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选择来此创业,因为这里孵化出了许多大企业 都市快报 1990年3月,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立。 钱塘江北老城区原文教区一带,是杭州高新区建设发展的发源地,面积11.4平方公里。1996年,滨江区成立,沿钱塘江而建,与西湖隔江相望,面积73平方公里。 2002年,杭州高新区和滨江区“合二为一”,成为我们现在熟悉的高新区(滨江)。 筚路蓝缕、奋勇开拓,三十而立的杭州高新区走出了一条突破变革、创新发展的道路。 在这30年里,杭州高新区探索出了许多有推广价值的高新实践,也酝酿了许多“梦想照进现实”的创业故事。 10月14日起,我们推出“杭州高新区30年”特别报道,回顾这个国家级高新区,是如何走出一条敢为人先的开放创新之路的。 高新区(滨江)骨子里的倔强、坚韧和包容,造就了发达的民营经济,让其成为杭州创新创业活力最蓬勃、成果最丰硕的区域之一。 从一片农田到成为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阵地、策源地,高新区(滨江)靠的不是继承殷实的家底,也不是仰仗他人的赠予,而是不断突破自我的努力打拼。 杭州高新区建设发展的30年,也是孵化器星火燎原的30年。 在高新区(滨江),不管是一条路、一条街,还是一个园区,都有很多高新企业扎堆,酝酿着一个个产业发展的高潮。 这就是高新区(滨江)一直在打造的全域孵化生态。 落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企业发展的每个阶段 都会给予不同的养料 “登上六和最上层,钱塘江畔岭纵横”。 钱塘江北岸的六和塔,是很多游客熟悉的景点。钱塘江南岸,与其相对的高新区(滨江)的“六和桥”,也被许多杭州的创业者所熟悉。这是高新区(滨江)最老牌的孵化器之一。 2013年,马海邦在滨江海创基地设立了“六和桥”,本意是想在投资者和创新创业项目间,搭建一座像钱塘江大桥一样的桥梁。 今年9月24日下午,六和桥迎来了第267期路演。在这场路演里,3家科技公司分别带着工业移动机器人、数字化工厂平台和智能化建模驱动金融服务数字化等项目来到了现场。 几乎在每周四,六和桥都办一场“路演”,让项目和风投牵起手来。让创业者们头疼的“找资金难”问题,常常都会在这里被解决掉。 在这里,装着好项目的聪明大脑不愁没资金,手握资金的大佬也不愁找不到好项目了。 六和桥把企业的成长分成5个阶段:落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每一个阶段,我们都会给企业不同的养料。”枫惠六和桥创投科技总经理徐晶晶说,六和桥要做的,就是帮人才对接政府、资金、市场,推着他们迈出创业的第一步。 六和桥刚创立时,有些创业者觉得这里太偏,生活太不方便,不愿意来。 徐晶晶说,现在,海创基地里公交直达,机场大巴直达,地铁站就在1公里外,周边酒店、饭店、商场等配套已经一应俱全。 “这个曾经被认为偏僻的地方,如今已经成为海内外创业者的首选地了。” 她说。 现在的六和桥孵化器,早已不只是海创基地三楼的一个小空间了,六和路沿线1.64平方公里,都是一个创业创新生态示范区。这也和“高新区(滨江)就是一个大孵化器”的定义不谋而合。 在滨江办孵化器的,不只马海邦,还有华水芳。 华水芳原来是一家水泥厂的老板,杭州高新区和滨江区“合二为一”的那一年,他把当时办得红红火火的水泥厂关了,在建业路边拿了80多亩土地,筹建华业高科技产业园。 “高新区要搞高新技术产业,漫天扬灰的水泥厂早晚是要被淘汰的,也是时候要转型了。” 他说。 18年来,华业高科技产业园里孵化出了许多信息经济明星企业,包括聚光科技、回水科技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