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快走向全国
“为计算产业发展建立更多共识”
计算产业变革,技术不是最大难点,共识才是。
在鲲鹏计算产业长长的链条上,华为只是通信设备制造商之一。华为中国地区部总裁鲁勇表示,华为坚持技术开放,做鲲鹏计算产业生态的使能者。希望用3年时间,让90%的应用都可以跑在鲲鹏上。
早在去年9月,华为已经面向全球启动一项“沃土计划”,未来5年投入15亿美元,在全球发展500万名开发者,共同参与鲲鹏计算产业生态的发展。短短半年多时间,鲲鹏生态开启共识裂变。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鲲鹏计算产业联盟及鲲鹏产业生态创新中心已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等超过20个省布局。无一例外,每个省份和城市布局鲲鹏时,都瞄准了软件生态、硬件制造和应用示范等关键词。
相比国内其他地区,浙江推动形成“用鲲鹏”的共识,闪现出浙江数字经济的培育路径。
把城市当成生态的“试验场”。目前,杭州市政务云已经选用鲲鹏算力底座。整个浙江也在为鲲鹏产业发展积极创造条件,带头推广应用鲲鹏产品和系统,并在金融、电力、交通等行业及新型信息基础设施领域,加快形成一批应用示范工程,以应用促发展创新,共同推动数字经济创新发展。
行业龙头创造“共识叠加”效应。“鲲鹏”筑巢浙江,正在加大与阿里巴巴、海康威视、之江实验室等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标杆与标杆的合作,将发挥“共识叠加”的示范效应,带动科研资源要素集聚,推动形成生态圈。目前,华为与阿里巴巴合作,已经完成阿里云敏捷版、阿里云企业版测试,并在阿里云官网发布认证结果。
中小企业享受“共识红利”。4月22日,在杭州高新区(滨江)物联网小镇首场“新技术、新产品”发布直播中,浙江贵仁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发鹏向线上6万名网友介绍,去年,贵仁牵手华为共同发布智慧水务联合解决方案。随着鲲鹏生态圈扩大,未来将加深研发合作,结合双方技术优势进一步提升治水模型和标准。
治水模型是什么样一种模型?基于鲲鹏建立标准将有什么优势?高发鹏举了一个很形象的例子:台风等极端天气,很可能造成内涝。根据降雨量、管网流量、河道水位等数据,治水模型将计算一套科学的调度方法,用哪些数据、数据怎么用,就涉及到标准问题。“以往,这样的模型,是‘跑’在国外的硬件和软件上。未来有鲲鹏的加入,将共同提升自产模型和标准,适配性更高。”
共识一旦形成,现有产业应用、技术将加快成为行业标准。浙江构建立足浙江、辐射长三角的计算产业生态,仍需抢占标准认证的高地。
浙江省鲲鹏生态创新中心揭牌当天,作为该中心的专业运营方,浙江大学滨江研究院同步揭牌。浙江大学将汇聚优势资源,依托浙江省鲲鹏生态创新中心和浙江大学滨江研究院两个重要创新载体,牵手华为建立计算产业生态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未来,浙江省鲲鹏生态创新中心将打造浙江省信息创新及各行业国产化解决方案认证平台、创新及标准孵化平台、成果展示平台和专业培训平台,成为浙江发力新基建的重大载体。
浙江深度布局鲲鹏计算产业,在底层设施、中间硬件和各类应用乃至生态共识上,已经具备了把产业链做成“黑土地”的条件,也具备了辐射长三角、推动生态圈的基础。就像史耀宏畅想的那样:“鲲鹏生态在浙江繁荣。我们希望和浙江一起,让鲲鹏变成中国的鲲鹏、世界的鲲鹏,为数字经济创造更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