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房频变“健跑跑”预付式健身“割韭菜”,如何治?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1-11-26 08:08   

11月19日,新华社刊发了名为《商家恶意“跑路”套取预付款,如何遏制这股邪风?》的报道,该文章直指当下预付式健身行业“跑路”事件频发的情况。本报今年以来也多次刊发了关于健身房“跑路”的维权报道,其中仅下半年来就刊发了10篇与预付式健身有关的消费维权报道。

实际上,预付式健身“跑路”的情况正在全国多地上演,据新华社的报道显示,预付费健身行业“跑路”事件频发,并呈现由东部向中西部三四线城市转移态势。

在黑猫投诉App上搜索“健身房”的维权信息,总计得出6216个投诉信息,其中和“跑路”有关的信息就有500多条,占到总投诉数量的9%。然而当数量众多的健身机构“跑路”的时候,整个健身行业却正在经历向上的发展周期,市场规模、渗透度都在不断上升,资深行业专家坦言,健身房变成“健跑跑”的背后其实是“健身房周期”在作怪,“行业整顿和主管部门的整治正在加速到来”。

A 健身房变成“健跑跑” 多起健身房跑路事件引发关注

11月5日,在杭州益展商务大厦的健身房门前,消费者张女士不断向着玻璃门里张望,在门里面是空无一人的场馆,在门外一把链条锁封住了消费者进入场地的通道。

今年8月份,张女士在这家名为“完美维度”的健身房缴了5000多元的会费,时间为4年,但让她万万没想到的是,仅在缴费的三个月后,这家健身房就宣布关门。这让张女士觉得上当了。“当时健身房的推销人员说,预交100元可以抵扣1200元,现场报名还可以享受特价,可没想到我看上了店里的促销,但店家已经盯上了我的会员费。”

遭遇同样情况的还有杭州的邓先生。他在健身会所办了一张3万多元的健身卡,今年9月他去健身时发现,健身房已经关门,门上还贴着场地升级装修的告示。但11月5日,当邓先生再次去健身房时却发现,健身会所的招牌已经变了,邓先生不仅无法要求退款,也无法在这家健身会所里健身。“我联系了之前健身房的经理还有教练,得到的回复都是无法退款,现在他们已经拉黑了我的联系方式,3万多的费用完全就打了水漂。”

实际上,这些还仅仅是健身机构跑路的冰山一角,在一些地方,甚至还有连锁店形式的健身机构也出现跑路的情况。“潮庭健身”是一家总部位于北京的健身机构,按照其官网的内容显示,该机构总计在北京、上海、陕西、内蒙古、天津、宁夏、河北、湖北、广东、海南等省开有门店,从去年9月份开始,这家机构位于宁夏银川、河北、海南海口、内蒙古呼和浩特、陕西榆林等多地门店相继“跑路”。

B 健身机构不断出现 行业整体向上,并非无以为继

数量如此多的健身机构跑路的背后究竟是行业难以为继,还是个别机构所为?

据天眼查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有近127万家企业名称或经营范围含“健身”的相关企业,从健身相关企业注册数量来看,2016年,我国首次全年新增超10万家健身相关企业,2019年达到高峰,新增25.9万家,2020年虽然有所减少,但仍新增25.1万家。今年这一数据增长更加迅速,截至今年9月29日,全国已新增超30万家健身相关企业。

除此之外,据丁香医生联合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精炼中国健身行业报告》数据显示,全国健身房总体营收规模为630.5亿,健身活跃用户的规模已达到2340万,全年综合健身房营收规模为530亿,占比达到83%,工作室总营收规模为107.5亿,占比17%。

数据显示,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的健身房会员渗透率达到10%以上,杭州、成都、重庆、宁波等城市渗透率也已经接近10%,而国内整体渗透率为5%左右,健身习惯正在从一线城市向二线以及低线城市扩展,未来二线以及低线城市市场潜力大。2020年我国商业健身中,拥有健身俱乐部与健身工作室会员的人数增长至7029万人。综合欧美等发达国家健身发展历程,目前我国仍处在付费健身的培育阶段,随着我国国民消费能力的提高,以及人们健康观念的不断提升,未来我国付费健身人数将进一步增长。

可以说,整个健身房产业正在经历一场大机遇,但为何在这样的背景下还是有数量巨大的健身房不断关店,这也引起了资深健身行业从业者雷时华的注意。

C 你以为健身只是消费行为 但在机构眼中 却是名为“健身房周期”的小游戏

自从在健身房办卡之后,消费者赵飞扬就再次燃起了锻炼的斗志,最开始的一周里,他几乎隔一天就去一趟健身房,看着健身房镜子里大汗淋漓的自己,赵飞扬觉得这次一定能瘦下来。但从办卡后的第二周开始,赵飞扬的锻炼时间就开始缩水了。健身房10点关门、周末想睡懒觉、节日健身房放假等都成为了他的借口。实际上像赵飞扬这样的消费者正好落入了健身房经营者的“陷阱”里,并成为他们的目标客户。

在雷时华的眼中,当下的健身房商业逻辑主要是由“疯狂办卡”“赌你不来”“让你不来”三个部分组成,这在健身行业中有个专有名词——“健身房周期”,而这个周期的时间一般为2年到3年左右,这也是目前大多数健身房的生命周期。

在雷时华的介绍下,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健身房周期逐渐显现。健身房最先启动的是“疯狂办卡”模式,这一模式从健身房装修时就启动了,一直会持续到健身房停业前一天。当健身房正式开业半年后,健身房就开始“赌你不来”模式,在这个模式中,健身房的服务和教练会出现下降,而一些对健身运动只是一时兴起的消费者就会逐渐懒惰,并减少去健身房的次数。当健身房的装修、器具逐渐老化,第一批老会员也即将到期时,健身房会启动“让你不来”的模式,在这样的模式下,消费者会体验到“节假日不开门”“10点下班”“健身房周一店休”“教练离职”等遭遇,在这样的隐性障碍下,不少续卡的消费者也会逐渐丧失去健身房的兴趣。根据时代数据和经济之声统计,我国有44% 的职场白领每月定时造访1-2次健身房,而这也是健身机构敢于运用“健身房周期”的原因。

在整个周期里,“疯狂办卡”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雷时华以一个最多可容纳300人的中型健身房为例,在办卡时只要能办出600张卡,一年的成本就能保证40%以上的利润,这样的数量正好满足健身房每天锻炼人数的合理性,但在不少老板的计划中,来办卡的人越多越好,选择的时间越长越好,缴纳的会费越多越好,在这些老板的计划中,没有长期经营的想法,所有的行为都围绕着“健身房周期”而来。

在雷时华接触过的健身房中有不少都经历过这样的周期,在他看来,这个周期的存在也是当前健身房不断关闭的原因之一。

D 健身房行业问题不断 亟须行业整顿

如果说“健身房周期”是健身房行业的经营理念问题,那么健身房从业者的资质问题就是当前整个行业的痛点。

孙栋(化名)是杭州时空健身会所的前教练,对于自己的教练生涯,他坦言像做梦一样。孙栋毕业于泉州的一家技术学院,学的是管理专业,毕业之后就来到杭州。因为出色的外表和不错的体形,他被一家健身机构看中,并成为了健身房的教练。“一开始只是帮助在公共区的学员做一些保护工作,后来我也开始在公司的安排之下带公共区的学员训练。”

当有学员提出对自己的指导有疑问时,孙栋就会把学员带到健身房门口的教练展示区,指着上面的照片介绍自己。“在展示区上,我是北京体育学院健身专业毕业的高材生,除此之外,公司还把我包装成健美先生和健美冠军。”

孙栋到了健身房后,参加过由健身房组织的培训,也拿到了几张由其他机构出具的证书,但他心里清楚,自己对健身的了解并不比一些资深学员了解得更多。

实际上在线下,和孙栋一样的教练并不少,一些机构专门去寻找肌肉强健的男性来做兼职教练,甚至有些还直接进入私教区,为缴纳高昂学费的私教学员们进行专门的一对一的辅导。

2020年时,孙栋离开了教练行业,而背后的原因是一场事故。直到现在,他谈起那件事故时,还显得有些害怕。“当时,我在私教区为一位学员做下压锻炼,但我没有掌握好力度,导致那位学员肌肉拉伤,后来我赔偿了四万多元才了结此事。”

孙栋这样的情况并不是偶发事件,据央视报道,48%健身教练无专业背景。另据中国健身行业数据报告,在入职1-3年的健身教练中,有52%是体育院校学生,其余48%无专业背景。其中,很多教练上岗之前只经过短期的培训,而这些培训证书多是花钱即可得到。有些人两个月前还是厨师、美发师却忽然摇身一变成为健身教练。教练专业性不足可能会给健身者安全带来隐患,比如,膝盖半月板损伤、肌肉拉伤、腰椎间盘突出等问题。一不小心,健身成伤身。正因为如此,目前健身行业已成为投诉率第二高的行业。

E 多地出台监管措施 杭州做法或能成为全国样本

对于健身房的跑路等情况的发生,全国多地也发布了相关的规范。北京此前发布了《北京市休闲健身行业预付费服务交易合同》的征求意见稿,合同范本拟对办理健身卡提供7天的“冷静期”,“冷静期”内未开卡使用,消费者有权无条件解除合同,商家要于15个工作日内一次性返还全部预付费用。

而在杭州,一份名为《杭州市健身服务市场合同》也正式出台。杭州首批八十五家健身房开始启用新的服务合同。今年协会将在会员单位的三百多家门店进行全面推广。

从具体内容来看,《杭州市健身服务市场合同》对消费者因个人原因提出退卡退款做出了明确规定,如果是会籍卡,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健身年卡,消费者要支付的违约金是会籍卡剩余残值的10%。

如果是私教课,消费者需要支付的违约金最高不超过私教课剩余残值的25%,而扣除违约金之后的金额,健身房应当在顾客提出终止合同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内退还”。同时,合同中也规定,如果健身房“擅自终止经营”,消费者除了拿回会籍卡或者私教课的余额,还可以要求健身房赔偿一笔违约金,具体比例和消费者违约时支付给健身房的一样。

除此之外,杭州还推出了“杭州体育休闲信用在线”的小程序,在这个小程序上,可以在线投诉有问题的健身房,也可以查看“体育健身经营信用”红黑榜。

而对于健身房“跑路”等问题,11月12日上午的“2021‘公述民评’面对面问政聚焦‘城市治理如何更精准’的现场,杭州市市场监管局副局长俞敏表示,对于包括健身房在内的预付式消费场景,市场监管局将与商务部门商量进一步加大在执法检查过程当中衔接,形成监管执法的闭环。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记者 朱光函  编辑:郑海云
返回
当下预付式健身行业“跑路”事件频发,然而当数量众多的健身机构“跑路”的时候,整个健身行业却正在经历向上的发展周期,市场规模、渗透度都在不断上升,资深行业专家坦言,健身房变成“健跑跑”的背后其实是“健身房周期”在作怪,“行业整顿和主管部门的整治正在加速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