上时,他的心情会是何等沮丧和愤怒,这将直接影响到他的购物心情,对于商家来说的确是赚到了额外的钱,但对于整个行业来说,失掉的却是消费者的信任。

在当下全国上下都在全力促消费的关键时刻,如何让消费者愿意花钱、敢于花钱、放心花钱是全社会都在努力的目标,奉劝个别商家千万不要贪图一己私利,坏了经济发展的全局。此外,有关部门也应当对这些不良商家重拳出击,保护正在恢复的消费市场。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记者 朱光函  编辑:郑海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