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了解到,下个月中旬,魔力伞还会逐步出现在杭州的商场、写字楼、地铁站。魔力伞创始人沈巍巍表示,今年预计投放50万把。针对布点地人流量情况,准备了2种终端设备,大型设备可摆放55把伞,且每台机器配有近200把备伞,一旦伞架空了,由运营人员随时更替。小型设备能摆放22把,配有50把备伞。
去年8月,沈巍巍和他的团队在上海开始研发共享雨伞,经过2次产品迭代。目前投放在杭州阿里园区的是第二代产品,每把雨伞成本约30元,雨伞内部还有防晒涂层,晴雨两用。终端设备的平均成本在7000元左右。
共享雨伞会不会像共享单车一样混乱无序?
目前,共享雨伞已在广州、上海、宁波、武汉、南昌等多个城市运营,均位于南方多雨地区。多家公司也相继宣布拿到天使轮融资,例如共享雨伞“春笋”宣布获得500万元天使轮融资,共享雨伞品牌“JJ伞”对外公布已获得数百万元人民币天使轮融资,“共享e伞”宣布完成1000万元天使轮融资。
与共享单车一样,共享雨伞面临的最大挑战还是盈利。有人认为,共享雨伞是“伪刚需”,使用场景和地区非常受限。比如现在是梅雨季节,共享雨伞就非常应景,接连不断的雨天,共享雨伞的使用率非常高。沈巍巍说,在最早铺设的广州地区,一台大型租赁设备一天的借出量有200台左右,相当于80%的使用率。
但是一过雨季,可能就很少会用了,基本上“靠天吃饭”。对于这种说法,部分共享雨伞公司表示,目前推出的共享雨伞内侧设计了防晒涂层,在遮雨功能基础上增加了遮阳功能,可以晴雨两用。但市场认为,共享雨伞的市场容量有限,也很难达到共享单车一样的使用率和用户数。此外,共享雨伞可能还要面临比共享单车更严峻的损耗压力。
魔力伞创始人沈巍巍表示,从目前反馈的数据来看,共享雨伞可以凭借租金收回成本。“目前共享雨伞不够用,因为是雨伞和太阳伞两用,使用频次很可观,一把伞一个月使用七八次,两个月成本就回来了。”沈巍巍说。而像“共享e伞”这样的无桩共享雨伞,省去了终端设备成本,门槛更低。创始人赵书平表示,当前投入的资金大约在30个雨天之内就可以完全收回。
据了解,目前各家共享雨伞的押金普遍在20元-50元之间,有最短半小时、最长7天的免费使用时间,超出部分每天收费1元-2元不等。
除此之外,共享雨伞还希望衍生一些其他的盈利模式。沈巍巍说,比如在雨伞内外印制广告,雨伞就相当于一个移动的广告位,可以覆盖室内室外双场景。
不过,有市民担心,共享雨伞会不会出现共享单车那样的混乱情况。毕竟,上百万把雨伞上街,对市容市貌、环境卫生多少会有些压力。 |