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鲁投资大师大卫·史文森因病去世 我们能从他身上学到什么?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1-05-08 07:42   

都市快报讯 昨天凌晨,耶鲁大学官网传递了一则令人悲痛的消息,有着“机构投资者教父”之称的耶鲁大学首席投资官大卫·史文森因病去世,享年67岁。

作为投资圈能与巴菲特齐名的教父级别人物,史文森逝世的消息引发了圈内不少顶流基金经理的感慨,但斌、王庆、杨天南等多位中国知名投资人第一时间在社交媒体发文悼念。而曾经作为史文森的弟子,高瓴资本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张磊也于昨天凌晨2点发文哀悼恩师,感慨“传奇永不落幕”。

耶鲁“财神爷” 生前管理资产增长22倍

摩根士丹利投资管理公司前董事长巴顿·毕格斯曾经说过:“世界上只有两位真正伟大的投资者,他们是史文森和巴菲特。”在中国,史文森或许不像巴菲特这样家喻户晓,但在机构投资者眼中,史文森完全是可以与巴菲特齐名的,他的思想对全球机构投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机构投资者教父”。

史文森早年毕业于耶鲁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之后师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托宾(资产选择理论的开创者)。博士毕业后,27岁的他开始在华尔街崭露头角,并在雷曼兄弟、所罗门兄弟等当时顶流的机构留下痕迹。1985年,史文森应恩师之邀放弃薪资优厚的华尔街投行工作返回母校,在纽黑文这座平静的小城担负起耶鲁大学金融理财重任,兼职耶鲁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在此后的30多年里,史文森一手将耶鲁捐赠基金打造成了一个“常青基金帝国”。在经历了1987年美股“黑色星期一”、20世纪80年代的经济滞胀、“克林顿繁荣”、高科技浪潮及泡沫破灭等大起大落的冲击,该基金的资产规模却从最初的13亿美元增长至303亿美元,增长了22倍。耶鲁大学捐赠基金,也因此成了全球运作最为成功的学校捐赠基金。因为资产管理能力出众,史文森在耶鲁还有一个绰号,叫“耶鲁财神爷”。

昨天凌晨,在史文森逝世后,耶鲁大学以“纪念大卫·史文森”为题在其官网发布悼念信,由现任校长苏必德撰写。苏必德表示:“大卫·史文森革新了机构投资的格局,他的思想在耶鲁之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方法被称为‘耶鲁模式’,现在是许多大学和基金会捐赠的标准。作为一名天生的导师,他培养了一代机构投资者,这些人后来在其他学院和大学的投资办公室担任领导,进一步扩大了大卫的影响范围。作为两本书(《机构投资的创新之路》《不落俗套的成功》)的作者,他与广大读者分享了他的见解和经验。”

信奉长期投资理念

我们能从史文森身上学到什么?

近年来,因为基金投资盛行,中国的新生代投资者认识了许多头部基金及他们背后的“明星基金经理”。很多人对于高瓴资本以及张磊这个名字应该不会感到陌生,但或许很少有人知道张磊的导师正是大卫·史文森。

张磊在其畅销书《价值》中记录了自己第一次认识史文森时的场景,“与大卫·史文森的初次相见是在课堂上,但近距离的会面是在耶鲁投资办公室的面试室里,他不苟言笑,面对来自中国的留学生,没有一丝惊讶。在面试过程中,张磊面对自己不懂的问题时回答‘我不知道’,这反而让史文森感到惊讶”,因为其他学生就算不懂也要假装精通侃侃而谈。张磊的坦诚打动了史文森,因为在他心里,诚实比能力重要。

后来,大卫·史文森掌管的耶鲁基金会投资了2000万美元,成为张磊创业后的第一笔资金。而张磊和他的高瓴资本也凭借在腾讯、京东、百度等优秀中国互联网企业上的投资,给史文森带来了丰厚回报。在谈及中国市场时,史文森曾表示:“中国现在的投资机会很多,耶鲁大学基金会目前除了通过QFII席位(耶鲁大学基金会是第一家获得QFII席位的大学基金),还通过像高瓴资本这样的平台投资中国,中国已经成为其最重要的市场之一。”

事实上,除了眼光毒辣,史文森的投资理念更加值得许多中国投资者学习。张磊曾在《价值》一书的扉页上写道:“在长期主义之路上,与伟大格局观者同行,做时间的朋友。”而坚守长期投资这一投资理念,恰恰出自大卫·史文森。史文森在耶鲁大学的《金融市场》公开课客座演讲时曾提及:“金融市场上最普遍的问题就是投资期限太短,只关注基金的季度收益率是相当不妥当的。你无法靠只持续了一个季度的投资,或月进月出的方式来获得巨额收益。只有通过将投资延长至三年、四年乃至五年,才会出现大量的获利机会,沉迷于愚蠢的短线操作是无法得到这些机会的。”

此外,史文森对于股权投资有着非常大的偏好。他将耶鲁基金成功的秘诀归结于长期的、强烈的股权投资倾向。耶鲁发现,过去200年中,股权是长期收益中最高的大类资产,而不是房地产或者债券。史文森还强调在投资的过程中要“不走寻常路”、不能随大流。他认为:“在投资行业,如果采取非主流的投资策略,或许会面临许多挑战。人性会驱使投资人采用最获认可的投资策略,当自己的投资跟大多数人趋同时,会强化自己和主流的一致性,以防出错后独面尴尬。不幸的是,这种心理上的慰藉很少能创造出成功的投资结果。”史文森的这一投资理念置于现在,依然是非常前卫的。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林司楠  编辑:郑海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