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民眼中的“共享健身舱”
100位市民中有40%不看好
对于杭州出现的这一新业态,市民又是怎么看的呢?记者在共享健身舱所在的创业园区、附近小区以及近江路地铁站、湖滨银泰in77和武林广场地铁站附近,对200位杭州市民进行街访。其中,男性占比43.5%,女性占比56.5%。年龄段分布为18岁以下4人、18-25岁112人、26-30岁21人、31-40岁33人、41-50岁14人、51岁以上16人。其中有固定健身习惯的有66人。36%的人一周会去健身房一次以上,其中,一周会去健身房1-2次的占比最高,达到了25%。
对于共享健身舱的看法,共有100位市民发表观点,48人对共享健身舱表示支持,40人并不看好共享健身舱的发展,还有12位受访者持中立态度。
家住滨安小区的董女士表示,因工作日下班没时间去健身,所以会选择双休日去距离自己较近的共享健身舱健身,“一个人在舱内锻炼很自在,也相对方便,比健身房办卡划算,所以会考虑定期来。”董女士说。
在近江地铁站附近上班的陆先生表示,自己一周健身五次以上。“我在洛杉矶读书时就经常去社区里类似的共享健身舱健身,但后来因为健身舱使用人多,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维护,所以放弃了,转向更专业的健身俱乐部。如果我住的小区边上就有健身舱,并且时常有人保养的话,我也不排斥。”
在湖滨商圈接受采访的陈先生表示:“如果自由力量类的器械齐全的话,我还是愿意去健身舱的,但目前健身舱还存在比如空间、通风等问题,如果这么小的空间都是汗臭味的话,我的兴趣就会大减。”
在公园盒子所在的科技园上班的张先生表示:“我还是偏向于私教带着练的形式,也在健身房办了卡,一个人不考虑去,感觉共享健身舱更适合有健身习惯和基础的人。”
“共享健身舱”曾饱受争议
有业内人士称 “风投的香饽饽未必是风口”
去年7月,《扬子晚报》曾对共享健身舱进行了报道,其中涉及“涉嫌违建”、“舱内无急救按钮”、“清洁度不过关”等问题。去年10月,《北京日报》也曾报道如觅跑、抖吧等共享健身舱品牌存在着押金难退、开锁故障和操作不便等现象。
在杭州市体育休闲行业协会秘书长邹捷看来健身行业是有一定准入门槛的。“健身房的面积大小、通风不佳等都会给健身人群带来影响。此外,也有诸如违章等质疑产生,如果共享健身舱是放在公园的可能还会涉及公共用地占用等问题。”
浙江舒适堡健身美容有限公司总经理倪建明认为,共享健身舱是当前融资时代下的产物。“其实,做共享健身舱的一般多为互联网企业而非来自传统健身行业。他们更多的想用共享健身舱这种概念去提高企业估值,并非真正关注到某种健身需求。在我看来,风投的香饽饽也未必就是风口。不关注市场需求本身,更容易让概念成了赚快钱的工具。”他说。
菲力伟健身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文斌坦言:“共享健身舱就是市场细分的一种体现,健身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市场就需要制造出更多选择给不同的消费者。之前的共享概念大热,共享健身舱自然也成为创业者追逐的香饽饽。”
杭州白马思妍丽健身有限公司总经理丁蕾则对共享健身舱持欢迎态度,“对于这类形式,我们不但不排斥,反而很欢迎。因为共享健身舱、社区健身房更有助于人们对于健身兴趣的培养,这也是一种创新。”
黄晓蕾对公园盒子显得信心满满,“公园盒子和市场上其他同类型品牌区别在于不少品牌做的是‘共享健身房’,初始投入大、回本周期长、规模扩张慢。我们做的迷你健身舱的概念,能规避上述的经营风险。另外,我们的舱能容纳2-5人不等,带有一定社交属性。”她还表示:“将产品推到离用户足够近的地方,并设置用户陪伴和鼓励机制来增加用户黏性,打造用户行为共享和健身氛围共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