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中国到了35岁就可能遭遇中年危机?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3-01-10 08:53   

2023年,你将度过几岁的生日?有没有一头撞上35岁的“隐形墙”?

在中国,35岁是个带有明显分水岭意味的年龄。公务员录取要求年龄在35岁以下;医院里辅助生殖科室写明,高龄试管婴儿门诊针对的是35岁以上人群;四川大学研究了30万个招聘广告,发现上海8成以上、成都7成以上的社会职位都要求应聘者年龄在35岁以下……

为什么在中国35岁会成为一道槛?昨天,青山资本联合都市快报·橙柿互动,在查阅了近80篇相关研究后,推出了《35岁,中国式中年》研究报告,试图带你了解这群“中国式的中年人”。

什么是中国式中年人?

35岁这道槛最早为人熟知,是在新经济领域,尤其是残酷的互联网行业。35岁的悬崖面前,不能起飞成为高管,就要坠落变成“毕业生”。顶替他们的则是真正意义上的“毕业生”。35岁前是人力资源,35岁后是人力成本。

然而,35岁门槛在其他领域也广泛存在。比如,很多人才优待政策都是绕着“35岁以上”人群走;在世俗观念里,超过35岁即是“奔四”的年纪,成家立业的迫切性突然下降了——突然有一天长辈不再唠叨催促了,朋友也不再热心介绍对象了。

而在衡量个人价值的收入层面,35岁在中国实实在在地形成了一堵墙。美国达特茅斯学院与英国华威大学两位教授研究发现,55个国家的人在46岁时心态陷入最低谷,中国则提前了10年。

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论文研究显示,就业市场上的年龄收入曲线呈现倒U形分布,倒U形顶部的年龄称为“黄金年龄”。美国和中国的2000年以前,“黄金年龄”稳定在50-55岁左右。2000年以后美国继续不变,但中国的黄金年龄不断下降,到2005年以后降至35岁。

于是,结合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以及国内退休规定,中国形成了一个独特的35-60岁的群体,我们称之为“中国式中年人”,目前大概有5.3亿人,占到总人口的38%,男性和女性差不多一半对一半。

为什么到了35岁

会陷入“中年危机”?

35岁收入下降,陷入“中年危机”在2000年后逐渐成为职场的普遍现象。这是为什么呢?答案藏在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35岁收入下降是中国经济产业结构、劳动者教育水平高速变化而带来的劳动力价值高点前移的结果。

具体从产业结构来看,1994年之后市场经济高速发展,就业人口显示,第一产业下降,第二产业缓慢增长,第三产业高速增长。这种局面在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后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在第三产业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金融业这四大行业无疑是过去20年发展最快,也是“人口红利”最充足的行业。

从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来看,这四个行业也恰恰是35岁以下就业人口占比最大的。其背后是,这些产业对劳动力提出了更新的要求——体力、心力、学习迭代能力,这些让年轻人成为了更合适的劳动力。

更直接一点:“35岁危机”来自拿着25岁学的东西去面对当下的市场。以互联网为例,80、90后更多是在高中、大学时期广泛接触互联网,但00后已经是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的“原住民”,他们对于网络的使用和理解已经超过上一代。

产业结构的变迁注定了对年轻人的偏好。而加剧35岁以上劳动力被市场出清的,是年轻劳动力整体进化太快、优秀的年轻人供过于求的事实。

以近10年最炙手可热的程序员群体为例,2021年中国有755万程序员,排名全球第二,而上一年这一数字是652万,一年时间就增长了103万人。

尽管程序员是35岁危机提及最多的行业,但丝毫改变不了大家的热情。2017-2021年中国普通本科批计算机类专业招生数量持续增长,2021年已达36万人,相比2017年增长了38.4%。

中国近30年间的市场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变化以及年轻劳动力整体素质的提升,塑造了全球少见的独特现象:中年危机提前,“中国式中年”使得从35岁便开始面对完全不一样的生活状况。

中国式中年人的消费能力弱吗?

在职场不吃香,在消费市场呢?答案可能和大家想象的相反。

中国式中年人群占总人口数量的38%,去年他们网购的成交额占比也达到了38%。基于中年人群网购习惯总体尚没有年轻人高,他们在线下消费的占比会更高一些,这样的交叉比对可以佐证中年人实际的消费能力相比其他年龄段更强的事实。

那么,他们喜欢把钱花在哪呢?用一句话来概括中年人的消费重心:保重身体,喝好玩好。一边读书,一边DIY。

在“玩好”这个领域,中年人几乎殊途同归:“穿金戴银玩珠宝,钓鱼露营马拉松”。据《中国黄金珠宝消费调查白皮书》,目前金店35-50岁群体的消费比例达82%。回归自然也是一种风潮,盆景花草种起来,户外运动搞起来。园艺工具销售迅猛,斯凯奇、比音勒芬、始祖鸟这些户外品牌则锚定且成功地收获了35-50岁的人。

中年群体的经济实力是比年轻人更好,但他们很多时候消费力不足,因为他们主要在为刚性需求付出:房子和车子。2021年贝壳研究院的数据显示,35城置业平均年龄分布情况,中位数即为35岁。

中年人的惯性消费、大头被房车占据、见过世面、教育成本高、家庭而非独立决策等特征,或许解释了为什么企业对中年人选择了相对忽视,不甚关心。

只是,他们的购买力是不该被忽视的。举例来说,互联网公司都在抢占“国民总时间”,35-60岁的中年人是醒着时间最长的一批人。他们有着独特的社交推荐的购买习惯、看长视频和长图文的习惯,以及以体验而非效率导向的决策思路。

35岁之后职业第二春可能在哪?

造就“中国式中年”现象的是中国过去30年的产业结构变迁和经济高速发展与互联网、人工智能时代的共振。目前世界范畴内,35岁危机也几乎独此一家。发展的问题,最终还是要用发展来解决。

既然过去30年,工业化进程是把人变成工具,生产者越来越年轻。那未来在一些“反工业化”,追寻温度,关心情感连接,服务于人的领域,35岁以上人群会不会有更大机会?

比如,老龄化相关需求正在催生许多新的职业。对老人的服务和尊重,心态经过岁月历练的人最能沉下心来,已经切身感受到衰老的人最能体谅。中年人对老年人的服务产业是一条可持续的道路。

我们预测:到2030年,中国依然会有7亿劳动力,其中2/3的人将从事各式各样的服务行业。

未来20年,中国将从制造业大国转为服务业大国,不仅体现在国内的就业人口上,甚至会向全球输出服务能力。“中国式中年”是一种现象和结果,也可能是推动我们走上“中国式新路”的动力和原因。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梁应杰  编辑:高婷婷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